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程概况。香港中文大学各书院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类型多样,修读要求也不尽相同,体现出各所属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特点。香港中文大学各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如下表所示:
3.课程简评。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科课程由主修课程、通识课程、副修/选修课程以及体育课程四个部分组成。通识教育是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旨在推行均衡教育,让学生接触主修课程以外的知识,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建立判断力、价值观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体而言,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包括“大学通识”及“书院通识”,两者相辅相成。“大学通识”专注智性的、学术的追求,提供200多门题材广泛的通识科目供学生选修;“书院通识”则提供学生为本的生活教育,各成员书院从其书院精神及传统出发,为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书院通识课程、书院生活和活动,对学生作心智上的熏陶。
四、现代大学书院如何实施通识教育制度?
“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如果从教育方针的基本价值取向分析,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建立一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该是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相结合的价值观。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育指导思想仍然过分强调社会本位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忽视对个性发展需求的有效引导,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明显。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通识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点缀,在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不少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成了学生“混学分”的“鸡肋”课程。
开展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书院成立的重要考量,也是现代大学书院建设的重要目标。很多高校在书院制改革的制度设计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出通识教育这个概念,但是事实上全面人才培养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当前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大学书院制建设的视角深化通识教育尤为关键和必要。
(一)现代大学书院的通识教育应自觉与大学本科教育宗旨相一致
通识教育是包含在大学教育理念中的。因此,通识教育的目标应该与大学的宗旨相一致。不管是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还是普通的文理学院,大学本科教育都有一些重要的教育目标。德雷克·博克认为美国本科教育的目标是: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9]。显然,在这些能力中,关于知识本身的能力很少,大多数关乎学生的素质和技能。这对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做了生动注解。
大学实行通识教育有不同的实践路径。从组织模式变革的角度看,实行书院制改革的路径更加具有制度变革的意义。复旦大学于2012年在全校推行书院制改革,全体新生入住复旦学院的四大书院,在一年级学生中实行大平台的通识教育。西安交大和汕头大学等高校也实行了类似的书院制改革,尽管具体形式不完全相同,但是都要求书院在专业学院之外承担起除专业教学以外的学生课外教育的重任。这些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试图改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忽视、对人的生动活泼个性的忽视”等不科学的本科教育观,并以此扭转“本科教育变成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的不良倾向。无疑,这种组织模式变革打破了传统的将通识教育作为一个单一的知识体系进行灌输的理念,通过赋予通识教育具体的实践形式和实施载体,把通识教育的目标、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制度创新意义。
(二)大学书院的通识教育要自觉吸收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华
我国自“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改造,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新旧文化的界限过于鲜明对立,导致中国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全球化也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各种冲击。中国文明面对全球化浪潮,由于依附性的存在,造成我国本土文化认同薄弱或流失,使学生失去文化根基。此外,全球化又受到信息化的冲击。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当代,它使得所有文明的历史维度、深度统统消失,整个世界变得日益空洞化、碎片化[10]。这些都要求我们思考:如何重建我们自己的文化主体性?通识教育能否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现代大学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