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温病(6)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2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齿缝流血兼齿龈肿痛:血从齿龈外溢,色鲜红而量较多,为胃火冲激,其病属实。 2、齿缝流血齿龈无肿痛:血从齿缝渗出,多为肾火上炎,其病属虚。 (三)齿垢

齿根部面上积有垢浊。

1、齿焦有垢 :热盛伤津,津气未衰。 2、齿焦无垢:肾水枯,胃液竭,病危重。

3、垢如灰膏:胃肾两虚,津气耗竭,湿浊内盛

第四章2

温病的诊断方法,不外望、闻、问、切四诊。根据温病的临床特点,温病中的常用诊法主要是辨常见症状、辨斑疹白 、以及辨神色、辨常见脉象等。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能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四时温病诊断的确立,提供客观的依据。例如察舌苔的变化,能了解卫气分的病变;察舌质的变化,能了解营血分的病变。又如根据头面肿胀,或肌肤丹痧等特殊征象的辨别,能确立大头瘟或烂喉痧的诊断。治疗的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诊断是否正确,辨证是否准确,因此掌握温病的常用诊断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辨常见症状

温邪入侵,可以引起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生理功能的失常,出现各种临床证候。温病有别于内科杂病,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通过对温病临床症状的分析,可以辨识其病因、病机。——临床意义 一、发热

西医:人体温度高于正常。一般说,凡口腔温度超过37.2℃, 腋下温度超过37.0℃, 或肛门温度超过37.7℃者,即属发热。

中医:发热的感觉,是人体的一种自觉症状。发热是各种温病必具的症状。 鉴别:

内伤疾病也可以引起发热,其原因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致,其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多不甚,或时断时续,并伴有脏腑、气血病变。 温病发热由邪正交争引起,起病急骤,初起多发热恶寒并见,或见寒战壮热,热势较盛,具有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侯变化,病程相对较短。

温病发热与伤寒发热均为外感热病的发热,但伤寒发热系外感风寒所致,初起属表寒证,发热较轻而恶寒较重,病变过程多按六经传变,故与温病发热也有所不同。

一般规律:温病发热有虚实之分。一般而言,温病初期,正气较盛,病变尚轻浅,多属实证发热。温病中期,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阴液已有耗伤,虚实错杂,以邪实为主(实热);但阴伤较甚者,已属虚实相兼之证,多属虚证发热,后期有余邪未尽者,阴液已耗,为虚多邪少之证,多属虚证发热。

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皆可见发热,但其发热表现及伴见症状各不相同,发生的病机也各异,因而对发热的诊断有助于判别病邪之浅深、病情之轻重及其病机之进退。 ——辨发热的意义

发热恶寒:指发热同时伴有恶寒。在温病中, 见于温病初起,发热重而恶寒轻,伴见口微渴、咳嗽、咽痛、苔薄白边尖红、脉浮数者,为邪在肺卫之征象。王学权说:“热邪首先犯肺,肺主皮毛,热则气张而失清肃之权,腠理反疏,则凛冽恶寒,然多口渴、易汗,脉证与伤寒迥别”,说明温病的恶寒不同于伤寒。

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为热郁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征象。

另有表现为寒热起伏,即恶寒与发热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多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征

象,其寒热之势多呈恶寒重而热象相对较不显著。

壮热:指热势炽盛,通体皆热,不恶寒但恶热,为邪入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之征象。一般当邪热盛于阳明时可表现为壮热。

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时,相当于午后3~5时。日晡潮热是热结肠腑、阳明热结的标志,多伴有便秘、苔焦黄等腑实证。

但如潮热伴见口干而嗽水不欲咽,下腹部硬痛,舌见瘀斑或青紫,脉细涩,则属瘀热蓄积于下焦;

如见午后低热较著,手足心热,心烦盗汗,舌红而光,脉细数者,当属阴虚而虚热内生。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为湿温病邪在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湿蕴热蒸之征象。身热不扬亦可表现为下午热势稍盛,并伴有汗出热不解,渴不欲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 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

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见热退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征象。

低热:指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持续不退,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如兼见口渴欲,不欲食,舌绛光亮者,为胃阴大伤,虚热内生;如兼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颧红,但欲寐,舌质枯萎者,为肝肾阴虚,邪少虚多之证。 二、汗出异常

生理 汗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常人在天气温暖时,气血趋向体表,腠理疏泄,故常有汗,而当天气寒冷时,阳气内藏,气血趋于里,故少汗或无汗。在正常情况下,汗出具有润泽肌肤、调和营卫,发散多余阳热而调节体温,排除有害物质等作用。

病理 在温病过程中,由于感受外邪而致腠理开合失司,或阳热亢盛而迫津外泄,或津液亏损而致汗源不足等原因,均可出现汗出之异常。 意义:临床上通过对温病过程中汗出异常的辨察,有助于了解邪热的轻重浅深和津液正气的盛衰,正如章虚谷说:“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 无汗

