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服务业载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上海钢铁贸易平台,重点推进上海宝山钢铁物流商务区、罗泾港配套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完善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上海智力产业园、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上海钢铁金融产业园功能,提高区域经济贡献率。围绕吴淞口国际邮轮母港建设,促进邮轮产业加快发展。规划启动一批新的大型服务业功能性项目建设,培育形成“动漫大场”、“e动庙行”、“软件淞南”等一批区域服务业特色品牌。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聚焦金融服务、钢铁服务、节能环保、设计研发、现代物流等产业领域,引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集团。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进一步集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培育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金融企业金融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力度。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业。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的载体优势,吸引节能环保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聚集,建立若干国家和市级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鼓励发展研发设计业。依托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国际研发总部基地等,重点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联度高的研发设计,培养引进品牌企业,着力打造以研发设计为龙头,集展示、集成、孵化于一体的研发设计平台。提升发展钢铁服务业。积极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钢铁资讯、贸易、金融服务平台,拓展和完善钢铁服务产业链。优化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区域港口优势,加快打造面向长三角区域的物流平台,引导制造业企业剥离自营物流,开展物流业务外包。加速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鼓励
传统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服务业附加值。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商业布局,加快万达、宜家、日月光、绿地等一批大型商业项目建设,形成“2+2+10”商业布局框架,即培育建设大场北中环、轨道交通1号线共康地区两个市级商业商务中心;提升发展淞宝区级商业商务中心,培育建设顾村区级商业商务中心;大力发展高境、庙行、淞南、大场、顾村、杨行、月浦、罗店等10个社区商业中心,完善一批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社区商业网点。加快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菜场、超市、药房、家政服务网点、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等业态配置,完善便民利民功能。引导餐饮业有序发展,着力打造品牌特色餐饮,完善清真食品网点建设。加快发展汽车服务业。积极引进品牌汽车服务企业,推广品牌社区汽车连锁服务网点。 四、调整改造提升制造业
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到2015年,工业园区工业销售产值达到65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以上。宝山城市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等产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和生活性服务业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园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发展三大主导性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
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期末力争形成企业技术中心40家,重点产业产学研技术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0家,产学研示范企业30家。每年推出10个以上技术水平达到
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利新产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十二五”期末力争形成50个名牌(品牌)产品。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践区建设,积极开展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建设中小企业“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支持一批重点项目,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 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调整、改造和升级。 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大场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为基础,完善专业孵化、技术支撑、人才培训、投资融资、业务拓展等服务功能,积极打造国内动漫衍生产业集群;以庙行上海智力产业园为基础,推动以供应链为特征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进一批高质量的电子商务企业,打造上海电子商务产业高地;以淞南复旦软件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基础,提高软件外包承接能力,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大型行业应用软件、互联网数字内容服务等产业。 加快培育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产业。 深化改革与机制创新
一、充分发挥规划引领指导作用
加强规划衔接。落实目标任务。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二、不断健全人才强区保障机制
大力集聚高层次人才。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三、切实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调整国有(集体)资产布局结构。加快推动国有(集团)资产向商贸
服务业、航运物流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集聚,充分发挥国资(集资)对转型发展的积极作用。继续加大国有资本在民生相关领域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完善城市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国有(集团)企业市场化重组。完善国资(集资)监管和运营体系。
四、优化完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扶持力度。 五、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进一步吸引利用外资。加大吸引内资力度。加强对外投资合作。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六、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政府管理创新。完善调结构促转型政策。
上海青浦区
“十二五”时期,青浦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青浦地处上海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位置,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商务区建设、郊区新城建设以及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等一系列发展机遇,必须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努力推动青浦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 展。 一、“十二五”时期要把握三大机遇,发挥三大优势 把握三大机遇
——郊区新城建设。淀山湖新城被列为市“十二五”加快建设的重点新城之一,要按照现代化综合性城市的要求,依托产业基地、开发区和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新城的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新城在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发展中的作用。 ——虹桥商务区建设。虹桥商务区将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和长三角地区的高端商务中心。青浦要主动对接虹桥商务区,抓住国家会展中心建设契机,积极引进功能性项目,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带动其他区域和相关产业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十二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区域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青浦要主动吸纳长三角地区优质资源要素,打造具有综合辐射功能的枢纽型现代化新城。 发挥三大优势:
——空间区位优势。青浦区接壤江苏、浙江,是上海与长三角的重要交通节点,其中徐泾镇、华新镇约19平方公里纳入虹桥商务区规划范围,地处虹桥商务区西侧。“ 十二五”时期,虹桥商务区的发展将推动上海西部的跨越式发展,青浦区位价值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凸显,成为新一轮发展的突出优势。
——生态环境优势。“十二五”时期,上海将着力转入绿色低碳发展轨道,青浦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和水资源优势将在新一轮发展生态、低碳、高效的服务经济过程中更加凸显,为培育发展商务会务、旅游度假、特色居住、康体疗养等功能奠定了有利基础。
——文化底蕴优势。”十二五”时期,上海将着力塑造时尚魅力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浦东新区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