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于特定客体的强制许可为例,在唱片制作、广播电视与公开表演等诸多领域,音乐作品的商业利用非常普遍,这使得使用者的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另外,音乐作品利用过程中,大量涉及到出版商、表演者、集体管理组织等可能享有著作权的主体,如果使用者与权利人逐项协商,那么其中的交易成本将远超过许可后可预期的收益。这导致了著作权市场扩张与交易成本增加之间的矛盾,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却因受到交易成本的制约而无法开发。因此,有学者主张继续扩大音乐作品上强制许可制度的适用范围,使其逐步运用到网络环境下音乐作品的利用上,甚至以强制许可取代授权许可。[19]
以基于特定条件的补偿金制度为例,有学者提出将补偿金制度扩大到P2P软件所引导的信息分享模式中,设立一种“非商业利用补偿金”(noncommercial use levy, NUL),试图在促进技术进步,保证经济收益的基础上,降低传统财产权制度的运作成本。首先,NUL扩张了“非商业使用”的范畴,将基于P2P软件的私人复制等传播方式归入其中,使用者将有权在非商业性前提下以数字形式复制与传播信息,网络环境下私人实现信息的非商业性分享得到了保障;其次,NUL扩张了补偿金的对象范围,将所有因P2P软件而增强功能的复制设备都作为征收对象。因此,包括网络服务商、计算机制造商,以及其他为消费者提供能够复制、储存、播放与传播信息的电子设备服务商,都将支付NUL;最后,NUL制度提出了公益分享的概念,将补偿金中的一部分作为赞助持音乐艺术家的基金。[20](P25-54)
2. 事前标准规则与事后标准规则的本质差异
究竟是坚持传统的事前标准,发挥财产规则的功能,还是转向事后标准,扩张责任规则的适用,答案最终取决于究竟何种标准能够真正降低交易成本,而对两种规则在交易成本上的比较,又需追溯到两者之间的制度差别。
财产规则与责任规则的本质差异,体现在权利的排他性上。财产规则坚持权利的排他性,要求他人只有在权利人许可的前提下才能利用该权利,在某种程度上,排他性是贯彻事前标准的前提。首先,财产规则将客体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排他性为客体划定了一个明晰的边界,保证了财产的成本与收益在最大限度上内部化。在财产规则的保护下,权利人能够在事前对权利的利用进行精确的“成本-收益分析”;其次,排他性使第三人得以在事前获知权利的边界,权利的交易成本因此降低,最能发挥客体效用的主体得以通过契约获得利用该客体的权利。责任规则坚持事后标准,弱化了财产权的排他性,这主要体现在对交易条件的决定权上,该决定权又包括交易对象与交易价格。具有排他性的财产规则,使权利人能够自由挑选交易对象,并在与交易对象的协商中决定交易价格,一旦权利的初始配置由财产规则确定,第三方就不能再重新确定该财产的价值。相反,责任规则无从选择或限制交易条件或对象,改由第三方根据法定程序确定,当事人改变初始权利分配时,仅需依照财产的法定价值支付补偿金额即可。多数主张利益平衡的学者,坚持的即是一种事后标准,认为正是因为著作权的排他性,导致了权利人过分侵占原本属于使用者的利益,打破了著作权法构建的利益平衡,如要恢复利益平衡,应降低著作权人对权利客体排他性的控制力。[21](P1082-1085)
3. 事前标准在著作权制度中的优势
在无法通过私人交易实现权利转让时,实现权利客体的最大效益只有两种途径,或者权利初始配置的对象即为最能发挥客体效益的主体,或者使权利的定价达到最优。[22](P1075-1080)但上述两种途径都无法在著作权领域实现。就第一种途径而言,由于著作权主体之间复杂繁多的交易关系,权利的初始配置很难实现最优,因为信息产品的最终完成,需要各种不同的著作权在多个环节之间多次交易。例如,音乐在到达最终消费者之前,其诞生需要音乐作品创作者、词作者、表演者与录音制作者的合作;电影作为一种多媒体,也会结合不同领域作品的著作权,仅凭原始权利的初始配置,很难实最优利用。责任规则正是旨在实现第二种途径,即试图用法定价格来代替私人交易,以解决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然而责任规则的定价机制,在著作权领域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其理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著作权的法经济分析范式——兼评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