如见于温病初起,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苔薄白等症状,为邪在卫分,邪郁肌表,闭塞腠理所致。

如见于温病极期,伴有身热夜甚、烦躁,舌绛,脉细数等症状,为邪在营血,劫烁营阴,津液不足,无作汗之源所致。 时有汗出

指汗随热势起伏而时出,且为局部出汗。一般表现为高热时出汗,汗出热减,继而复热,为湿热郁蒸之象,多见于湿温病和暑湿病。

体虚外感风寒所致的中风也可见时有汗出,但中风兼有恶风、周身酸楚,苔薄白,脉浮缓等症状,而湿热郁蒸则有湿热蕴郁中焦的气分见证,两者的表现和病机各不相同。正如吴鞠通所说:“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继而热”。 大汗

指全身大量汗出。温病过程中每可见大汗,如伴有壮热,大渴,脉洪大等症状,为阳明气分热炽,蒸腾内外,迫津外泄所致;上述证候如兼见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等症状,为热盛阳明而兼有气阴不足。如表现为骤然大汗,淋漓不止,并见气短神疲,甚则喘喝欲脱,唇干齿燥,舌红无津,脉散大等症状,为津气外脱的亡阴征象。如表现为冷汗淋漓不止,并见肤冷肢厥,面色苍白或青惨,神气衰竭,语声低微,舌淡无华,脉微欲绝等症状,为气脱亡阳征

象。

战汗(名解)

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在战汗欲作时,常可见四肢厥冷、爪甲青紫、脉象沉伏等先兆。

机理:为邪气留连气分,正盛邪实,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战汗透邪)之征象。

温病过程中发生战汗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如战汗后,热退身凉,脉象平和,为正能胜邪,病情向愈之佳象,如战汗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为病邪未衰;如战汗后,身热骤退,但冷汗淋漓,肢体厥泠,躁扰不卧或神情萎顿,脉急疾而微弱,此为正不胜邪,病邪内陷而阳气外脱之象。此外,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中气亏虚,不能升发托邪所致,预后甚差,正如吴又可说:“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 三、口渴

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原因较多,由于温病以热盛阴伤为基本病机,所以温病的口渴一般是由热盛伤阴所致,但也有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津液输布失常而引起的,所以应对其进行辨察。 口渴欲饮

多为热盛伤津的表现。

如在温病初起,病邪在表,津伤不甚,所以口渴较轻,饮水亦不多;伴见发热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

在里热亢盛之时,津伤较重,所以口渴也较明显,特别是阳明气分证时,热盛而津大伤,所以可见口大渴而喜凉饮,常伴见高热大汗,舌红苔黄,脉洪大等。

在温病后期,肺胃阴伤可见口干渴,伴低热、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口渴不欲饮

多为湿郁不化,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所致,主要见于湿温病的湿重热轻阶段。但在温病夹痰饮时,亦可见口渴而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另外,当邪热进入营分时,往往表现为口干而不甚渴饮,是营阴受灼而上蒸之象,与湿郁不化的病证不同。 口苦而渴

多为邪热化火,津液受伤之象,主要见于胆火内炽或里热亢盛而化火、热毒炽盛之证,同时可伴见心烦、尿赤、脉弦数等症状。 四、神志异常

心藏神,主营血的运行, 温病中邪热侵扰心、营(血),皆可出现神志异常。由于病邪性质有殊,侵扰途径不同,神志异常有多种表现,它们所反映的病机自有差别,故应结合有关证候,注意鉴别。

神昏谵语

简称昏谵。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论次或胡言乱语等表现。多为热扰心包或邪热闭于心包之征象。

如见心烦不安,时有谵语,而身热夜甚,或斑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 者,为营热扰心所致;

如见昏谵似狂,身灼热,斑疹显露,吐血、便血者,则为血热扰心所致;

如见神昏而体热肢厥,舌蹇语涩,喉间痰鸣,舌纯绛鲜泽者,脉细滑数,为热陷心包(痰热蒙闭心包),扰乱神明所致。

昏愦不语

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迷程度最深者。多为热闭心包,或邪热夹痰闭阻心包,或瘀热闭阻心包之象。其中有属于内闭而兼外脱者,则可见肢体厥冷,面色灰惨,舌淡无华,脉微欲绝等症,此种神昏又称为神散,系心神失养,神无所倚而致神志异常。本症除了可见于内闭外脱证外,在汗、泻、亡血太过时,均可因阴竭阳脱而致神散,属于危笃之证。 神志昏蒙

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时可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扰及心神之征象。可伴见身热、胸脘痞闷、苔垢腻、脉滑数等湿热痰浊症状。 神志如狂

