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生物安全柜标准操作规程
一、适用范围
1.原代细胞培养物操作。
2.细菌涂片、接(转)种培养物。
3.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血标本离心后的脱帽等)。 4.挥发性或放射性的有毒物(化学)品操作。 二、安置要求
1.生物安全柜应放在远离活动及可能有干扰气流的地方。
2应尽量在安全柜的后侧及两侧留下30cm的空间,便于维护作业。 3.柜子上方则留下30~35cm的高度。 三、操作步骤
1.开启电源和内外风扇。
2.在机器预热时将所有必需的物品置于安全柜内。 3.准备一块浸有75%乙醇的纱布。
4.开始工作前及完成工作后,让安全柜工作5min来完成“净化”过程。
5.手和双臂伸入生物安全柜中等待大约1min,使安全柜调整完毕才开始进行物品处理。 6接种环应用电子加热器加热灭菌,而不应适用明火。 7.在实验结束时,生物安全柜内所有物品都应清除表面污染。标本和培养基移出安全柜。 8.每天实验结束时,用75%乙醇擦拭台面、四壁及玻璃的内外侧等部位来清除污染。 9.有标本溢出等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等进行消毒,然后用水再次进行擦拭。 四、注意事项
1每次开始实验前将所需物品置于安全柜内,以尽可能减少双臂进出次数。 2.双臂应垂直的缓慢进出前面的开口。 3.尽量减少操作者身后的人员活动。
4. 生物安全柜在使用中不能打开玻璃观察挡板。 5.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时,不能进行文字工作。
6. 生物安全柜前面的进气格栅不能被纸、仪器设备或其他物品阻拦。 7.所有物品应尽可能的放在靠近工作台后缘的位置,但不阻拦后部格栅。 8.可产生气溶胶的设备(如混均器、离心机等)应靠近安全柜的后部位置。 9生物危害性废弃物袋放在安全柜内右侧,袋中放入含氯消毒剂等。
10.房中有人时要关闭紫外线灯,以保护眼睛和皮肤,避免因不慎暴露而造成伤害。 11.安全柜一直维持运行状态(8h工作期间),不得反复开关。
12.当气流警报响起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报告生物安全负责人。
83.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一、血培养指征
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38摄氏度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h;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血时机
一旦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应立即采血做血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h后,以寒战、发热时采集为宜。
三、采血流程 (一)消毒
1.培养瓶消毒程序: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
2.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剂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
(二)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
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今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于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注意事项
1.检验单需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凝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脉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3.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门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门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
4.细菌性心内膜炎:在24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5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10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2ml 。
四、运送要求
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 以内,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宜置于室温环境。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放入培养箱内,不应暂存于冰箱内。
2.送检标本应正确粘贴条形码,注明采样时间和送检时间。
3安全防护:放标本的容器必需防漏,禁止将渗漏的标本送往实验室。 五、报告要求
(一)紧急口头(电话)报告
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时,立即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结果向临床主管医生进行紧急口头(电话)报告。口头报告包含以下内容,并记录在案。
(1)报告者全名或工号, (2)报告的时间。
(3)所联系医生的全名(或工号)。
(4)报告镜检结果并强调其紧急价值; (5)确认临床医生收到报告并复述结果。 (二)最终结果(书面)报告
(1)无菌生长(培养5天无需氧菌和厌氧菌生长); (2)阳性培养结果(最终鉴定结果,最终药敏结果)。 (三)其他报告和记录
1.标本被拒收时,需即刻通知临床立即重新采血,并记录在案。
2.最终结果与紧急口头报告结果不符,需要变更时,需立即通知临床,同时必须在书面报告上提供正确的结果,注明变更的内容。
3.其他需临床注意的事项的记录,如:采血量不足,标本转运时间过长、标本采集份数不够等信息。
84.痰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一、采集目的
一般可用于普通细菌、分枝杆菌、真菌和军团菌的涂片或培养检测,经气管穿刺吸引物可用于厌氧菌的检测。
二、一般原则
1.采集标本的最佳时机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 2.以采集清晨第二口痰液。
3.对于普通细菌性肺炎,痰标本每天送检一次,连续2~3天。不建议24h内多次采样送检,除非痰液外观形状出现变化。
4.怀疑分枝杆菌感染者,应连续3天清晨痰液送检。 三、采集方法
(一)自然咳痰法与雾化导痰法 1.用物准备:无菌容器(盒)、生理盐水(250ml或500ml)、化验单。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等。
3.无痰或痰量极少时可用3%~5%氯化钠溶液5ml雾化吸入约5min后留取痰液。 4.如有可能,应在医护人员直视下留取清晨第二口痰液。嘱咐患者留取前摘取牙托,清洁口腔,如刷牙后反复用生理盐水漱口;深吸气后用力自器官深部咳出痰液,置无菌容器内。应尽可能防止唾液及鼻咽部分分泌物混入样品,不应用纸巾包裹痰液。
(二)支气管镜法
笔或口腔插入支气管镜,常用采集方法有经支气管镜吸引、支气管肺部灌洗、防污染毛刷或防污染支气管灌洗等。
(三)经人工气道吸引法
1.用物准备:负压吸引器、生理盐水、一次性吸痰管、无菌手套、无菌容器(试管)化验单。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等。 3.将患者头部装箱操作者一侧。
4.进行手卫生后将一次性吸痰管末端拆开,连接吸引器,调节吸引器至适宜负压(成人:40.0~55.3kpa小儿:<40.0kpa).
