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榆次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研究与思考 榆次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区委书记 孙光堂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一个自然过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生产力发达的体现和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出的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启示,也是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当今世界已进入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时代,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工业化提供了便捷条件。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主要有三方面不同:一是与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不同,新型工业化是结合近年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特点,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二是与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主要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同,新型工业化更加强调的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与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过度依赖机械化、自动化导致失业问题突出不同,新型工业化是结合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的国情特点,注重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很明显,新型工业化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是有利于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新路子。
榆次工业经过解放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已积淀了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进入
新世纪以来,区委、政府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和“项目带动”战略,持续有效地调整和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我区工业已基本实现了由“轻纺型”结构向“多元型”结构的转变,逐步搭建起了以“一园区三基地”为平台,以煤焦、建材、轻纺、食品、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八大主导产业”为支撑,以优势企业为骨干,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的发展格局,初步构建起了主导产业相对突出、结构框架较为合理、园区经济优势凸显、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欠发达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区情,只有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基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才能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面对当前新型工业化浪潮的不断冲击,能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一条具有榆次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实现我区“十二五”再造一个新榆次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本文参考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借助国际工业化通用理论,主要浅析榆次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工业化进程所处阶段,研究提出加快榆次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一、榆次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判断
(一)工业化评价体系与阶段时期的划分
目前,世界上分析工业化进程,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工业化进程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及相应的六个发展时期。第一阶段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即工业化准备期;第二阶段是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包括工业化初期、中期和成熟期;第三阶段是工业化后的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包括发达经济初期和发达经济高级期。
(二)工业化进程的具体衡量标准 H·钱纳里和西蒙·库兹涅茨等人在划分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时期时,主要通过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四个指标对工业化进程进行具体衡量。其中,以人均GDP指标最具指导性。
1、人均GDP(美元/人)衡量标准:H·钱纳里等人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人均GDP衡量工业化阶段的标准模式(见表1)。
表1:H·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人均GDP 时期 (1980年美元值) 1 2 3 4 5 6 300-600 600-1200 1200-2400 2400-4500 4500-7200 7200-10800 工业化准备期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成熟期 发达经济初期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发达经济高级期 工业化阶段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 人均经济总量标准是在汇率法基础上得出的,在运用此标准时,必须考虑美元自身贬值对判断结论的可能影响。所以,在折算时应把比较期的人均GDP换算为1980年美元值,或者把发展阶段划分的数量标准调整为比较期的美元值。折算方法一般有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两种(本文主要采用汇率法将比较期人均GDP换算为1980年美元值)。
2、三次产业结构(%)衡量标准: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研究证实:工业化推进过程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来。在工业化起点,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三产比重相应提高,当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成熟期,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见表2)。
表2:西蒙?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三次产业GDP结构(%) 时 期 一产比重 大于33.7 二产比重 三产比重 小于28.6 小于37.7 工业化准备期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 小于33.7 小于15.1 小于14.0 小于14.0 大于28.6 大于39.4 大于50.9 小于50.0 大于37.7 大于45.5 大于35.1 大于36.0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成熟期 工业化后期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工业化阶段 3、就业结构(%)衡量标准:17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他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此基础上,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印证了配第的观点,后人把克拉克的发现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就业结构衡量标准主要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得出(见表3)。
表3: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配第-克拉克定理)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时 期 一产就业比重 二产就业比重 三产就业比重 经济发展阶段 大于63.3 小于46.1 小于31.4 小于24.2 小于17.0 小于17.0 大于26.8 大于36.0 大于40.8 大于45.6 小于19.7 大于27.1 大于32.6 大于35.0 大于37.4 工业化准备期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成熟期 工业化后期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工业化阶段 4、城市化率(%)衡量标准: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集聚效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进程。H·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曾如此概括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对比关系。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准备期,城市化率小于32.0%;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时期,城市化率在32.0%-65.2%之间;在工业化后期,即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城市化率在65.2%以上(见表4)。
表4:H·钱纳里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城市化率(%) 时 期 经济发展阶段 小于32.0 小于36.4 小于49.9 小于65.2 大于65.2 工业化准备期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成熟期 工业化后期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工业化阶段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从以上分析得出:
工业化准备期:人均GDP在300-600美元(1980年美元值,下同)之间;三次产业结构,一产大于33.7%,二产小于28.6%,三产小于37.7%;就业结构,一产从业人员超过63.3%,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小于17.0%、19.7%;城市化水平小于32.0%。
工业化初期:人均GDP在600-1200美元之间;三次产业结构,一产小于33.7%,二产大于28.6%,三产大于37.7%;就业结构,一产从业人员小于46.1%,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大于26.8%、27.1%;城市化水平在32.0%-36.4%之间。
工业化中期:人均GDP在1200-2400美元之间;三次产业结构,一产小于15.1%,二产大于39.4%,三产大于45.5%;就业结构,一产从业人员小于31.4%,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大于36.0%、32.6%;城市化水平在36.4%-49.9%之间。
工业化成熟期:人均GDP在2400-4500美元之间;三次产业结构,一产小于14.0%,二产大于50.9%,三产大于35.1%;就业结构,一产从业人员小于24.2%,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大于40.8%、35.0%;城市化水平在49.9%-65.2%之间。
工业化任务完成后,进入经济稳定增长阶段。此时,人均GDP进一步提高,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将适度回调,一产和三产保持相对稳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走上健康稳定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我区工业化进程的对比分析
2009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2.3亿元,实现全区工业增加值为32.9亿元,工业化率为26.9%,这一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关于加快榆次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研究与思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