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复旦希望通过通识教育,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学生,使学生能够领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习惯,对自然和社会有更高境界的把握。复旦学院经过几年建设,已经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轴,以住宿书院制和导师制为辅翼的通识教育体系,促进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组织设置。为推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复旦大学于2012年10月25日成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小组。该小组的任务是:围绕复旦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理念,调整、完善目前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结构,形成未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结构;从理念、课程建设要求、配套政策和机制等方面提出该总体结构深化落实中的框架性意见。
2.课程设置。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有效载体。住宿书院式通识教育离不开课程建设,复旦在成立复旦学院之初便十分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积极参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当然,复旦学院早期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沿用了学校原来的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课程,这也是全国大多数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普遍模式。
为适应复旦大学书院制改革的需要,复旦学院依托复旦大学强大的师资在全校范围内多次组织专家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进行研讨,构建符合书院制特点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最终于2006年确立了以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社会发展与当代中国、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审美与情志表达为主体的核心课程体系。
为确保核心课程的质量,所有核心课程由校内各单位依据复旦学院提供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师设计编写,并经过复旦学院的合格性筛选而确定。现在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已有2?200门、4?200门次课程,平均3.7个学生就有1门次的课程,学生拥有相当大的选择空间。
除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外,四大板块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平台课程,加上国家规定的公共必修课程和复旦学院非课程形式的书院通识课程计划,共同构成了复旦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3.整体评价。伯顿·克拉克曾说,“高等学校的一个独特的特征是,它们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处理最终无穷无尽的任务——它们从事一个不停的探究过程”[7]。把探究和学习结合起来或者说探究性学习是复旦学院通识教育的重要特征。学生通过和导师一起对经典名著课程进行研讨性学习,在交流、探索中掌握原著,使理性思维得到训练。这种方式实现了把课堂变成探究的场所。此外,复旦学院通识教育的另一亮点是实行书院制管理模式改革。书院制管理模式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以“读书、修身”为书院的价值核心,通过建设一种富有新意的书院生活模式,把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具有通识教育的一贯传统。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博雅教育”,又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这不同于一般大学的纯粹模仿西方制度。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课程由大学通识课程、学院通识课程和书院通识课程三大部分构成,其实施过程由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部牵头,大学、学院、书院、学系以及不同背景的师生多方参与。经过四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香港中文大学形成了较为典型的通识教育的“中大模式”。
1.发展历程。香港中文大学从创校书院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至今,其通识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书院为本的通识教育时期(1963年~1986年);2)书院通识课程与大学“七范围的通识课程”并重时期 (1986年~1991年);3)灵活学分制与“三范围”通识课程时期(1991年之后);4)全面课程检讨与“四范围通识课程”时期(2002年之后)[8]。
从四个发展阶段看,香港中文大学早期的通识教育以书院为本,通识教育与书院生活以及书院气氛紧密相连,主要反映书院的办学精神与教育理想,各书院发展出各具本院风格的通识教育模式。到了中期,书院与大学学系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责权方面有了合理分工,学校成立了通识教育办公室作为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负责通识课程开展。到了后期,逐步形成“大学必修”“学院通识”“大学选修”“书院选修”四者并举的“中大通识课程模式”,通识教育理念更明确,管理更加规范完善,并且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文明高度的传承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现代大学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