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6月至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在鄂豫皖边区突破国民党军包围,进行战略转移的作战行动。
中原解放区位于鄂、豫、皖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我新四军第5师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在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日本投降前,我军积极发展根据地,缩小沦陷区,使中原根据地扩展到60余县,形成了对战略要地武汉三镇的包围态势。抗日战争结束后,武汉三镇成为国民党自大后方进军华东、华北、东北的战略枢纽。因此,国民党调集了20多个师,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先后占我鄂中、襄西、襄南、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广大地区,企图首先消灭中原我军,打通向华东、华北、东北进军的通道。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虽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议》,但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并未停止。至6月下旬,中原解放区仅剩下罗山、光山、商城、经扶(今新县)、礼山之间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狭小地区,面积不及原先的1/10。中原军区部队5万余人压缩包围于此。
蒋介石认为彻底消灭中原我军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令郑州绥署主任刘峙在驻马店设指挥所,统一指挥第五绥区和武汉行营之第六绥区所属8个整编师又2个旅约30万人“按既定计划,先速歼鄂中李先念部,便尔后主力作战之利。??攻击各部队统于六月22日前秘密完成包围态势及攻击准备,待令实施攻击”。其部署:以整编第41、第47师、整编第72师主力和整编第48师1个旅由信阳、罗山、光山、商城、经扶、黄安(今红安)之线,整编第11师附第72师一部及整编第66、第15师由黄陂、花园、应山、广水之线,分路向宣化店、泼陂河合击;以整编第75师及整编第26师1个旅控制广水和麻城以北地区;以整编第3师集结于襄阳、南阳地区担任机动。此外,还调集了西安、武汉的空军配合作战。自26日拂晓起,国民党军即向黄安以西、经扶以东、孝感以北的我军阵地大举进攻,并侵占我邓店、虎湾等地。
中央军委鉴于中原我军处于敌人重兵包围之下,势孤力薄,难于长期坚持,在1946年5月初,就指示中原军区,在情况紧急时准备以一部兵力坚持原地区斗争,一部兵力向东突围,主力向西突围,转
移到豫西、鄂西、陕南、川东地区活动。并指出:这个地区幅员广阔,便于机动就粮。在这一地区长期坚持,牵制敌人,对配合其它地区作战将起重大战略作用:如万分困难,亦可出敌不意地突然向华北或陕甘宁解放区转移。当敌对中原我军的大举围攻迫在眉睫时,中共中央于6月23日又指示中原局:“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中原局、中原军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及当面国民党军的企图和兵力部署,决定以军区第1纵队第1旅(旅长皮定均)伪装主力,向津浦路(天津至浦口)以东转移;主力则分左右两路向西突围;鄂东军区、河南军区部队及江汉军区一部于掩护主力转移后,就地坚持斗争,以迷惑、牵制敌人;江汉军区主力西进,相机入川。主力分左右两路于26日开始向西突围。
26日拂晓,国民党军第1线部队分路向中原军区部队大举进攻。第1旅伪装主力向东转移,鄂东军区部队就地坚持斗争,河南、江汉两军区部队亦于平汉路西隋县南北地区积极活动,以掩护主力突围。中原军区主力于当日黄昏秘密由宣化店向平汉路移动:由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2纵队第13旅、第15旅1个团、第359旅及干部旅组成的右路突围部队在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率领下,于29日晚在信阳以南的平汉路(北平至汉口)柳林、李家寨车站间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越过平汉路,向西北疾进。由第1纵队主力和第15旅主力组成的左路突围部队,共1万余人,在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率领下,由泼皮河地区出发,7月1日于孝感以北之王家店附近突过平汉铁路向西疾进。刘峙急令整编第3、第15、第41、第47师追堵右路军;令整编第66、第75师各一部阻击左路军。
