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尚充,依法治之,尚可救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色,为火郁内伏,气血尚活,大用清凉透发之剂,间有转红成可救者;若黑而晦暗,则为元气衰败而热毒锢结的征象,预后不良。总之,斑疹色泽加深,则病情增重。 2、辨别形态:
斑疹的形态与病情轻重、预后好坏有一定关系。
斑疹松浮洋溢,如洒于皮面者,为邪毒外泄,预后大多良好,属顺证; 斑疹紧束有根,从皮里钻出,如履透针,如矢贯的,则系热毒深伏有根,锢结难出之象,主预后不良,属逆候。 3、注意疏密:
斑疹分布的稀密可反映邪毒之轻重,斑疹分布稀疏均匀,为热毒轻浅,一般预后良好;分布稠密融合成片,为热毒深重,预后不佳。 故叶天士称斑疹“宜见不宜见多”。宜见指斑疹稀疏,示邪热外透;见多指斑疹稠密,示热毒深重。 4、外发部位 5、结合脉证:
辨别斑疹时,结合脉症分析,有助于正确辨证。
斑疹透发热势下降,神情清爽,为邪热外达,外解里和之象;
斑出热不解,或甫出即隐,神志昏愦,肢厥脉伏,为正不胜邪,毒火内闭之险恶证象。
斑疹治疗原则:
因为斑属阳明邪热迫于血分,疹属太阴风热内窜血络,所以治斑宜清胃泄热,凉血化斑;治疹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如果挟斑带疹,则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如里实壅盛,斑疹蔽伏不透,宜通下腑实。迨至内壅一通,表气从而疏畅,则热随斑透。 斑疹治疗禁忌:
其初发之际,不可过用寒凉,以免邪热冰 伏;
另斑疹不可妄用升提和滋补,误用必助长 热势或致邪热内闭,出现吐血衄血、痉厥、 神昏等症。
阳斑 由邪热熏灼营血所致。证见斑出红赤如锦纹,发热烦渴,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清热凉血、轻透斑毒,用化斑汤,或用水牛角、玄参、丹皮、银花、薄荷、连翘、牛蒡子、人中黄等。
阴斑 斑色淡红,隐而不显,分布稀疏,胸背微见数点,兼见四肢厥冷,口不甚渴,面赤足冷,下利清谷,脉不洪数等症。温病过用寒凉,或误用吐下,使中气亏乏,阴寒下伏,致无根失守之火载血上行,溢于肌肤,遂成阴斑。治宜桂附之类引火归原,误服寒凉则立见危殆。阴斑与温病实火发斑(阳斑)迥然不同,宜仔细鉴别。 辨白
病机:白 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 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疱疹。 部位:多见于颈项、胸腹等部,四肢少见,头面极少见,背部偶有。 特点:白 每随发热与出汗而透发。
因湿热病邪粘腻滞着,非一汗即能透解,每随身热增高,热达汗出,即透出一批,所以白 常反复多次透发。
一般在透发之前,每因湿热郁蒸而有胸闷不舒之症,既透之后,由于病邪外达,则胸闷随之缓解。
临床意义:
观察白 可辨别病邪性质和津气盛衰程度
凡有白 发出,即说明湿热为患,多见于属湿热性质的湿温,暑温挟湿,伏暑等病。对这些病证如误用滋腻,或失于轻清开泄,则尤易出现。 出晶莹饱绽,颗粒清楚,白色晶莹,热势递减,神情清爽,称为“晶 ”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却外透的佳象。若 出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平塌凹陷,形如糠皮,并见身热不退,神志昏迷等症,则称为“枯 ”,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险征象。 白 的治疗
晶 ——治宜透热化湿,宣畅气机。 枯 ——急宜养阴益气,佐以清泄湿热。 白 的产生为湿热所酿,其病变部位在气不在卫,所以在治疗时勿需疏散,亦不可纯清里热,正如吴鞠通说:“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温病(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