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战役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7月至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在江苏省中部地区,对进攻之国民党军进行的一系列作战。
苏中解放区西临运河,东抵东海之滨,南濒长江,北靠两淮、盐城,与苏北解放区相接。该地区河流密布,阡陌纵横,物产丰富,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创建的老根据地。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战争锻炼,加以土地改革开始较早,动员充分,组织严密,党政军民团结一心,支援战争的积极性高,潜力也大。由于苏中是华东我军的前哨阵地和粮食基地,且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因此,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就不断发起对苏中解放区的进攻。
是年7月,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以苏中解放区作为主要攻击方向之一。国民党军在长江两岸的南通、靖江、泰兴、泰州、扬州、江阴、扬中、镇江等地,集中了整编第49、第83、第25、第21、第65师及第69师之第99旅共15个旅约12万人,由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汤恩伯(7月中旬由李默庵接替)指挥,企图首先占领如皋、海安,巩固长江北岸阵地,尔后沿通榆公路(南通至赣榆)和运河线北进,策应由淮北、淮南向南、向东进攻的国民党军夹击淮阴地区,侵占整个苏腕解放区,消灭华中野战军或迫其北撤,进而在山东地区与解放军决战。国民党军预定在7月15日向发苏中解放区起进攻。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考虑到在苏中老根据地作战,具有人力、物力、地形诸多有利条件,即向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提出先在苏中地区打一仗暂缓西移的建议,经多次争取,获得批准,遂与政治委员谭震林一起,集中华中野战军主力第1、第6师及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约3万余人,利用国民党军分路进犯,间隙较大,兵力分散的弱点,采取集中优势兵力,逐次歼灭国民党军的战法,在苏中地区连续进行七次战斗。
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战场的基本部署是:以第10纵队及部分地方武装扼守淮阴的南大门邵伯,阻击可能由扬州沿运河北犯之敌;以主力第1、第6师及第7纵队共15个团集结在如皋、海安地区,充分利用地形熟悉,补给方便和老根据地群众拥护的有利条件,在苏中解放区的前部海安、如皋、黄桥、泰兴地区连续歼敌。为争取先机,打乱敌人的进攻部署,创造尔后歼敌的有利条件,第一仗决心主动进攻泰兴、宣家堡,求歼整编第83师的第19旅。
7月13日,华中野战军主力第1、第6师第7纵队共15个团的兵力,各以五倍于敌的兵力,分别向守备薄弱的宣家堡、泰兴守敌整编第83师之第19旅发起攻击。经激烈战斗,至15日拂晓,除泰兴的核心据点庆云寺守敌一个团部外,第19旅两个团及旅属山炮营共3000余人被我歼灭。
国民党军发现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宣泰地区,即以驻江阴的整编第65师主力及驻靖江的整编第69师之第99旅于15日北援泰兴;以整编第49师主力由平潮经白蒲乘虚向如皋进攻,另以整编第83师主力由泰州沿海(安)泰(州)公路东进策应。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考虑到进犯如皋之敌对我后方威胁较大,决定除以少数兵力继续攻击泰兴残敌以迷惑国民党军,以苏中军区部分地方武装及第7纵队1个团坚守如皋外,主力于17日东移,以四倍于敌的兵力,出敌不意地奔袭进至如皋以南之敌第49师主力。17日,整49师师部率第26旅进至如皋东南的鬼头街、田肚里地区;第79旅进至宋家桥、杨花桥地区。我东进部队经60多公里的隐蔽急行军,于18日晚将国民党军分别包围。在分区武装有力配合下,经19、20日两日激战,歼灭第49师师部及第26旅全部、第79旅大部万余人。22日,因由泰兴东援的国民党军整编第65师等部已逼近,我军主动撤出战斗。该敌遂占领了如皋。
