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1课时 课型 主备人 新授 刘涛 个人加工、备注 教学目标: ⒈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 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策略。 1、教师:同学们,大家听过《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狐假虎威》的故事吗?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自由发表看法。 2、揭示课题。 这些故事的共同特点就是主人公都非常聪明,想出了不同的策略解决了困难。今天我们就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指名读出题目 师:大家认真观察,能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整理一下? 怎样来收集整理信息呢?你是怎么做的?请学生拿出作业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2)展示交流 预设:a.用文字摘录。 b.列表 预设展示三位学生,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1:桃树: 3行,每行7棵 生2:杏树: 8行,每行6棵 梨树: 4行,每行5棵 生:3:生4:桃树3行每行7棵 梨树4行每行5棵 师:比较几位同学的整理,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列表格,表格看起来更清楚,简洁。
60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同时板书:列表 师:怎么样才能既清楚又简单用表格来整理条件? 师生交流:对应的条件可以整理在同一行或同一列 (3)分析数量关系 桃树3行,每行7棵。 杏树8行,每行6棵。 梨树4行,每行5棵。师:信息整理好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根据整理出的条件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你先求什么? 生:桃树: 3行,每行7棵 梨树: 4行,每行5棵。先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树 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呢? 生:桃树的棵树+梨树的棵树=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树 因为题目问题是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所以要先算它们分别有多少棵? (4)列式解答并检验 师:怎样列式解答? 生: 3×7=21(棵) (教师板书) 4×5=20(棵) 21+20=41(棵) 答:桃树和梨树一共41棵。 师:答案正确吗?与同学交流检验的方法。 点评小结学生的检验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2)同组先交流说一说,再展示学生作业,点评 (注意列表两行,三行的比较) 3.比较、小结。 师:刚才我们解答了两个问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相同的地方都是先分别求出每种树各有多少棵? 生:都是先列表整理信息 生:根据不同问题列表整理信息不一样。 师:回忆一下,我们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进行检验,反思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学生齐读。 三、 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完成“ 想想做做”。
61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⒈ 练一练第1题。 (1)指名读题。 (2)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⒉ 练一练第2题。 (1)出示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解题后集体订正。 四、拓展应用 学生齐读题目。 和同桌交流,说一说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整理信息,列式解答并检验。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2
课题 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 1课时 课型 主备人 新授 刘涛 个人加工、备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经历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经历从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过程,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灵活确定解题思路。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的实际问题?能举例说说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列表整理,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基本数量关系。 再问: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怎样的步骤? 谈话:日常生活与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探究 1.理解题意。 出示教科书第58页例2。 2.让学生自由读题,并和同学说说知道了什么。 启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觉?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够吗? 提问: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怎样理解这些信息? 板书: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追问:表中哪个数量在变化?哪个数量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放水时间越长,水位下降得越多。) 设疑:表中只告诉我们前8小时水位下降的情况,而水位下降120厘米所需要的时间显然超过8小时,还能说水位下降的速度不变吗?(题中“照这
63
样的速度”,就是要求我们按照前8小时水位下降的速度计算。) 谈话:“照这样的速度”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再说一遍?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结构完整的问题。 3.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板书:理解题意)接下来要做什么?(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这道题可以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教师巡视,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反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怎样确定解题思路的? 4.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明确了解题思路,接下来我们要列式解答,还要对列式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板书:列式解答并检验) 请大家根据自己确定的思路,或从上面讨论的思路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思路,列式算出结果,再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并按自己的想法完成检验。 学生按要求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展示自己列式计算的方法,以及检验的过程,并具体说说每一步计算表示什么,检验时是怎样想的。 组织其他同学进行讲评,并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说说其间的联系,明确:无论用什么方法解题,都要抓住题中的不变量展开思考。即,水位每小时下降6厘米。 5.触类旁通。 出示:照这样的速度,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 提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大家仿照上面解决第一题的过程,先想一想这道题和上面的第一题有什么不同,解题时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式解答,再自己试一试,并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展示自己列式解答和检验的过程和结果,并说说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怎样列式解答,怎样检验的。 比较:请大家比较上面的两道题,说一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解题方法上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再问: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抓住怎样的关键? 6.回顾与反思。 谈话:请同学们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说说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引
6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