西汉时,亚洲棉经海南岛传至气候温暖的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等地(当时通称为“越布”),但继续向北推进却经历了漫长时间,直到宋代才推广到长江流域。关于这个问题,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农史专家推测:亚洲棉本来是适应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的多年生木本植物,而长江流域气温偏低,亚洲棉不能在那里越冬。从西汉到宋代,经过长期的选育,棉农终于培育出了适合于北部地区生长的一年生草本亚洲棉,亚洲棉才推进到长江流域。专家认为,亚洲棉从“木”变成“草”,是棉农长期密植的自然结果(陈步《从中国棉作史看今后棉田》,《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到了元朝,亚洲棉已在长江流域广为种植了。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朝廷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分别设置了专门机构一一木棉提举司,提倡植棉,并每年征收棉布10万匹。可见,在这些地方肯定已经大量种植棉花了。元贞二年(1296年),元朝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木棉、布、丝绵、绢4项同列为夏税征收的实物。
到了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法令的形式强行推广种植棉花:“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植棉成为国家战略。
从“黄婆婆”到“南京布”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首民谣中的“黄婆婆”,就是中国棉纺织发展历史中的重量级人物黄道婆。亚洲棉经海南北传到长江流域后不久,海南较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也传了过来,而黄道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黄道婆(1245-1330),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徐汇区)人。相传她幼年时在故乡给人家做童养媳,因不堪虐待逃亡至海南岛(一说可能是被拐卖到海南岛的)。在海南岛期间,她向当地黎族人学会了精良的棉纺织技术,元朝元贞年问重返故乡,把黎族的一套比较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了回来,并进行了革新。根据史籍记载和后人的考察,黄道婆的贡献主要归结为以下两点:
首先,黄道婆对捍(搅车)、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这四项最基本的棉纺织工艺中的前三项都有所革新。“捍”是运用机械原理剥去棉籽,“工利数倍”,大大提高了效率,这一发明比美国怀特尼发明轧棉机早了400多年;“弹”是将弹棉花的“线弦竹孤”小弹弓改制为四尺多长的“绳弦大弓”,由手拨弓弦改为槌击弹振弓弦;“纺”是将原来仅能纺一根棉纱的单式手摇纺车,改造成能同时纺三根棉纱的三式脚踏纺车(“黄道婆纺车”),使纺纱工效提高了3倍,比英国人发明的珍妮纺织机也早了400多年。
其次,黄道婆在学习、借鉴海南的棉纺织工艺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总结出了一系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使“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陶宗仪《辍耕录》)。
黄道婆总结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从她的家乡乌泥泾传至松江全府,进而传遍整个江南。元、明、清三代约600年,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江南棉纺织业独步全国,成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有“衣被天下”之称。当时流传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在嘉善县)”的谚语。据学者估计,明清两代松江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大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年产棉布4000万匹以上(侯杨方《明清上海地区棉花及棉布产量估计》,《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不仅松江府,苏州、杭州、常州、镇江、嘉兴、湖州也都得此泽福,“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
更重要的是,这些棉纺织品作为商品来销售,无疑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过去,史学界热衷于研究鸦片战争以前江南的早期商品化和工业化问题,乃至“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都离不开棉纺织业这一典型行业。有学者甚至把这一时期中国早期的商品化或工业化,称为“棉花革命”。
松江棉织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还大量地通过当时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销往欧洲等地。世界近代贸易史上鼎鼎大名的“南京布”(NankingCotton或NankingCottonCloth),其实并不是特指南京一地出产的棉布,而是泛指以南京为中心的南直隶广大地区生产的棉布——当然松江最为重要。明代南直隶的范围非常大,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等广大地区。到清代时,虽然南直隶被拆分成江苏、安徽两省(后来又单独拆分出江宁),但人们仍习惯于把这广大地区称为“南直隶”。据研究,出口到欧洲的“南京布”,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里都是叫“松江布”的,后来英国商人把它改成“南京布”(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一一“南京布”的外销》,《浙江大学学报》第47卷第3期)。1786年,“南京布”的外销量达37.202万匹;1795年,出口增加到100.5万匹。最高的年份是1819年,多达330多万匹。
据说“南京布”带有淡淡的紫色,所以也称“南京紫花布”(nankeenbosom)。有人以为紫花布是用一种天然紫色的棉花织成的,这有点望文生义。其实,松江布本色是白色或接近于白色的淡赭色,只是染上天然的植物染料后才变成了淡紫色。这种染料不易褪色,所以表面看起来好像是自然天成的。“南京紫花布”远销欧洲,因为轻薄透气,亲肤性强,在欧洲被广泛使用,女士的内衣、長裙,男士的裤子都大量地用南京紫花布来制作。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笔下的“小资”女人包法利夫人,穿着南京布的裙子,让浮浪子弟莱昂见了心旌摇荡而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则穿过“南京紫花布”的裤子。
不过,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用新发明的纺织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不论是性价比还是质量,都逐渐超过了中国的紫花布。到1831年,中国棉纺织品贸易首次由出超变为入超,手工终于败给了机器——“南京布”在世界上的称雄地位也就随风而逝了。
陆地棉为王
中国现在所种的棉花,绝大多数都是源于美洲中部的陆地棉。考古学家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种棉花的历史至少也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在他的航行日志中记述,当他们到达美洲巴哈马岛时,当地人“把棉线团赠送给我们做礼品”。后来他在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等地也发现当地人穿的都是色彩和图案都很丰富的棉织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棉花:撬动世界史的神奇植物(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