如南战斗后,华中野战军将主力立即北移海安东北地区休整补充;并将由淮南撤出的第5旅和华中军区特务团调至东台地区,以增强战力。7月30日,国民党军又集中6个旅的兵力,分别由如皋、姜堰(今泰县)合击苏中之水陆交通枢纽海安,企图寻华中野战军在海安决战。同日,中央军委指示华中野战军:“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华中野战军以第7纵队一部,在海安以南、以西地区,采取运动防御,节节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保障主力继续在原地休整,在给国民党军一定杀伤后,于8月3日,主动撤离海安,打破了敌人的决战计划。
国民党军占领海安后,错误地判断华中野战军放弃海安重镇是伤亡过大,认为苏中“共军大势已去”,不能再战。因而调整部署,以4个旅分兵西开姜堰、泰州地区;以1个旅东开李堡地区进行清剿,力图巩固并扩大其占领区,尔后继续向北进攻。华中野战军主力经两周休整后,士气旺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遂决心寻机歼击分散清剿的国民党军。8月10日夜,华中野战军乘新7旅旅部及1个团在李堡与海安守军第105旅旅部及1个团换防之机,突然向李堡发起攻击,以第1师将国民党军新编第7旅旅部及第19团全歼。下午又在李堡以东地区歼灭了刚换防下来的第105旅1个团。尚在海安的新7旅旅长由于不明情况,仍率第2l团东开李堡接防。下午,当进至洋蛮河地区时,被第7纵队和第6师伏击歼灭。此战,我军仅用20个小时便歼敌8000余人。
李堡战斗后,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于8月14日向中央军委提出继续在苏中作战的建议,认为“在苏中作战不仅群众、地形、运输、粮食均较淮南方便,且有足够民力可用,同时威胁长江亦直接拖住敌人,不仅使其无法他调,且将吸引其继续调兵来援。”苏中敌人除被歼者外,其余各部“均已遭很大消耗与损失,已很动摇,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上说,亦较淮南为有利。”如主力西出淮南开辟新战场,代价大,且不一定能调动敌人。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长陈毅批准了粟裕司令员的建议。中央军委并于8月13、15日指示华中野战军:苏中地区各部分散的敌军,有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再布置几次作战,即如交通总队凡能歼灭者一概歼灭之。你们如能彻底粉碎苏中蒋军之进攻,对全局将有极大影响。”并强调指出:切勿骄傲轻敌,每战均须精心计划,充分准备。
这时,国民党军调整部署,将第7、第11交通警察总队共7个大队部署于丁堰、林梓至东陈镇之间,控制南通至海安公路。依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等分析:如歼灭该部国民党军,既可打开西进走廊,又可威胁南通,孤立如皋、海安,便于调动国民党军于运动中歼灭。决定华中野战军经短期休整后,主力乘敌侧后疏于防范之际,避开正面,于8月17日从海安、如皋东侧南下,发起丁(堰)林(梓)战斗。第1、第6师和第5旅及军区特务团于21、22日,先后攻占丁堰、林梓、东陈等
据点,全歼敌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000余人,切断了(南)通如(皋)公路,打开了我主力西进泰州、扬州地区的通道。
此时,淮北战场的国民党军已进逼淮阴。苏中地区国民党军为配合淮北敌人对淮阴的进攻,于8月23日以驻扬州的整编第25师主力沿运河线向邵伯、高邮方向进攻,企图南北夹击淮阴。为防备我军由丁堰、林梓北攻如皋,同时令驻黄桥的第99旅加强如皋的防御。
