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所种的棉花.绝大多数都是源于美洲中部的陆地棉。陆地棉这种神奇的植物,曾撬动了并不短暂的一段世界史。把全球几个大洲空前地关联到了一起。正是在这一波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陆地棉传入了中国。
棉花,锦葵科(拉丁文Malvaceae)棉属(拉丁文Gossypium)植物,英文是cotton。棉花其实不是“花”,而是花凋谢后的果实——棉桃(也叫棉铃)里保护种子的絮状纤维。这种纤维经过简单加工后即可纺纱织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野生棉种类繁多,不过其中只有四个棉种被人类长期选择、驯化和栽培,它们是:亚洲棉(G.arboreum)、非洲棉(G.herbaceum)、陆地棉(G.hirsutum)和海岛棉(G.barbadense)。一般认为,这四个棉种的原产地都不在中国,而是在数千年的历史时期内,相继传入中国。
“木棉”从西来
棉花没有传入之前,在中国,富贵者衣服的主要原材料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也有用木棉纺纱织布的传统。
木棉(bombaxceiba),木棉科木棉属,又名英雄树、攀枝花等,是一种比锦葵科的棉花高大得多的落叶乔木。木棉开花结桃后,也有像棉花一样包着种子的絮状纤维,但是纤维比较短,又缺乏韧力,过去一般认为不适合作纺织原料,只能作枕头、被子的填充物。不过很多农史专家认为,在历史上木棉纤维也曾被手工织成布,比如西双版纳的傣族用木棉织成的锦,史书上称为“桐锦”。“桐锦”之称,可能是因为古书中称木棉树为梧桐木、白桐木。有趣的是,古书中经常出现的“木棉”一词,大多数时候指的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棉花,一开始是指最早传入我国的非洲棉。
非洲棉又名草棉,原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热带非洲,种植历史很久远。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非洲棉及其纺织品通过部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步向外传播,经埃塞俄比亚、埃及、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希腊传至中亚地区。俄国考古学家在撒马尔罕古墓中,就发现了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非洲棉种籽。
非洲棉大约于公元3世纪前后传入我国新疆。唐代姚思廉所著的《梁书》记载西北高昌:“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疊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高昌即今日的新疆吐鲁番,白疊子就是一年生的非洲棉。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高昌时期的墓葬里,除发掘到一些棉织品外,还发现了一张北魏和平元年(460年)的借贷棉布契约。契约讲到一次借贷棉布60匹,可见当时的高昌棉布已在市场上流通。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新疆民丰县大沙漠里的东汉古墓中发掘出大批棉织物,在吐鲁番晋墓中发现有着精致的几何图案的棉织品和穿布衣布裤的人俑,还有炭化棉籽,经鉴定为非洲棉。此外,叶尔羌、喀什噶尔、和田等地也很适合种一年生的非洲棉。元代《马可·波罗行纪》中说,喀城植棉很多,以生产棉织而驰名;叶尔羌人民庶饶,棉产甚丰;和阗(今新疆和田县)家给户足,棉产特丰,会织兰红相间的条纹布等。
非洲棉可能在唐朝时就已经通过河西走廊传到黄河流域了。晚唐韩鄂编篡的《四时纂要》“三月篇”第74条有“种木棉法”一节,是我国最早记载棉花种植的农书,所述的是唐朝渭河和黄河下游的植棉技术。种植技术的理论总结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种植面积,是不可能也没必要写这个“种木棉法”的,可见唐朝时那一带已经种植棉花了(伍国强《从我国古农书《四时纂要》看唐代棉花生产技术》,《江西棉花》,第23卷第5期)。这里所说的“木棉”,应该就是从西路经新疆传到内地的非洲棉。
当然,在唐朝,棉布还是稀有珍贵之物。比如说,中唐时,贾昌“行都市间,见有卖白衫白疊布,行邻比廛间。有人禳病,法用帛布一匹,持重价不克致,竟以幞头罗代之。”由此可见“白疊布”在当时是很珍贵的,以致“持重价不克致”。唐代不少诗人留下了吟诵这种珍稀物品的作品,如杜甫有“细软青丝履,光明白氍巾”的诗句。
在宋代,似乎没有什么资料可以证明非洲棉的种植范围向南推进。但由于西域同宋人贸易往来频繁,判断应该会有西域产的棉布进入内地市场。
到了元朝,由于元世祖忽必烈“奖励农桑”的政策,推动了非洲棉的种植。公元1273年,元朝颁布《农桑辑要》一书,内有“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木土无异,二方之民,深荷其利。”可见当时大力提倡种植的就是“西域所产”的非洲棉。
由“木”变“草”的“吉贝”
亚洲棉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原为多年生木本棉。1928年,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支达佛(Moheniodauo)发现了距今4500年的棉布标本。经过专家研究,确定是用亚洲棉织出来的,而且织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古希腊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500年在印度旅行时,记述了那里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大约在这个时期,棉花和棉布传播到了地中海沿岸一带,欧洲人形象地称棉花为“植物中的羔羊。”
与此同时,亚洲棉也从印度河流域向東传播,经越南、柬埔寨等地传到中国。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籍《尚书·禹贡》中说:“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这里所说的“岛夷”,指海南岛的土著居民;“卉服”,通常被认为是用棉布做的衣服。
到了西汉以后,关于海南岛人用棉花织布的记载就不绝于书了。如《后汉书·南蛮传》载:“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珠崖即今日的海南岛,
“广幅布”指的是用棉花织成的布,表明最晚在公元前1世纪,海南岛人已经能够用棉花织布了。而由此推测,他们种植棉花的历史还要更早一些。此外《蜀都赋》《吴录》《华阳国志》《南州异物志》等古籍中都提到的“吉贝”,其实是梵文棉花Karpasa的译音。至今,广东番禺农民土话里仍把棉花称作“吉贝”,海南黎语称整株棉花为jibei(吉贝),称絮棉为bei(贝)(于绍杰《中国植棉史考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棉花:撬动世界史的神奇植物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