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交货值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现阶段衡量中国工业企业融入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参数。出口交货值整体趋势逐步上升,但其占销售产值比重却逐步下降。(见图15)这种现象说明:一方面,中国工业品越来越多的进入国际市场,工业企业融入世界经贸的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在逐步下降,即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减小,内需对消耗工业产能的作用在加大。
“十二五”期间,这种发展趋势将得以延续。根据“十二五”规划建议,“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被作为独立章节进行了具体论述,并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详尽措施,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
图15:2004—2011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及其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注:按现价计算;2011年为1—4月数据。 四、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建议 1. 深化体制改革,从大政府到小政府
目前社会上的过多资源控制在政府手中,一些地方政府不仅是经济建设的监管者,还是重要参与者。这必然会导致不公平竞争。各级官员出于完成政绩考核
的目的,偏好向大工业项目和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影响工业结构。并且投资的很大一部分来源属于长期低息政策带来的财富转移,即居民应得利息通过银行转给国企和政府主导项目。这为中国经济内需不足、依赖出口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工业发展的回顾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作为监管者适时推出的改革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正面作用,远远大于作为参与者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不应该过多参与到具体的社会经济活动,应从“全能”转向“有限”,集中精力做好制度建设,争取用尽可能少的成本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平、公正,做到从大政府向小政府的转变。
2. 调低工业增速预期,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发展重点
2003年以来,中国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直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前,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6%以上,甚至在爆发危机的2008年和2009年,增速也超过了10%。长期的高速增长必然会伴随一段时期的增速回落,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2010年2月以后,累计月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开始持续回落,从20.7%降到2011年4月的14.2%。
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将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作为政策导向的重点,避免部分地方政府因过度强调经济增速而降低了对结构升级的要求。例如,当前的工业化时期,中国要学习日本的经验,通过市场机制、技术进步、产业政策、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举措,克服资源环境约束,完成重工业化任务。
3. 关注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从工业结构上看,中国还比较落后。传统产业技术改进缓慢,能耗、污染问题严重。因此,国家应十分注重采用新技术来改造传统行业,以提升其劳动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技术改造的重点应当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手段,更新传统产业的机器设
备,加强技术研发投入,促进其提高生产效率,使其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二是用绿色经济理念改造传统产业。加强新能源、低碳经济的研发和国际合作,促进节能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4. 确保生产要素自由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由萧条向复苏转向的时期往往伴随着企业并购高潮。因此,当前是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良机。虽然兼并重组是企业为追求效率提升的自发市场行为,但政府在其中同样需要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没有完成,一些体制上的矛盾未能完全消除,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存在较多障碍。因此,政府的推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消除企业兼并重组中面临的各种障碍,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政策引导,使微观上的企业重组行为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作者: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
来源:国研网《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运行回顾与展望(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