华中野战军为打退国民党军对邵伯的进攻,保障苏中侧翼和淮阴的安全,令第10纵队及第2军分区武装部队坚守邵伯;以第7纵队箝制海安守军;以主力第1、第6师和第5旅及军区特务团,由丁堰、林梓地区西进,准备攻击泰州,以逼迫进攻邵伯的整25师回援,伺机歼击之。24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得悉由黄桥东援之敌第99旅和由如皋西出接应之敌第187旅附第79旅1个团即将出动,遂即命令西进部队准备在如(皋)黄(桥)公路上与敌打预期遭遇战。25日上午,黄桥之第99旅在如皋守军西出接应下向东开进,果然与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如黄路上分界、加力地区遭遇。华中野战军第6师迅速将第99旅包围于分界地区;第1师及第5旅将第187旅和第79旅一个团包围在加力地区。为了加速战斗进程,并保证全歼,华中野战军粟裕司令员采取了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一个一个的吃”的战法,随后集中兵力,首先攻歼战力较弱之第99旅。为此从包围加力的部队中抽出1个旅加强到分界方向,以五倍于敌的兵力,于26日首先歼灭了分界之敌第99旅。随后向加力转用兵力,于27日以15个团的兵力全力围歼战斗力较强的第187旅和第79旅1个团,并乘胜于31日攻占黄桥守军第160旅5个连投降。此役,共歼敌共歼敌两个半旅约1.7万余人。
与此同时,由扬州分三路向邵伯、丁沟、乔墅进攻的国民党军整25师,遭到第10纵队3个团和地方武装的顽强阻击。国民党军整编第25师两个旅连续猛攻四昼夜,伤亡2000余人,仅占领乔墅一地。战至26日,由于我军在如黄公路歼灭第99旅,严重威胁整编第25师的侧背泰兴、泰州。整编第25师被迫退回扬州、仙女庙(今江都)之线。至此,历时一个半月的苏中战役胜利结束。
此战,我华中野战军以19个团(8月中旬增至22个团)的兵力同优势国民党军连续进行了七次战斗,均取得胜利,被誉为苏中“七战七捷”。作战中,我华中野战军以伤亡1.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5个交警大队共计53700人,其中俘敌31200人,毙伤22500人。中央军委8月28日向全军的通报中指出:苏中战役,我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八月二十六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八月二十七日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
点评: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解放军战史上和中国战争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解放军今后的作战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全面内战爆发后在主要战场上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初战,苏中战役带有战略试战和战略侦察的性质。这一战役证明:依托解放区进行内线作战,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从而为我军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战争初期的内线歼敌方针提供了经验。这一战役还证明,处于劣势装备的我军,只要采取正确的战役指导和正确的战术,完全能够歼灭全副美械装备的敌军。在解放区作战之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这一点连国民党军也有深切的感受,国民党的战史在评述苏中战役时曾谈到:共军“行动自如,情报灵活,我军则时有盲目作战之感,常贻匪以集中兵力,袭击我一点之机。”
此战同时还充分显示了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战前,粟裕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力排众议,斗胆直陈,使中央同意此次作战。在作战过程中,没有机械地教条主义地运用战略指导原则,不轻易放弃一个战略支点,但也不死守一地;战略上采取了持久战,坚决的执行了中央的指示;战役战斗采取速决战,迅速歼灭敌军;战术运用丰富巧妙,灵活多变,先后运用了游击战、运动战、奔袭战、伏击战、攻坚战、遭遇战、歼灭战、阵地战、运动防御战等多种作战方式;指挥各兵团协同作战,集中炮火使用,并且在作战中能够始终集中优势兵力,将敌人各个歼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解放军的作战原则,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在总结经验是,粟裕也指出了战役中的不足之处:“一是协同动作上,还没有做得很好。特别是攻击部队与钳制部队,不能很好的呼应与配合,第一线部队与第二线部队配合也差,各兵团还不能按照时间完成自己的任务。二是通信联络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做得很好。三是侦察警戒问题,主要是下面对敌情不注意收集。”
