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定义: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传变) 2、对象:温病
防治手段(诊断、治疗、预防)
揭示温病的本质 3、任务:
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温病学的地位
1、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病因、发病、辨证方法、诊治手段 (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2、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历史及现实中的作用
3、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
急诊、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 三、温病学发展概况 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牙阶段 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 (1)病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疠,温病乃作”。 (2)病因: I、伏寒化温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II、感受厉气说 《肘后备急方》 :“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 温病”。 《诸病源候论》:提出温病是因“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以上的病因认识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 (3)证候:
当时的文献中对温病的证候表现都指出了热的特点。 《灵枢·论疾诊尺篇》:“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 《素问·评热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可见,当时已经强调了温病热象偏重的特点。 (4)预后:
《素问· 玉版论要篇》:“ 病温,虚甚死 。” (5)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伤寒论》:提出清热、攻下、养阴等法为温病治疗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唐代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载了一些防治温病的方剂:如黑膏方、葳蕤汤、大青龙汤及犀角地黄汤等。 (6)预防: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避其毒气”。 《千金要方》: “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 2、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
晋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中主要是把温病隶属于伤寒之中。 《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因此,当时对温病的认识还比较笼统、朴素,把所有的外感热性病均称为伤寒,温病只是伤寒范围里的一种类型。 《伤寒论·伤寒例》
《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金匮要略》 隋唐 宋金元
刘完素(刘河间) 金,字守真,号通玄先生 王履 元末明初,字安道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1、治疗学上的新突破-突破了伤寒论的一些框框 客观上病种的增加 促使医家探求新的治法 主观上认识的深入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宋代医家朱肱提出使用经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朱肱在实践中也已体会到运用《伤寒论》辛温发散的经方治疗外感疾病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根据发病地区,发病季节和病人平素体质的差异而灵活变化。
(2)强调热病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法当表里双解 金元时代随着医学界学术争鸣的兴起,温病学才有了新的发展,在温病的理法方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其中贡献最大的医家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刘河间, 其贡献主要表现为: 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 立新法--治以寒凉为主,法当表里双解
订新方--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表里双解剂
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按邪热在上、中、下三焦及气分、血分不同而制方用药。 2、理论上的新进展
金元时代,温病学在理论上的发展最突出地是开始明确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 元代末年医家王安道 提出了温病与伤寒必须从概念、病因病理、治疗方法上明确划分界限。其在《医经溯洄集》中提出: (1)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正名
(2)温病为里热外发,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病理
(3)治疗以清里热为主,解表次之,亦有里热清而表自解者--治疗 王安道所说的温病是指初起即见里热见证的一类温病--伏气温病。其内容虽不够完整和系统,但已把温病从伤寒中分离出来。吴塘:“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实际上,
王安道也只是初步脱却伤寒,并没有完全脱却伤寒的圈子,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温病学理论。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温病学发展到明清时代,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从而温病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温病学说得到蓬勃发展,盛行于大江南北,其主要的标志有:
温病学人才辈出 温病专著不断涌现 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1、著名温病学家及其著作 (1)吴又可--《温疫论》
本书成书于崇祯末年,为我国第一部温疫专著。其主要贡献如下:
病 因:创“异气”(其致病甚者称疠气)说。 流 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感染途径:由口鼻而入。
