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棠树乡 丰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 项目单位:舒城县丰盛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上报时间: 可 行 性 报 告
左传圣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1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概况 1.2报告编制依据 1.3项目单位简介
第二章 项目的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市场分析
3.1市场现状分析
3.2市场前景分析
3.3 项目SWOT分析
3.4市场营销策略 3.5市场风险分析
第四章 厂址选择和建设条件
4.1厂址选择 4.2建设条件
第五章 产品方案与建设规模
5.1产品方案
5.2建设规模 第六章 环境保护 6.1环境保护 6.2安全措施 6.3消防措施
第七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力平衡 7.1组织机构
7.2项目法人责任制 7.3项目质量管理 7.4团队组建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 8.1建设工期 8.2竣工投产
第九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9.1粮食加工仓储基地
9.2优质稻米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及购臵设备 9.3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章 效益分析 10.1经济效益 10.2社会效益
2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舒城县棠树乡丰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 1.1.2项目性质
新建
1.1.3项目单位
安徽省舒城县丰盛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1.4项目建设地点 安徽省舒城县棠树乡
1.1.5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拟在舒城县棠树乡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共建立粮食生产基地2万亩(其中绿色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10000亩,富硒水稻基地10000亩);建设粮食仓储加工基地,加工基地占地面积64840.32平方米(97.18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硬化路面47公里,硬化水利沟渠61.1公里,新建涵闸681道,新建提水站2座,兴建当家塘97口;建设优质稻米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及购臵设备。
1.1.6产品方案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生产基地年产稻谷10000吨,加工基地带动周边地区开展优质稻米生产,年产加工销售精米20000吨。
1.1.7劳动定员
本项目建设需劳动定员360人。 1.1.8项目实施进度
项目建设期1年。项目于2011年10月开工建设,期间完成土地流转、项目立项、招投标、土建施工、设备安装,预计2012年10月工程全部竣工,进行试生产阶段。
1.1.9投资估算
该项目总投资为7443.27万元,其中支付农户土地租金84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792.19万元,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1969.55万元,铺底流动资金841.53万元。
1.2报告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
3
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1号);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6)《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2009-2020)》;
(7)《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8)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9)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2004~2010)》;
(1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经司关于《大型商品粮基地前期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项》;
(11)农业部实施国家优质水稻、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和高油高产大豆生产振兴计划;
(12)《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13)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 (14)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 (15)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三版);
(16)国家及省、市(县)关于基本建设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及定额;
(17)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其他有关基础资料。
1.3项目单位简介
舒城县丰盛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原系由左传圣、郝先法、胡向东共同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3月1日注册成立,取得安徽省舒城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341523000026086(1-1);本公司经过股东股份转让和增资后,注册资金为508万元。注册地址:舒城县棠树乡西塘街道;法定代表人:左传圣;公司经营范围:农作物种植、销售。
公司是一家集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正在申报六安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综合示范点”、和县、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公司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科院、省畜牧研
4
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聘请了高级农艺师李鸿为公司首席技术顾问,形成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专家技术体系。现有高、中级职称的人员5人,专科以上等高素质人员达8人。
第二章 项目的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水稻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单产最高的粮食品种。我国是世界上稻米的生产大国与消费大国,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球的23%,而产量占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大米也是我国人民的主食,有一半以上人口以吃米饭为主。可以说,稳定了水稻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就稳定了我国的粮食供给;发展了水稻产业,就极大地发展了我国粮食产业,其作用和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在3000亿公斤起点基础上,先后跨上3500亿公斤、4000亿公斤、4500亿公斤和5000亿公斤4个新台阶,特别是2004年以来连续5年增产,目前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000亿公斤水平,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满足了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取得这一巨大成就,一是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二是得益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市场为导向,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构建市场与调控相结合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三是得益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农业抗灾能力不断增强,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品种大面积应用,单产大幅度提高;四是得益于中央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先后实施了商品粮基地县、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等项目建设,取消了农业税,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的“四项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制度,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种粮农民得到实惠。截至2007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8.5亿亩,比1978年增长25.7%;化肥施用量(折纯)5108万吨,比1978年增长4.8倍;农村用电量5509.9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21倍;良种覆盖率达到9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5%,比1978年增加1.16倍。
从稻米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粮食市场化、国际化、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舒城县棠树乡丰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可行性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