定陶战役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9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省定陶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军举行出击陇海路战役后,国民党军于8月下旬迅速在郑州、徐州之线集中14个整编师、32个旅共30万人,企图乘我军未及休整之机,以优势兵力合击我军于定陶、曹县地区,进而控制鲁西南。其部署是:国民党军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集中第5军、整编第11、第88师共5个多旅的兵力,自分三路砀山、虞城之线,向城武(今成武)、单县、丰县、鱼台地区进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以整编第3、第41、第47师和整编第55、第68师各1个旅及暂编第4纵队3个团等共约10个旅的兵力,分三路自封丘、开封、考城、商丘之线向东明、定陶、曹县地区进攻,准备以优势兵力钳击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定陶、曹县地区,进而打通平汉路,控制鲁西南;另以第31集团军王仲廉部等13个旅的兵力在平汉线之安阳、新乡及其以东地区佯动,配合主战场进攻。8月28日,各路敌军开始行动。
中央军委于8月22日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凡无把握之仗不要打,打则必胜;凡与敌正规军作战,每战必须以优势兵力加于敌人,其比例最好是四比一,至少是三比一,歼其一部,再打另一部,再打第三部,各个击破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对当面敌情作了周密的分析,认为国民党军徐州、郑州两部进犯敌军共分六路,虽在兵力和装备上占有优势,但每路只有一至两个师,且徐州、郑州两绥署在指挥上属两个指挥系统,指挥不统一,且深入腹地、多路进攻,必将陷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境地;冀鲁豫战场解放军主力虽然只有4个纵队5方余人。但只要集中兵力在运动中寻歼其主攻方向主力一部,就能瓦解国民党军的攻势。鉴于徐州绥署各部出犯之敌皆系蒋介石嫡系,其第5军及整编第11师战斗力强;由郑州绥署各部虽是主攻部队,但战斗力较弱,其中整3师(辖第3旅、第20旅)、整47师又是主攻方向中的主力,而除整编第3师属嫡系,其余如整编第47、第41师原系川军,整编第55、第68师原系西北军,各图保存实力,估计当我攻击整编第3师时增援不会积极。据此,刘伯承、邓小平遂确定首先歼灭整编第3师于定陶西南地区,而后视情况再歼整编第47师大部或一部;另以地方武装分别钳制其余各路国民党军及新乡、安阳方向之敌。我军将主力3个纵队集结于定陶西南,而以小部队采取运动防御,引诱整3师至预设战场;为使我军兵力达到四倍于整编第3师的优势,决定从豫北急调第2纵队到东明东南地区集结待机。
9月2日,整编第3师被我第6纵队2个团诱至定陶以西之秦砦、桃源地区(今桃园)。整编第47师进至定陶西南之黄水口、吕砦地区。时国民党军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又将整编第3师和整编第47师会攻定陶的计划改为整编第3师攻菏泽、整编第47师攻定陶,由此,上述两个师的间隔加大到20至25公里。同时担任牵制任务的各部解放军已有力地阻遏了东路以及西路其他各部进攻的国民党军,使整3师和整47师处于孤立突出的态势。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决定乘徐州、郑州两路敌军的钳铗尚未合拢,郑州各路敌军比较分散,整编第3师又遭我沿途阻击、十分疲惫之机,待该师进至定陶以西的大杨湖地区加以歼灭。部署是:以第2、第6纵队共5个旅为右集团,主力由北向南,一部由东向西实施攻击;以第3、第7纵队共4个旅为左集团,首先楔入整编第3师和整编第47师之间,割裂两敌联系,尔后以主力由南向北协同右集团攻歼整编第3师,以一部阻击整47师。
