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法公正。就是要树立以实质正义为根本价值、以形式正义为基本保障的司法公正观。
公正是司法的价值追求,其实质在于平衡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尽最大可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推进,法律调整的领域、层面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很多方面的社会矛盾可能经案件形式进入司法渠道,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人们期望通过法律讨回公平,讨个“说法”,对公正司法的要求越来越高。群众评价是衡量我们司法水平的最高标准。贯彻落实司法公正观,必须坚持以下四条原则:
1、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要严把证据关、法律关。特别是在审判环节上,既不能搞有罪推定,也不能简单搬用“疑罪从无”。
2、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原则。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是相对的,因为它受证据所能证明的事实、实体法对权利义务的分配、对事实的认识和对法律的理解等因素的制约,其公正与否不易评判。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随着法制的普及,当事人甚至旁听的群众对程序公正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对实体公正的关注,在很多上诉、申请再审和涉诉上访案件中,其理由主要就是程序不公正。只有程序正义,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实体正义。(美国辛普森案70%-80%美国人认为这个判决是错误的,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辛普森受到了公正的审判。)同时,程序正义能够吸收不满情绪,法官按规定程序办了,当事人充分参与了,就减轻了不满。因此,我们更要大力提倡和强调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全面的公正观念。
3、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公正的内涵是动态的。特别是人们的公正感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同的,受到历史条件、社会生活环境、利益阶层、个人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制约。同一个案件,不同的人对判决是否公正的感受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因此,对具体案件的审判而言,要强调具体的公正,而不是抽象的公正。这种认识对我们司法实践的意义就是要坚持合法合理原则,正确使用和慎用法官自由裁量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依据法律规定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裁定的权力;或者是指法官针对个案在法律上没有具体规定时,综合考虑其它因素进行裁量的审判权力。任何一个案件都要依靠法官进行裁量,但是法官的裁量权又不是无限的,不仅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且也必须符合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和正义。例如一些交通事故纠纷,一方为主要责任,一方为次要责任,对具体的比例是二八开还是四六开,法官拥有自由裁量权。但是这种裁量必须做到合理。在合法性原则下的合理性裁判,当事人更易于接受,更能发挥司法制度定纷止争的功能作用。
4、形象公正原则。法官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能给当事人以误解。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某些案件的审理,法官严格依法定程序,实体上的判决亦很公正,可当事人偏偏对法官不满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可能就是对某些身份、职位特殊的当事人,法官的态度可能好些,言谈话语热情些,而对一般的当事人态度冷淡些。对照起来,后者便认为某某法官与身份特殊的当事人关系好,审案时可能存有私弊,所以对判决公正产生怀疑。
(四)司法效率。就是要树立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及时实现为根本要求的办案效率观。
效率一词本是个经济学的名词,即指尽可能“以最少的交易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司法资源作为社会资源一种,其使用同样要讲究效益。具体到工作中,效益原则要求以最少的诉讼成本,实现最大的诉讼收益或效果。可想而知,刑事司法活动无效率,当事者的自由将无法保证;民事、行政司法活动无效率,势必造成当事人诉累。司法效率低,当事人诉讼成本加大,人民群众会视诉讼为畏途,司法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同时,司法效率的意义不仅在于效益的本身,而且与正义的实现密切相关,我们常说“迟来的公正就是不公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模板范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讲课提纲(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