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但在区域分布和品种结构上仍存在一定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北粳稻产区与华北、华东销区市场的分离。
由于良好的口感,东北大米已经成为华北、华东、甚至部分南方销区市场的主要消费品种,需求量日益增加,而东北粳稻播种面积增幅有限,产量增幅相对缓慢,2008年东北三省(黑、吉、辽)稻谷产量为26027万吨,而2009年的预测产量为26369万吨,增产为342万吨,增幅为1.7%,低于全国稻谷产量2%的增幅。
3.1.3项目区粮食生产现状 1、安徽省粮食生产现状
安徽省地处长江中下游,这里温光资源丰富,雨量充沛,适宜水稻的栽培种植,特别是在提高稻田复种指数、扩大双季稻生产方面具有较大潜力,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水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80%左右,稻谷产量连续40年稳居全国前列,因而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国60年来,安徽省供应占全国5%的本省人口外,每年还外销、出口大量粮食,全国除台湾以外的各省市区都调入过安徽大米。全省粮油现有“中国名牌”5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本地名牌”39个,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64家、市级龙头企业166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种植集约化、加工科技化、流通现代化、消费多样化、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安徽这一传统的农业大省在现代社会工业强省的进程中却面临尴尬,粮食行业成了弱势产业,粮食产业发展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粮食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粮食企业竞争能力不强,龙头企业规模不大,知名品牌影响力有待增强等。为此,安徽适时提出了“大粮食、大市场、大物流、大产业”的发展理念,以新型工业化引领粮食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实现由粮食生产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转变,以提高安徽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提高粮食产业对“富民强省”的贡献率。通过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种粮直接补贴,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对粮食主产区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臵补贴等措施,同时大力开展科技种粮、科技增产的行动计划,在传统中稻产区加大超级稻品种推广力度,实施大面积、大推广、大示范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并优化生产结构,按照“连片种植,一片一种”的原则,抓好优质稻生产规划布局,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这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带动了粮食的增产,提高了种粮效益,使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
11
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2010年,我省粮食单产310.4公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331.5公斤/亩)低21.1公斤/亩,其中小麦单产340公斤/亩,比河南(389.2公斤/亩)低49.2公斤/亩,水稻单产410.7公斤/亩,比江苏(539.5公斤/亩)低128.8公斤/亩,玉米单产273.9公斤/亩比山东(438.8公斤/亩)低164.9公斤/亩。因此,安徽将继续坚持“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增粮增收之路,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的有机结合,集成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科学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要立足抗灾夺丰收,建立健全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预警机制,加大抗灾政策支持力度,推广农业防灾减灾关键技术,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范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和保障。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都聚焦水利,各地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抓紧制定省级和县级高标准农田规划,分区域分步启动实施,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围绕沟、渠、田、林、路、井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土地产出能力。今年是新一轮治淮的推进之年,其中低洼地治理等项目的实施对提高农田质量是一个重要契机,沿淮地区要把治淮项目实施与农田水利建设更好结合起来,与粮食主产区建设更好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安徽将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为重点,力争在年内全面建立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认真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以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为目标,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认真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完善省、市专家技术指导包保责任制,组织制定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粮食生产技术方案,推进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责任制,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精心组织好小麦夏收跨区机收作业,开展农机跨区机耕、机播、机插等作业。在强化基础性、公益性服务的同时,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多形式推进良种统育统供、肥料统测统配、病虫统防统治、农机统种统收等服务模式。第二,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促进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政策是关键。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调动三个积极性,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主产区积极性和科技人员积极性,并在政策支持上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安徽将在在执行好已有政策的基础上,把
12