部 位:邪伏募原(膜原)。 治 疗:以逐邪为第一要义,主疏利透达。
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后世戴北山、杨栗山等人均承继其说,有人认为其可称为“温疫学派”。但是其治疗方法有一定针对性,并不用于各种温热病。 病因:
(2)喻嘉言--《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
名昌,别号西昌老人,江西人,后居常熟。其主要的学术思想有: a. 瘟疫的治疗应根据上、中、下三焦病位,后以逐秽解毒 为主(《尚论篇》) b. 秋燥的性质与病证的诊断治疗(《医门法律》、《秋燥 论》) c. 将温病分为三例:冬伤于寒(实证)、冬不藏精(虚证) 冬伤于寒又不藏精(虚实相夹)。实用意义不大,故对温病理论的发展作用影响不大。 (3)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名桂,号香岩。为临床家,其著作不多,但对后世影响甚大,被称为“温热大师”,是建立温病其主要贡献有:
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了温病病因病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和各种温病的治法) 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舌诊、验齿、辨斑疹白 此外,还撰《三时伏气外感篇》,论述了主要四时温病的病理、证治。 《温热论》
(4)薛生白--《湿热病篇》
名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一飘。晚年号扫叶老人、牧牛老朽。
其主要贡献是专门系统阐述了湿热病的因证脉治,论述较深刻,辨证较详尽,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
(5)吴鞠通--《温病条辨》
名瑭,字佩珩,号鞠通。著《温病条辨》,其内容多取材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参照了《内经》、《伤寒论》、《温疫论》的有关理论,结合了自己的经验,采用自条自辨的形式。其主要成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总结倡导三焦辨证纲领,与卫气营血辨证相辅而行。 总结温病三焦治疗大法
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变和证治(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
自吴鞠通开始,完成了温病辨证施治的完整体系,成为后世许多医家治疗温病的依据,故称“三时感冒取则有凭焉。” 上焦篇
(6)王孟英--《温热经纬》
名士雄,字孟英,晚年改字王梦隐,自号半痴山人。其著《温热经纬》,“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除了辑录了《内经》、《伤寒论》的有关原文外,重点选编了温病学的代表著作,并作了较深刻的阐发。
王孟英、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四人号称温病“四大家”。
从上可见,明清时代的温病学家及著作大量出现,对各种温热病都已有专著问世。如裘吉生对此概括说:“ 叶天士之温热,张凤逵之伤暑,喻嘉言之伤燥,吴又可之温疫,陈耕道之疫痧,余师愚之疫疹,陈平伯之风温,薛生白之湿热。”
此外,还有章虚谷的《医门棒喝》,雷少逸的《时病论》,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戴北山的《广温疫论》,杨栗山的《寒温条辨》等。
2、学术上的主要成就
明清时代温病学学术上的主要发展:
提出了温病病因的新概念--疠气 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证施治体系
创造性地发展了温病学的诊断内容(诊断方法、症状辨别) 创制了一整套治疗温病的治法、方剂,大大发展了清热、攻 下、滋阴、解表法,并形成了化湿、开窍、息风法。
由此可看出,温病学到这个阶段在理法方药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因而可以说温病学至此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简介
(1)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观点
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列门户 伤寒学派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为适用于温病 提出“阳明病即是温病”,白虎、承气就是治疗温
病的方剂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风寒温热均在论中(伤寒论)。”认为温病学家是“标新立异,数典忘祖。”甚至提出“废伤寒则六经不传,废六经则百病失传。”
强调寒温有别,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截然不同, 不可混淆 温病学派 认为《伤寒论》“详于寒,略于温”,承气、白虎 虽可治温病,但远远不能概括温病的治疗。因而极 力主张“跳出伤寒圈子。” 创新论以“羽翼伤寒。”
(2)怎样理解温病学与《伤寒论》的关系
《伤寒论》是温病学形成的基础
温病学又是《伤寒论》的发展和补充 (四)新中国成立前后--新发展
1、温病学的理论经验广泛应用,成效卓著
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临床被广泛运用于诊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一九五四年,石家庄地区乙型脑炎流行,中医以温病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清热解毒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引起了西医界的重视,也扭转了人们认为中医不能治急性病的认识。此后温病的理法方药便广泛运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感冒、麻疹、百日咳、急性细菌性痢疾、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肺炎、败血症、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肝炎、急性泌尿系感染等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此外,在妇科、外科中的急性感染病证也广泛使用温病的理法方药。 2、温病的治疗方法和方药有了新的发展
各地发掘了一批具有清热解毒、抗感染作用 的中草药
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疾病的特异病 原体 创订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方剂
在剂型上进行了改革 3、理论上进行了新的探讨
卫气营血实质的研究
舌苔变化生理、病理学的研究 辨证分型规律的探讨
治法方药作用机制的实验室研究 4、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工作 重印了一批古代原著 新编了多种温病专著 出版了系列教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温病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