右路突围部队越过平汉路后,于7月8日顺利突破国民党军唐河、白河封锁线,然后兵分两路向陕南前进。国民党军急调整编第3、第41、第47师尾追我军。国民党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以整编第1、第90军各一部兵力加强陕南防务,控制荆紫关要隘,企图配合追击部队堵歼突围之解放军。国民党军先后在天河口、苍苔地区,南阳以西、丹江以东地区,荆紫关及滔河以南的白桑关、南化塘地区,郧西西北的梁家坟、漫川关地区,组织多次大规模的截击、合围。突围部队或以昼夜兼程的急行军先机冲出敌人的合围圈;或以小部阻击追敌,掩护主力加速开进;或以殊死的反复冲击,突破敌人严密布防的阻击阵地,历经艰险,终于冲破敌人的重重追堵合围。王震率领的第359旅和干部旅战胜国民党军在荆紫关和鲍鱼岭等地的追堵后,于27日抵柞水,尔后进入陕甘宁解放区;李先念、郑位三率领的第13旅和第15旅一部于28日进入陕南,与当地游击队会合,8月3日成立鄂豫陕军区,就地开展游击战争。河南军区部队在掩护右路军突围后,随其前进,于8月初进至豫陕边的卢氏、雒南地区活动。8月3日,成立鄂豫陕军区。河南军区部队2000余人在掩护主力突围后,随右路突围部队前进,于8月初进至豫陕边的卢氏、灵宝、雒南(今洛南)等地开展游击战。
左路突击部队于26日晚由光山县的泼陂河向西移动,7月1日越过平汉路,其主力于7月12日冲破敌整编第66、第75师等部在宜城东南的流水沟等地的堵截,7月26日进入武当山区,在竹溪、竹山、房县、保康、南漳等地分散活动。8月上旬,与由安陆向西突围,原拟入川,受阻后返回的江汉军区部队,在房县西南地区会合。27日,成立鄂西北军区,开展游击战争。一部转道北上,经枣阳、新野、唐河、内乡进入伏牛山区。
担任迷惑与牵制敌人任务的第1纵队第1旅,于6月26日开始行动。为造成敌人的错觉,部队先向西,再折而向东,于29日在麻城以北突破敌封锁线,随即以强攻手段打通敌凭险扼守的鄂皖边咽喉大牛山,进入大别山,克服了高山、峻岭、暴雨、洪水等重重险阻,冲破了敌人的多次拦截,连续行军、作战20余天,终于在7月20日进入苏皖解放区,改归华中野战军序列。与此同时,鄂东军区部队掩护主力突围后,积极活动于麻城、太湖(县)、霍山等地。至此,战役结束。
点评:此战,中原军区部队在突围中,以无比的毅力,多次打破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保存了主力,创建了两块游击根据地,并留置小部分兵力坚持鄂东和鄂中地区的游击斗争。同时钳制了国民党军的大量兵力,从战略上配合了其他地区解放军的作战。此战共歼敌5090人,其中俘敌1500人,毙伤3590人。中共中央在1947年5月28日致中原部队的慰问电中指出:我中原各部“在极端困难条件之下,执行中央战略意图,坚持游击战争,曾经钳制了蒋介石正规军三十个旅以上,使我华北、华中主力渡过蒋介石进攻的最困难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
中原我军突围获得成功,主要是由于:正确地选定了敌人兵力较为薄弱的平汉路信阳以南段及便于机动回旋的豫陕地区和鄂西地区为突围方向;以小部迷惑敌人,隐蔽了我主力突围的企图和部署;突围部队行动坚决迅速。国民党军在检讨中原“围剿”失败的教训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共部队打得主动灵活,“自由选择时间地点突围”。“一遇抵抗即折换方向”“行动轻捷”;而国民党军则“欠机动,常不能适时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致匪常得乘隙流窜。”
中原突围.jpg (106.72 KB)
大同集宁战役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7月至9月间,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部队,在山西省大同和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一部)集宁地区对国民党军的攻城打援作战。
