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液体或半液体介质单炉方案
以工程手段在地质条件稳定的(比如花岗岩)地区建造深300-1000米的足够巨大的地下(半地下)封闭筒型水罐,此水罐罐体直径为120-300m(内部尺寸),罐体材料设想在经济技术条件理想的范围内选用(无非就是——钢铁、钢筋混凝土、火山浮石、工业陶瓷之类常规隔热、耐高温之建材),在其中灌入几百万上千万吨水(或掺有固态物的水),罐体上部要留有足够大的空间充以二氧化碳或氢气(保护钢铁不至于被氧化),以上这些数据都是人类工程技术所能及的,开挖一个深千米、直径300米的大坑,以现在的工程手段是毫无问题的(南非金伯利矿坑深2000m),其支护圈厚度占直径的十分之一在地下工程中就是非常牢固的厚度了。工程的规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如聚变爆炸当量、点火形式、电厂目标规模、点火核污染最大可容忍度、经济技术合理性、工程条件等等。也可以认为,这个方案是在进行“有序化控制地下核聚变爆炸能量”,62.05米是1000000吨水的“球体”半径,是已公布的“中子弹”1000吨当量TNT的1000倍水重量。如此巨大的工程只有我国这样的大陆大国才有可能建设和享用,日本那样的发达小国是没有这个使用需求空间的。我们中国向来就有建造巨型工程改良国家环境的传统——都江堰、长城、大运河、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等等等,无一不是突破前人想象的巨型高难度工程。
根据需要不断地在“罐”中引爆‘中子弹’。就可以最终达到从罐中取热发电的目的。我们可以称这个罐为——地下式中子锅炉。其功率的输入输出从理论上讲非常容易控制,水温低时引爆能量提高水温,功率输出可以通过阀门(泵)自由方便控制,能量的输入输出由中间介质‘水’隔离。所需巨大的地坑可以直接利用废老露天矿坑回填,或选择某种有利地形如山坳、自然深坑或排干一个深水环山微小海弯(如果有的话),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如果有一个死火山口这是最为理想的大坑了,它的稳定性、牢固性和保温性都是上乘的,当然在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专门人工开挖(我们怀疑真到建造时是否还需要那么多的电站)。水可以用。海水,“中子锅炉”对水的要求不是很高,取热用成熟的双循环技术。
以上的聚变爆炸如果解决不了外源裂变核扳机点火问题,我们应该设计目前裂变电站采用的双循环热交换系统,但与目前的核电站放射性废料相比接近于无,污染水平在点火条件相同时与一次点火引发的聚变当量成反比。这样的中子锅炉是越造得大越好——裂变当量比例越低越好。这将会带来四大好处
a:核污染与产出能量比例下降,
b:热能耗散水平下降,
c:工程、材料费用与能量的投入产出比提高,
d.聚变能占比例越大,能量成本越低。
这个大当然是在人类可以完成的工程能力水平以内,而且不能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投入,在可靠的基础上照顾经济、需求规模等等因素的理性设计。这个工程如此之大,也许要经过几年、十几年时间施工,这期间核军工科学家可能已经解决了绝对的“纯聚变”爆炸问题。
我们设想的方案思维出发点是:科学回避不了的聚变爆炸问题,就不回避转而用科学与工程相结合的手段面对它进而解决它(其实工程也是科学的一部分)。具体对本设想来说就是,人类可以造出的最大抗爆炸工程的抗爆炸能力与最小核聚变爆炸动能的冲击波破坏能量存在着巨大交集空间,在此思想之上建立起来的能量收集系统工程是可以完成聚变发电的目标的,这一点与教科书上所说不同,在后面我将进行一系列简单理性的分析和合理的设想,证明我提出方案的正确性。目前已知的“受控聚变”方案都是试图把聚变控制在连续燃烧或爆炸小到在人面前(“小”机器内)都不会产生问题的水平上,而我们的方案是让已知的聚变核爆炸在可以造出的巨大的工程内完成,用工程来控制聚变能量的外泄,“大”还有一个付带的好处:其中的热能不易自然耗散,存能能力强,而且极易于人工提取。已知大气中中子弹爆炸,其冲击波及热杀伤半径仅不足200米,中子杀伤半径仅800-1000米;一个大气压下水的密度为空气的800倍,100米深水之下就更大了。我们设想的工程是一个水深可达300-500米的深水大罐,这点能量对“中子锅炉”罐体结构不会构成任何影响,只有万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的装药、有巨大弹性空隙的大炮可能炸膛吗?汽车的汽缸也几乎没听说过被内燃气体炸坏的(除非是假冒伪劣)。在我们这个设想中提到的最小容积下——300米坑深、120米直径,1000000立方米水体,数百万立方米上部高压气体空间,水中引爆一颗1000吨TNT当量的军用中子弹,其总能量仅够增温不足1℃!若以这样的配比关系建立电站,要达到发电水平,需引爆300次甚至500-600次以上的千吨级核爆,“中子锅炉”才勉强进入了发电温度,这叫启动。这只是我们设想的一个极端安全的模式以说明系统的安全性和能量输出可以达到的平稳性,如果计算下来这个比例还不够,还可以再放大几倍到十倍!中子弹爆炸中能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快中子,爆热能和机械能在整个能量表达中只占不足总能量的30%,在机械系统中“内燃机”是专门追求机械能的设备,启动时冷机器达到40%的能量转换就很了不起了,而封闭在“中子锅炉”中的能量,主要是热能,少量的化学能、核能(污染),且我们还要对机械能进行一系列有益转化,外泄的主要形式可能是物质震动波(比例会极小)、极少量穿透巨大水体和炉壁的快中子能(它们最终还会在壁体近处转化为热能)。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燧人计划——关于可控制核聚变(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