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什么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法院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前提和根基是将司法为民、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等符合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法治理念信仰化,成为指导司法行为的自觉意识,保证法院工作正确发展方向。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质上是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司法指导思想的过程,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法院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时,通过开展法治理念教育,能够促进人民法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按照民主法治要求加强司法工作,加大审判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能够促进人民法院不断提高司法水平,做到公正司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促进人民法院自觉规范司法行为,减少自身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总结探索执政规律,改革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依法执政、推进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法治文明是观念形态、制度形态、实践形态文明的复合体,因此,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既需要在建立法律制度、推动法律实施上着力,又要从树立法治理念上着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法治思想的普及和深入。(1)法治理念教育是法律制衡和实施的先决条件。只有把人民主权、保障权利、制约权力、法制统一、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和依法执政,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法治理念教育是法治现代化进程的牵引动力。只有首先推进法治理念的现代化,培植和构筑先进法治的社会根基,才能推动法律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进程。(3)法治理念教育是深化司法改革的保障手段。只有在人民法院、各政法部门乃至全社会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为司法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各项改革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4)法治理念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司法理论创新,进而推动司法工作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文明、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3、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推动法院工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我们依法维护国家及公共利益,而且要求我们依法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不仅要求我们严格、公正司法,而且要求我们规范、文明司法。有些过去能过得去的事情现在过不去了,有些过去适应的做法现在不适应了,很多过去没遇到的问题现在不断产生,一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也需要及时处理。因此,应对新挑战,适应新要求,人民法院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将其贯彻落实到审判、执行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法院工作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更加符合法治建设的规律,确保法院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4、是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提高司法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各项教育整顿活动,法院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司法能力不断增强,但有的法官办案不规范、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洁的问题仍有发生。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都与司法指导思想不端正、司法观念落后密切相关。如有的法官“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就案办案轻司法服务”、“重法律效果轻社会效果”等一些错误观念根深蒂固,有的法官受市场经济利益法则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和动摇等等。因此,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推进法院队伍建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好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大思想问题,真正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司法不公、不廉等问题的发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模板范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讲课提纲(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