大同为平绥(北平至归绥)、同蒲(大同至风陵渡)两铁路的交会点,是国民党军巩固华北,屏障绥宁,呼应热察,支撑太原的战略要地。守备大同及其外围的国民党军为第43军暂编第38师,东北挺进军骑兵第5、第6师及晋北挺进总队等部,共约1.9万余人。为拔除大同国民党军据点,进一步孤立绥远国民党军,求得与晋绥解放区更广泛的联成一片,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共同组成大同前线指挥部,由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张宗逊任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副政治委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两军区主力和地方部队各一部共30个团的兵力攻取大同。
7月31日,大同前线指挥部以5个旅及地方武装一部向大同外围发起攻击。战至8月5日,除白马城、卧龙湾、陈家庄、沙岭子及北关、西关车站外,其余外围据点均被肃清。我军经一周准备,攻城部队于14日向大同城郊和四关发起攻击。但由于攻城兵力、火力不集中,部队又缺乏攻坚经验,进展缓慢,形成拉锯。直到9月4日,攻城部队才分别攻占了北关车站及东大街、南大庙、周家店、西关车站、晋北学院等地,进逼城下。
8月10日,蒋介石为促使傅作义增援大同,将原属第二战区阎锡山所辖的大同划归第十二战区管辖。9月3日,傅作义集中第35军3个师、暂编第3军两个师和4个骑兵纵队(师)共3万人,沿平绥路分南、中、北3路向集宁前进,企图经集宁南援大同。
我军大同前线指挥部根据上述敌情变化,决心首先消灭敌增援部队,然后转移兵力攻取大同。遂以3个旅和地方武装一部继续围困、监视大同之敌,抽调第358旅北上集宁参加打援。9月5日,敌占我卓资山。我军判断敌人可能沿铁路进犯集宁或沿公路向新堂、丰镇进犯,又增调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1个旅、第一纵队2个旅,连同第358旅,分别集结在丰镇、麦胡图地区。至此,集宁方向我军已增至25个团。
7日,敌人从卓资山东犯集宁,我军以3个团守城,主力5个旅集结在集宁以南,拟乘敌进攻集宁时突击其侧背,以丰镇之第一纵队2个旅为预备队。10日8时,国民党军暂编第11、第17师和新编第31师,在空军配合下向集宁城西、北两面阵地猛攻,解放军防守集宁各部队虽经连续反击,但未能阻住国民党军的进攻,退守城垣。国民党军先后占我卧龙山、南营房。当晚,我军主力赶到,立即夺回了卧龙山以南阵地和土城子。敌遭我反击后就地转入固守,我军遂将国民党军3个师包围于集宁城下。11
日下午,我军向卧龙山,脑包山之敌发起攻击,歼灭暂编第11师大部、第17师一部共5000人,截断敌西退的道路,将新编第31师、暂编第17师大部及第11师残部压缩在集宁西南的卧龙山阵地。但我军未能对已被打乱之敌组织连续攻击,却转兵西进,求歼来援之敌第101师等部。12日,国民党援军第101师等部相继赶至,我军几度攻击,均未奏效。新编第31师等残部在乘隙重新整顿后,在飞机掩护下攻入集宁城内,与我守城部队展开巷战。解放军终因形势不利,于13日晚放弃集宁,撤出战斗。援敌继续向大同前进。16日,我军撤除对大同的包围,战役遂告结束。
点评:大同、集宁之战历时1个半月,我军歼敌1.2万人,但未能达到攻城、打援的预定目的,使张家口处于受敌东西夹击的不利形势。这一战役,对于晋察冀和晋绥军区来说,带有初战的性质。初战未能达成预定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尔后战局的发展。未能达成任务的主要原因是:一,第一仗指向筑有坚强防御阵地的大同城,未能发挥我军打运动战的特长;二,对大同敌人的守备能力及傅作义部的增援均估计不足;三,在兵力使用上,未能在每个战斗中造成足够的优势;四,在集宁城下错过了歼敌良机。
新开岭战役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0月至1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东北民主联军在安东省(今辽宁省、吉林省各一部)宽甸以西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围歼战。
东北国民党军利用休战时机加紧增调和整补部队,到9月底已有正规军第93、第13、第52、第60、第71军以及新编第1军、新编第6军,共计7个军25万人,连同地方团队共约40万人。但由于占地广,战线长,仍无力发起全面进攻。10月,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实施“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以部分兵力于松花江以南监视北满我军,集中主力进攻我南满解放区,企图首先控制南满,切断我东北与华北的联系,尔后全力进攻北满,以达占领全东北之目的。