5.将一次性吸痰管外包装去除,戴手套持吸痰管试吸生理盐水,检查管道是否通畅。 6.折叠一次性吸痰管末端,插入口腔或人工气道至适宜深度,放开吸痰管末端,轻柔、灵活、迅速地左右旋转上提吸痰管吸痰。见吸痰管内有痰液吸出即折叠一次性吸痰管退出,将一次性吸痰管与吸引器分离(使用人工呼吸机者,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前后需吸入高浓度氧气1~2min).
7.将痰液注入无菌容器(试管)内,如痰液黏稠可用一次性针筒向吸痰管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将痰液冲入无菌容器(试管)内。
四、运送与保存
应在2h内送至实验室,否者应4摄氏度冷藏,但放置时间不可超过24h。
85.手术部位感染标本采集及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一、一般原则
1.在抗菌药使用前,且仅有在临床感染症状或伤口恶化或长期不能愈合时采集标本。 2.皮肤或黏膜表面的清洁。
(1)闭合伤口和穿刺物标本:消毒方法同血培养标本的皮肤消毒(见《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2)开放伤口:无菌生理盐水充分冲洗伤口部位。不可以用消毒剂。 3.采集新鲜的感染组织,避免采集浅表的组织碎屑。 4.若可以采集穿刺物或活检标本,应避免拭子标本。 二、容器
1.较大的标本:含有少量生理盐水的带螺纹口的无菌塑料容器。
2。标本较大或拭子标本:MW&E TRANSEAB运输培养基,适用于需氧和厌氧菌。 三、采集方法 (一)封闭性脓肿
1.注射器穿刺抽取脓液。
2.若无法抽取到脓液,应先皮下注射少量无菌生理盐水,再次穿刺抽取脓液;若脓液过多,应先切开引流,在基底部或脓肿壁采集样本。脓液的量以大于1ml为宜。
3.排除注射器内部及针头的气体,用无菌橡皮塞封闭针头送检;或直接打入血培养瓶中。疑为厌氧菌,应迅速将脓液打入厌氧菌培养瓶中。
(二)组织和活检标本
1.采集足够大的组织,体积以1立方毫米为宜,避免在坏死区域采集。 2.将小块的组织放在运输培养基内;较大的放在无菌容器中,并加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 (三)开放伤口
1.无菌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浅表部位,去除表面的渗出物和碎屑。
2.用拭子深入伤口的基底部或伤口-正常组织边缘部采集两个标本,分别用于培养和革兰氏染色。
四、标本的标识
填上患者信息。标本类型(深部组织、表浅组织、脓肿和穿刺物等)、标本的来源(腹腔、腿和上臂等),记录标本采集的日期和时间及是否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选择检查项目(需氧培养或厌氧培养。)。
五、标本的送检
为了更好地分离病原菌,标本应在采集后的30min内送到实验室。送检时间应保持标本的湿润(尽量采取运输培养基,组织可以放在生理盐水中)。在送检前或运送过程中,禁止将标本放在冰箱。若不能及时送检,运输培养基中标本应室温保存,但最长不可超过24h.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