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表明我区的工业化还处于较低水平。从人均GDP水平看:2009年榆次区人均GDP为22030元,折合约1238.6美元(1980年美元值),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9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为9.3:33.4:57.3。一产小于15.1%,三产大于45.5%,符合工业化中期特征;二产大于28.6、小于39.4%,接近工业化中期数值。可以判断,我区工业化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从就业结构看:2009年,我区三次产业从业人数占比分别为22.6:39.3:38.1,一产从业人员小于31.4%,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大于36.0%、32.6%,符合工业化中期的基本特征。从城市化水平看:2009年,我区城镇化率为56%,处于49.9%-65.2%之间,符合工业化成熟期的基本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区工业化进程各项指标所体现出来的特征还存在一些差异,对照不同评价标准,指标反映有超前的,也有滞后的。结合我区第三产业比例偏高是由于二产发展不足以及浅度城镇化问题所致等实际情况,综合判断,我区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任重而道远。
二、榆次新型工业化的客观审视 (一)发展状况
1、工业经济显著增强。从总量扩张看,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五”末的80户增加到119户,2010年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10亿元,较“十五”末增长205%,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优势企业由10户增加到20户,优势企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一半。从效益质量看,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实现利税44200万元,较“十五”末增长248%。从拉动效应看,2009年全区完成工业性投资32.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4.7%。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92.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5.8%,工业仍占主导地位。
2、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十一五”期间,我区共实施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8个,完成投资12.9亿元。干法回转窑余热发电、激光切割机等一批先进装备陆续上马。烟气干法除硫除硝设备、压缩垃圾车、新兴建筑材料、
T700碳纤维原丝、纳米二氧化硅、T型电梯导轨钢等一批高科技产品投入生产。煤炭资源有效整合和重组,全区矿井由21座整合为9座,核定产能由451万吨提升到645万吨,回采率提升到65%。在一系列技改项目的拉动下,煤焦、食品、建材、电力四大行业销售收入实现大幅增长,与“十五”末相比,分别增长224%、324%、439%、114%。
3、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十一五”期间,我区共实施工业调产项目75项,前四年累计投资达87.5亿元,其中2006年投资7.54亿元,2007年投资18.8亿元,2008年投资22.5亿元,2009年投资38.66亿元,呈逐年高速增长态势。娃哈哈、国电、瑞光、国联等一批投资大、效益高的工业重点项目相继落地投产,累计实施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42个,投资额达61.9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22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大大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
4、园区经济迅速壮大。“一园区三基地”框架基本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完成了两个5平方公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近6亿元,实现了高标准的“六通一平”。入园企业总数达到122家,基本形成机械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电力、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和高新技术等六大产业集群。2009年园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64亿元,销售收入41.73亿元,上缴税金1.54亿元,实现出口总额3250万美元,经济总量占到全区工业经济六成以上,园区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5、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将“省千家”、“市双百”重点用能企业作为节能工作的主抓手,“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实现节能量48.5万吨标煤,与“十一五”初期相比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为21.35%。严格落实“企业宁静生产日”制度,定期召开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不断加强政、银、企之间的合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融资等方面的困难。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营造重商、亲商、护商的氛围,发展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二)存在问题
1、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一是工业总量不大。2009年,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0.2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10.9%,远远落后于介休市的96.8亿元、34.9%和灵石县的66亿元、23.8%。我区企业中被列为省三大方阵第三梯队仅一户万邦工贸,第四梯队企业也只有神龙能源、榆缆线缆、国联管业、娃哈哈四户,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企业中一户也没有,大集团、大企业依然缺乏。二是产业结构不优。我区重工业比重过大,占到全部工业的78.3%。煤焦、冶金、电力等耗能大、污染重的重工业所占比重有增无减,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工业仍以资源型、初级产品为主,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三是质量效益不高。2009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2.7亿元,利税总额为1.62亿元,利润率为1.74 %,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5.47%的平均水平。
2、高新产业比重偏低。2009年我区八大主导行业中,煤焦、机械、冶金等三大行业总产值占比达到61.2%,食品、电力、建材、化学、轻纺五大行业分别仅占13.2%,9.3%,4.7%,5.7%,3.1%,以原材料加工和能源消耗为主的煤焦、冶金、机械、电力等基础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4.6%,与沿海发达地区50%以上的比重相差甚远,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节能降耗压力较大。2006年以来,相继有国电、瑞光热电厂等一批高耗能项目投产,高能耗企业依然占据很大比重,2010年上半年,电力行业项目完成的投资额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3.6%,全区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183.7%,是全市各县(市、区)中唯一增速在100%以上的县区,超出全市平均水平160.8个百分点,经济持续增长的背后,节能降耗压力不断加大。
4、科技研发投入不足。2009年,全区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2%,尚不及2008年全国1.54%的平均水平。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1%,大大低于2008年全国4.12%的平均水平。大部分企业对信息技术和科研开发投入不足,除极少数企业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部分企业尚属空白。
5、体制障碍束缚较多。从发展环境层面看,土地和环境容量成为制约我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多数引进项目因土地问题无法落地,我区的一些企业、项目甚至已有外流的趋向。从企业层面看,纺机、液压、挂车等有发展优势的行业,由于企业间的协作不到位,产品趋同,各自的生产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造成了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从政府层面看,个别干部对新型工业化没有充分认识,尚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投融资体制和征地拆迁体制,对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建设不够,吃拿卡要现象还时有发生,发展环境还不够宽。
(三)面临机遇。
一是中部崛起机遇。国家支持中部崛起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将重点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我区作为省委“一核一圈三群”战略的核心部分,依托特有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完全有能力占据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潮头”。
二是产业转移机遇。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明显上升,发达地区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未来3—5年将迎来产业转移的黄金期。服装、机械、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的优势产业都在寻找出路,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主动承接转移,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活力。
三是加速赶超机遇。工业经济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近期,省、市相继确立了“十二五”再造一个新山西和新晋中的宏伟目标,势必会在未来的几年内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这将为我们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大集团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支持。
四是自身发展机遇。经过连续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实现优化升级,高新产业正在不断引进,我区工业经济已经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随着工业园区体制机制
不断完善,园区经济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一批重大项目将显现出巨大潜能,为加快我区赶超跨越提供强力支撑。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对策思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省委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双重历史机遇,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招商引资为抓手,结构调整为主线,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将榆次打造成全省最具活力的新型工业化强区。
(二)目标思路 1、总体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大增。到“十二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20亿元,年均增长24%;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年均增长25%;工业增加值达到92亿元,年均增长20%,力争突破百亿大关;实现利税11亿元,年均增长20%。
——规模企业增量提质。到“十二五”末,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翻番,达到240户。其中,年产值100亿元企业3户,50亿元以上企业5户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8户以上,1亿元以上企业30户以上。
——经济结构质量趋优。到“十二五”末,一产比例进一步降低,稳定在8%以内;二产比例有所增加,达到40%左右;三产比例保持稳定,控制在50%以上。现代农业、新型工业、三产服务业占据三次产业的主导地位。
2、发展思路
全面实施“3282”工业振兴工程。
——打造三大平台:即打造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化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培植两大集群:即依托经纬纺机和太重液压两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培植纺机、液压两大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中国纺机名城”和“榆液工业园”。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关于加快榆次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研究与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