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有别于专业教育却又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非职业性的教育”。我国通识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汉三国时期的“通才教育”,其在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以复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书院进行通识教育实践,是我国大学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探索。开展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书院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大学书院的通识教育应自觉与大学本科教育宗旨相一致,从组织模式变革的角度看,实行书院制改革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具有制度变革的重要意义;现代大学书院要自觉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现代大学书院教育的重要任务;现代大学书院在人才培养上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摒弃“功能优先”的导向,把“人”的发展放在最核心的位置。
关键词:大学书院;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5-0010-06
收稿日期:2017- 06-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我国内地高校住宿学院制改革的本土化实践研究:以五所高校为例”(13YJC880026)。
作者简介:何毅(1979-),男,湖北房县人,博士,温州大学副研究员,超豪学区党委书记兼主任,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大学书院研究。
通识教育与大学书院关系密切。目前,不少实施书院制改革的高校明确地将通识教育作为本校书院制改革的出发点,也有高校在本校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一些通识教育的课程并已初具规模。然而,通识教育制度与大学书院制之间到底具有什么关系?大学书院制下如何开展通识教育?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一、何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general education”的英译,有时也被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与“general education”类似的词语是“liberal education”,后者通常被译为“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别。一般认为通识教育继承了自由教育思想并对自由教育的内涵有所拓展。除以上称呼外,通识教育还有核心课程、共同学习、文理教育等别称。
何为通识教育?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博士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1]。
清华大学李曼丽教授认为,“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
首次正式定义通识教育这一术语的哈佛委员会在1945年发表的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也即《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广泛的批判意识以使能识别出任何领域中的能力”[3]。
通过以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通识教育”是一个仁者见仁的话题。但是关于通识教育的共识就是,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有别于专业教育却又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非职业性的教育”。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现代大学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