3日下午,国民党军整编第3师被诱至大杨湖、天爷庙、大黄集预定战场。整编第47师被阻于桃源、长乐集以南。午夜,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对整3师发起攻击,左、右集团把攻击重点首先指向大小杨湖及阎寨的整编第3师第20旅,同时以一部兵力佯攻牵制天爷庙及周集、大黄集的整编第3师师部和第3旅。在整编第3师被我包围后,刘峙于4日急令整编第47师向左集团第3纵队左侧背猛攻,令整编第41、第55、第68师分从西北、正南、东南方向由东明、曹县向整编第3师增援。但在各阻援部队坚决阻击下,未能靠拢整编第3师。当夜,第6纵队加强对敌第20旅的攻击,以第16、第18旅分别经张集、范砦和张大庄、马庄以钳形攻势,合击大杨湖,第17旅位于杨磨头待机。23时30分,战斗开始,被围的国民党军在飞机、坦克配合下顽强抵抗并急呼求援。由于国民党军火力较强、协同密切,而进攻部队未能集中兵力保持持续突击力,激战至5日挽晓,未能突破其基本阵地。此时,国民党军援军分由东明、曹县地区向整3师增援。晋冀鲁豫野战军遂调整部署,除以一部兵力阻击援军外,以第6纵队全力攻歼大杨湖国民党军,以第2纵队1个旅对大黄集、周集和小杨湖国民党军进行牵制、攻击。5日夜,左、右集团各纵队发动全线猛攻,进攻部队相继从大杨湖村西南、东北、东南突破,均遭依托房屋、地堡之国民党军火力拦阻,激战持续两昼三夜,未克。6日5时,第6纵队投入预备队,全力向守军再次发起猛攻,战至8时,全歼大杨湖国民党军第20旅第59团,重创第3旅,并进逼天爷庙整编第3师师部阵地。当日中午,整编第3师师部和第3旅残部向南突围,企图与整编第47师靠拢。我军乘敌脱离工事陷于混乱的有利时机,全线出击,迅速将该敌歼灭于秦寨附近地区。
整编第47、第41、第55、第68师等部得知整3师被歼后,即向考城、兰封撤退。晋冀鲁豫野战军抓住战机,迅速转移兵力,7日,以主力向整编第42师侧背实施猛烈卷击,激战1天,将该师两个旅歼灭于撤退途中。同时,以一部兵力对整编第41、第55、第68师展开追击,歼敌约1个团,乘胜收复东明。其余敌人仓皇撤退至考城、兰封之间转入防御。徐州方向出犯之敌被我阻遏于城武地区。至此,国民党军的进攻遂被粉碎,定陶战役胜利结束。
此战,解放军以伤亡35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个旅17200人,其中俘敌12200人,毙伤5000人,俘敌整编第3师中将师长赵锡田。《解放日报》9月12日的社论指出:这一胜利,连同中原我军突围的胜利与苏中大捷,“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定陶大捷也使国民党军的上层受到很大震动,郑州绥署主任刘峙因此被撤职,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兼任该署主任。
点评:定陶战役再次证明,我军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可以获得大量歼敌的良好战机。这个战役在作战指导上最成功之处是,我军既坚决又灵活地贯彻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的战法:在整体上敌军兵力占有巨大优势并向我军实行分进合击的情况下,我军正确地选择了诸路敌人中较弱的一路为突击目标,并使用地方武装和民兵于次要方向担任钳制任务,调集一切能够调集的主力于主要作战方向,从而使主要作战方向的兵力达成了四倍于敌的优势;同时,在主要作战方向上,也实行分批逐次歼敌,使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不仅贯彻于总的战役指导,并能体现于具体战术部署上;但对溃逃之敌,则仅临之以相对优势的兵力。
刘伯承司令员在总结战役经验时说:“一,诱敌人解放区打为有利,但必须组织有力而适当的运动防御,消耗敌人弹药,损伤其人马,造成我主力决战的有利条件;二,对战斗力不强,特别是两个系统的敌人,我们可以插入其纵队中间钳击一部(对善于突击的而又积极的敌人又当别论);三,在战役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敌基干军队,打敌嫡系为有利;在战术上,以兵力重点打击敌人弱点而各个消灭之,容易收效。”弱点也存在不少“弱点亦不少,如组织上头大脚小,连队极不充实;三日、四日协同作战太差,战术上集中兵力打一点的运用仍嫌不够;因对空袭无法,尤其是在敌人火力太强的条件之下,而我弹药奇缺,故不能白天作战等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历次重要战役全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