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农谷”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丁建军 李新阳

(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 荆门 448000)

摘 要:“中国农谷”建设,农业科技是关键。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农业科技有了大幅提高,但与建设“中国农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农业科技的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中国农谷”的关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农谷”;农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3.002

收稿日期:2014-11-28

中国农谷作为“湖北样板、三农特区、中国高度、国际水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创新农业科技的体制机制。虽然近年来荆门市农业科技进步明显,但与建设中国农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创新现代农业科技的体制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1 “中国农谷”农业科技优势

1.1 农业科技研发队伍日益壮大

2013年,荆门市有农业科技专业技术人员675人,其中高级高级职称60人,中级345人,初级270人。人才队伍结构合理、梯队结构形成,已形成10余个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团队,研究开发30余项农业新技术。近年来,全市积极推进校地产学研合作,成功举办“千名科技精英进荆门进千企”及“专家院士荆门行”等活动,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荆楚理工学院研发力量不断增强,在承接转移国内外科技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1年启动龙泉英才计划以来,共引进樊明武、方念伯等8位领军人才,聘请了朱英国院士等100名科技精英和10名市政府科技顾问,已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6家。

1.2 农业科技投入产出不断增加

近年来,荆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798项,争取科技专项资金突破2亿元。2012年,荆门市市级科技经费预算达到2 590万元,占地方性一般预算支出的1.51%。投入的增加,必然提高产出。全市和隆平高科合作组织实施“中国农谷隆平高科超级稻示范项目”,100亩连片超稀摆栽“广两优1 128”平均亩产量达910.3kg,创中稻高产纪录。荆门市多项农业科技项目获奖,如水稻外源DNA浸胚育种法及“红宝石”品种开发应用项目获荆门市技术发明一等奖,育种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农田土壤养分信息化管理技术及区域性推荐施肥系统研究”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产优质抗逆杂交油菜新品种华油杂8号的选育与推广项目,超高产优质饲用大麦新品种华大麦4号选育与应用,分别获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一、三等奖。2012年,荆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5%。

1.3 农业科技平台建设速度加快

2013年,荆门市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湖北省科技创新进位先进市”荣誉称号。荆门市围绕“中国农谷”大局,加强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强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通过平台建设,一大批创新性成果不断产生,如荆门市农业科技园是设施农业的典范,已成功实现组织培养-实验室扩繁-温室小苗培育-成花工厂化生产的整套蝴蝶兰生产全过程。荆楚理工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依托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筹建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检测技术。

1.4 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创新能力提升

近年来,荆门市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不断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提升自主或联合研发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农产品精加工方面,国家级龙头企业国宝桥米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合作研究开发米系列产品,开发出米汁、饴糖、米乳等系列产品等。

2 中国农谷农业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投入少。2012年,荆门市科学技术经费预算仅2 590万元,占地方性一般预算支出的1.51%,相比苏州2011年科技支出53.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35%。由于科技经费投入明显不足,造成荆门市农业顶尖人才缺乏,原创科技成果少,原始创新能力与国内外有相当的差距。近3年来,全市1 108件授权专利中涉农专利约占8.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和贡献率不高。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自主创新不足,新技术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新技术转化缺乏资金和人才支撑。

(2)农业科技教育落后,在中国农谷区域内,无一所农林院校,甚至连涉农的中专、技校也没有,而在周边地市,都有办学历史悠久的涉农专技学校乃至综合性大学,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中国农谷底子薄弱。

(3)从中国农谷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别是核心区的位置来看,距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较远,无法与硅谷、光谷以及杨淩等相提并论。长期以来,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经费不足,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机械化普及率不高。

(4)随着打工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农民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偏低,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3 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3.1 创新科研体制机制

(1)设立中国农谷农业技术管理机构。为了抢占中国农谷农业科技制高点,建议由荆门市科技局、市农业局联合组建中国农谷农业技术管理中心,中心设在市科技局,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整合全市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围绕科技制高点,出台涵盖人才引进、人才奖励、资金安排、重点产业支持、项目资助、专利扶持、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科技扶持政策,并负责实施、考核、监督。同时,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为企业创造各方面条件,引导企业逐点突破,切实为企业服务。

(2)组建农谷农业科技研究机构。①构建中国农谷首席农业科学家制。首席科学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由我国农业技术领域的顶尖级专家组成,是荆门市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的决策机构,全市农业科技制高点总体由首席科学家决定;②建设院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是主要执行机构,按照首席科学家的决策,明确研究方向,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成为实实在在的研发实体;③引进一流企业研发总部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际粮农组织技术工作站、中试基地等,围绕科技制高点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研究;④依托荆楚理工学院湖北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加强对七大高新技术的研发,搭建国内外相关成果承接转移的平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中国农谷”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农谷”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yingyu/122748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