指神志昏乱,躁扰不安,妄为如狂。多为下焦蓄血,瘀热扰心所致,并可伴见少腹硬满疼痛,大便色黑,舌质紫暗等症。 神情呆钝

神情淡漠,反应迟钝。

湿热之邪,上蒙清窍——伴见身热不扬、脘痞胸闷、呕恶不饥,舌苔腻,脉濡缓。 余热与痰瘀互结,阻遏心窍——伴见言语不利或默默不语、甚则痴呆或手足拘挛,肢体强直等。

五、痉厥

筋脉拘急而手足抽搐,称为痉,或称动风;神志不清,四肢逆冷,则为厥。因为痉与厥常多并见,故合称痉厥。温病中出现痉厥,与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络密切相关。邪热炽盛,木火相煽,或阴精耗损,心肝失济,皆可导致痉厥。前者加于热,抽搐急剧有力,称为实风内动;后者因于虚,抽搐徐缓无力,或呈蠕动,称为虚风内动。 实风内动

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表现为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同时可见肢冷,神昏,脉洪数或弦数有力,是因热极而风从内生。如并见壮热,渴饮,汗泄,苔黄者,因阳明热盛,引动肝风;如并见高热,咳喘,汗出者,为金(肺)受火刑,木(肝)无所制,而肝风内动(金囚木旺);如并见昏谵,舌绛者,则为心营热盛引动肝风。 虚风内动

表现为手足徐徐蠕动,或口角震颤,心中憺憺悸动等。并常见低热,颧红,五心烦热,消瘦,神惫,口干舌燥,耳聋失语,舌绛枯痿等。为热邪深入下焦,耗损阴精,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多出现于温病的后期。

此外,肝风内动尚有肝失濡养而痰湿不化的虚实兼挟证,多见于暑温病的后期。 凡温病出现痉厥,皆系病重的表现,若发作频繁,难于止息,则预后很差。 六、厥脱 热厥 寒厥 亡阴 亡阳 七、出血

温病过程中发生出血,一般为邪热深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多为急性多部位出血,或以一个部位出血为主而兼有其他部位的出血,这与内科杂病之血证表现局部出血,时出时止为主

者不同。对于温病出血的辨别,须观察其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血的颜色以及并见症状等。 广泛出血

包括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肌血、阴道出血等。血色鲜红,为热盛动血引起,多并见昏谵,舌质深绛等。若出血过多,乃至气随血脱,可见血溢不止,肢体厥冷,昏沉不语,舌淡无华等。 咯血

指血由咳唾而出,为肺出血 的表现。血量不多,其色瘀晦,并见胸痛、气促者,多为风热壅肺,肺络受损所致。起初咳唾粉红色血水,继则咯血不止,或血从口鼻喷出,并见躁扰不宁,面色反黑,脉搏急疾等,多为暑热伤肺,经血沸腾,血从清窍上溢所致,预后极差,常因化源速绝而死亡。如吴鞠通说:“咳而衄,邪闭肺络,上行清道,汗出邪泄可生,不然则化源绝矣。” 便血

便下鲜血,系肠络损伤的表现。多为温邪深入营血,损伤肠络引起。此外,大便色黑,亦是便血的征象,如吴又可说:“尽因失下,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溢于肠胃,腐为黑血,便色如漆。”多见于肠腑蓄血证,并见少腹硬满疼痛,神昏如狂,舌质瘀紫等。

第二节 辨斑疹、白

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白 。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感邪轻重,病变浅深,证候顺逆等,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辨斑疹

斑疹是温病的重要体征之一,斑与疹是两种不同的形态,因其可以伴随出现,故古代医籍每举斑以赅疹,或统称斑疹。 1、斑与疹在形态上的区别

斑与疹均系出现在肌肤表面的红色皮疹,其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退者为斑;

其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者为疹。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 2、斑与疹形成的病变机理

斑疹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如章虚谷说:“热闭营中,故多成斑疹。” 阳明热炽,内迫营血,血从肌肉外渍,则形成斑;

邪热郁肺,内窜营分,从肌肤血络而出,则形成疹, 故有“斑出阳明,疹出太阴” 及“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的说法,其在病位上有肺胃之异,在病变上有浅深不同。 斑与疹出现先兆

斑疹欲透未透之际,往往有灼热、烦躁、口渴、舌绛、苔黄、脉数等症。如兼见闷瞀,耳聋等症,则为发斑之征;如兼见胸闷、咳嗽等症,则为出疹先兆。 斑与疹出现的临床意义

斑疹一旦透发,标志邪气外露,故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疏密以及发出时的脉症等,可以判断病情轻重,预后好坏,从而确定治疗原则。 叶天士——“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

1、观察色泽:红轻,紫重,黑危

红活荣润为顺,系血行尚属流畅及邪热外透的佳象;色艳红如胭脂为血热炽盛;紫赤类鸡冠花为热毒深重的表现;色黑为火毒极盛,最为凶险之象。如其黑而光亮,虽属热胜毒盛,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温病(6)在线全文阅读。

温病(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4066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