10月初,敌开始对南满解放区发动进攻,至10月中旬,先后占我柳河、金川、辉南、清原、山城镇、兴京,打通了沈吉路。接着,集中8个师,10万余人的兵力,分左、中、右3路,由新宾、本溪、营口一线向安东(今丹东)、通化地区发动宽大正面的进攻:左路以新1军、第52军各1个师,由兴京、柳河、金川向通化进犯;中路以第52军的第2师、第25师,后又增加第71军1个师,由本溪分两股向南满军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安东进犯;右路以新6军2个师、第60军1个师由海城进犯庄河,并迂回安东。企图将南满我军主力压缩、歼灭于凤城、安东地区。
为打破国民党军的进攻,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华,根据民主联军总部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寻找小股分散之敌予以各个歼灭的指示,决心诱敌深入,必要时主动撤出安东,侍敌分散后,集中兵力寻机歼灭国民党军一路或一部。为此,以第3、?纵队主力隐蔽集结于通化以西地区待机,并扬言转兵安东,诱左路敌军放胆进犯通化,伺机加以攻歼。
其时,左路国民党军为巩固兴京、金川一线已占地区,停滞不前;而中路国民党军以第52军第2师及第25师第75团沿安(东)沈(阳)线进攻民主联军辽东军区所在地安东;以第25师主力沿小市、田师付指向宽甸,迂回安东翼侧,22日抵碱厂、草河口等地区,严重威胁辽东军区后方。辽东军区部队遂即改变部署,以第3纵队和第4纵队第10师、第11师第32团及辽南军区独立第1师,分别实行运动防御,阻击左右两路国民党军,迟滞其前进,争取时间,掩护主力集中和军区机关及后方转移;而以第4纵队第12师第35团沿安沈线阻击第2师第75团,以第11师和第12师主力隐蔽集结在安沈线以东赛马地区,准备视机歼灭第52军一部。
第25师于23日攻占赛马后,留2个营守备,主力继续向凤城前进。民主联军第4纵队为迟滞第25师的进攻,即集中第11、第12师于25日黄昏夺回赛马,促使第25师回援,保障了留驻安东的辽东军区后方机关的安全转移。26日,第52军、新6军各一部占领安东。第52军的第25师在其驻赛马集的后卫遭我袭击的情况下,被迫由凤城回师赛马集。28日,第25师在重占赛马集后,转向宽甸方向攻击前进。第4纵队利用该师恃强冒进的弱点,以第11师与其保持接触,诱其深入,以主力秘密集结于新开岭地区,待机歼灭之。30日晚,第25师全部进入新开岭以东、叆阳边门(今叆阳)以西之狭长谷地。
我先敌到达新开岭之第4纵队主力已占领有利地形,完成攻击部署。31日拂晓,第4纵队以8个团的兵力,从正面发起攻击,但我军由于在战术部署上兵力、火力不够集中,敌又控制了战场制高点老爷岭,攻势一度受挫。11月1日,第4纵队各师改变战术,由侧翼迂回攻击,当晚即攻占谷地周围各重要高地。2日拂晓,形成对第25师的袋形包围。此时,国民党军3个师分路驰援,情况紧急。第4纵队遂将预备队投入战斗,全力奋战,集中炮兵支援第10师迅速攻占第25师主要制高点老爷岭,使其全师陷入混乱,全线崩溃,被我军压缩于河套内。战至中午,素能征惯战的“千里驹”——国民党军第52军第25师全部被歼。
点评:此战,是东北民主联军集中兵力打运动战的一个典型战例。民主联军以伤亡18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8900人,其中俘敌5800人,毙伤3100人,创东北民主联军在一次战役中歼敌一个整师的先例。中央军委于11月9日通报了新开岭战役的经验,指出:此次作战证明,战役上要集中兵力,“战术上亦须集中兵力。你们三十一日包围二十五师,一日,九次攻击皆未奏效;二日拂晓集中炮火攻破南北山一点(按:指老爷岭),从此扩张战果,即于半天内将该师全部歼灭。尔后作战每次均须采用此种方法。国民党军的战史在记述此次战役时,也认为导致失败的要害在于共军“集中兵力,予我突进之一部以重大之打击,逞其避实击虚、以大吃小之能事。”
新开岭战役.jpg (26.95 KB)
四平战役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4月至5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东北民主联军在辽北省(今吉林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历次重要战役全集(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