这些新的要求一项一项落到实处。一是要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政策补贴。认真落实粮食补贴政策,推进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建立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部分重点支持种粮大户。从农资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中切块安排专项资金,对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品种和应用先进技术。认真落实良种补贴政策,选择10个县整建制开展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规范操作农技购臵补贴,继续将补贴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倾斜。在抓好政策性补贴的同时,继续落实好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特别要针对当前粮食最低收购价低于市场价的情况,认真研究采取粮食临时收储措施,既要保障储备粮收购,也要保障售粮农民的利益。二是要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倾斜。中央已经决定,全面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县级配套,中央财政增加40亿元,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国务院将对今年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产粮大县进行表彰奖励。省政府决定,今年新增1亿元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粮大市和56个产粮大县,充分发挥粮食生产主力军作用。各地也要把粮食生产作为今年财政投入的重点,为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提供资金保障,并逐步建立起与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的投入增长机制。要提高投入质量和效率,有效整合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丰产工程、现代农业专项等资金,把有限资金用到关键技术推广、重点项目实施和重要区域发展上来。三是要完善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政策鼓励。增加财政投入,保障科技人员包县、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服务的经费。切实落实农技推广人员绩效工资,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科技奖项评选、职称评审要向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服务人员倾斜,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针对目前农资价格上涨压力大的问题,各地要切实加强农资组织调度,确保生产用肥、用药、用电、用油、用种需要。加强农资市场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及时发布供求信息。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推广农资连锁经营配送,开展农资诚信经营示范店建设试点,加快推进农资经营诚信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围绕春秋两季重点农时,以种子、农药、化肥为重点,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净化农资市场,维护农民利益。
2、六安市粮食生产现状
六安市是安徽农业大市,粮食总产量约占全省产量的六分之一,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2008年,该市启动“粮食双百亿工程”,努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
13
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力争到2012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00亿斤,粮食加工转化产值达到100亿元。
以提高集约化供种水平和良种覆盖率为目标,六安市确定了10至15个优质水稻品种、3至5个小麦品种、2个玉米品种为主导推荐品种,粮食品种由原来的200多个降至50个,15个主推品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六安市还运用适期适量播种、科学平衡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推进农机农艺结合等良法,使其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30%。良田是提供粮食产量的保障,去年全市投入6000多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改善防洪面积15万亩。
六安市在实施“粮食双百亿工程”的5年内,将投入1000万元资金实施重点扶持和培育,提高全市粮食深加工水平。在寿县、霍邱县等水稻主产县区,市里大力支持和扶持企业开展大米及其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免淘、营养、绿色大米新产品。同时,开展优质粮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构建现代粮食加工物流和市场拓展两大体系。
从2008年开始,市政府设立土地流转奖补资金,对受让土地100亩以上者,按流转面积大小给予一次性奖励。目前全市百亩以上种粮大户达到850户。这些大户将一季种植变为两季种植,仅此一项全市就每年新增粮食3.3亿斤、农民人均增收50元。 为织牢“安全网”,六安市努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投保率,全市90%的农户享受到这项惠农政策。
2008年,该市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省市两级投入6000多万元,目前保险品种扩大到种植业的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大豆等,以及养殖业的奶牛、水产和家禽等方面。
六安市实施“粮食双百亿工程”的目的,就是要让粮仓满起来,让龙头活起来,让农民富起来。2009年全市粮食产量达471万吨,比2007年增加70万吨,实现粮食产量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粮食加工产值68.8亿元,比2007年增加近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4080元,比2007年增加1022元,其中农民人均种粮收入1580元,比2008年增加132元。
3.2市场前景分析
14
1、2010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将继续提高
2009年,国家在春播前提高了当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有利于稳定农民对粮价的预期,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在2009年底,国家也是频繁放出消息:将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尤其是优质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效仿2009年、2010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在春播前出台的可能性最大,对于价格的具体标准,预计与2009年小麦提价幅度相当,即每个品种提价0.03元/斤,但粳稻的提价幅度可能会高一些,可能会达到1.0元/斤。首先,从各品种的比价关系来看,目前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为0.9元/斤(白小麦),而市场流通的小麦价格更是达到0.95~1.00元/斤,相比较而言,稻谷的价格,尤其是籼稻价格与小麦价格几乎持平,但稻谷的种植过程却比小麦辛苦,投入的成本也多,理论上需要政策支持,来保持与小麦的价差。
其次,国家明确表示将大幅提高优质稻谷价格,作为优质稻谷代表的粳稻,由于近几年供需偏紧,自然也是国家政策照顾的重点,而目前粳稻的市场价格普遍超过1.00元/斤,1.00元/斤的最低收购价定价也不会对市场价格带来太大的冲击,利于市场稳定。
2、政策、市场利好2010年稻谷种植面积
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预计2010年国内稻谷播种面积有望增加,但受耕地限制,增幅有限。分品种来看,2009年籼稻价格低迷,种植积极性下挫,但在最低收购价提高的背景下,2010年籼稻种植面积有望保持稳定略增 ;而受价格上涨、种植收益增加的影响,2010年粳稻种植面积有望明显增加,在安徽、江苏粳稻籼稻共存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粳稻挤占籼稻的局面。在播种面积的支撑下,如果没有重大灾害天气,2010年稻谷产量仍然可期。
但近些年来,异常天气不断出现,也给粮食生产敲响了警钟,尤其是2009年底世界各国都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暴风等天气,这也为2010年粮食生产的气候状况打下了不确定的烙印。所以,2010年,在关注市场因素的同时需要格外注意天气等自然因素。
3、籼稻库存充足,调控能力增强
2008~2009年上半年,国内收购大量的临时存储稻谷,经过2009年的销售,仍有大量剩余,再加上2009年实行的最低收购价收购,截止到2010年初,临时储备仍有早籼稻约384万吨、中晚籼稻约1310万吨等待消化,这也增强了国家对2010年稻谷市场的调控能力。在控制了收购和销售两个环节后,国家对稻谷价格,尤其是籼稻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舒城县棠树乡丰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可行性报告2(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