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规划与建设
幼儿园区域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幼儿的游戏和学习活动,创设涉及多种职能领域的区域。区域活动是由教师创设的或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的,涉及各种职能领域的游戏和学习区域,并提供相关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和学习区域,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困难,获得社会化。区域活动材料是教师把实施教育目标、学习内容、游戏活动等所依托的材料,以一定的层次和序列投放于各个相应的区域内,隐性指导幼儿的游戏过程,暗示幼儿的学习,使幼儿从中获得认知经验。
第一节 幼儿园常设活动区环境建设的规划与指导
一、常设活动区环境创设的种类和划分
(一)区域的种类
活动区域的种类要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等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创设生活区、角色游戏区、语言区、情绪区、数学区、建构区、科学区、表演区、美工区等。尽可能创设符合幼儿兴趣和发展需要的各种区域环境,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
(二)区域的划分
各幼儿园、各年龄班的规模和人数是不同的,在区域创设中,教师要考虑本园和本班的实际情况,尽量创设能满足幼儿需要的活动区域。一般来说,60平方米的活动室,30—35人的班级能创设6个左右活动区,平均每个区容量5—6人,这样,幼儿与区域数量基本相同,也便于幼儿自由选择。空间面积有限的幼儿园还可以扩大区域活动的设置空间,利用幼儿园的门厅、走廊、阳台的空间。一般来说,图书柜和操作台可以作为活动区域的分隔物,以扩大幼儿区域活动的空间,真正把幼儿园的空间留给幼儿。
二、常设活动区环境建设的要求
(一)区域活动与集体教育活动的互补 1、区域活动分担集体教学的内容。
区域活动让教师把学习内容“下放”到区域中,这样既保证了集体教学内容的落实,又给了幼儿更多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2、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延伸。
区域活动发挥了“善后”作用,在区域里投放相关的玩具和材料,能使幼儿进一步理解
和内化集体教学中学习的内容,使集体教学的内容得以补充和延伸。
3、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在相互参照中修正自身。
区域活动既可以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可以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因为区域活动具有自身特有的操作框架,即区域活动的理论基础、设计理念、材料投放原则与方法、评价机制等,这使区域活动能以独立的形式和集体教学活动并存。这对于集体活动而言,多了一个参照物,无疑会加快幼教改革的步伐。
(二)活动区的活动生成新主题 1、利用活动区的活动生成新主题。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探索、操作,经常会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其中幼儿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生成相应的主题活动。
2、创设与主题活动相适宜的活动区。
(1)根据主题目标调整活动区域。活动区域的设置可以随着主题活动目标和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更换。如幼儿参观了超市,了解超市的布局、用途、购物规则后,对超市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师就可以和幼儿共同商讨,在活动室货走廊、门厅里布置出超市,划分出食品区、生活用品区、收银区。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将食品区划分出休闲食品区、冷冻食品、面点、熟食、饮料等不同的食品区,让幼儿自己进行分类、统计。
(2)根据主题发展投放多功能材料。活动区域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引导幼儿材料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材料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也不同,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也不一样。为了更好的实施主题目标,教师应该试着“让材料说话”,让材料对幼儿起到一种暗示和讲解的指导作用,使主题目标物化。
三、区域活动的指导
一、区域环境创设中教师指导策略 (一)平行介入指导。
教师主动接近幼儿,与幼儿用相同的活动材料进行操作和游戏,以自己的动作、角色语言及对角色的态度,作为对幼儿的示范、启发和引导。
(二)合作介入指导。
教师加入幼儿正在进行的,但还是由幼儿控制的区域活动或游戏的进程。教师除了对幼儿的语言和行动作出基本反应外,偶尔可以提出问题,以角色身份加以指点,以发展活动和游戏的行为。
(三)指导性介入指导。
由教师建议或开始区域活动,教师参与时就有或指导老师、或游戏角色的的身份,以控制或部分控制幼儿区域活动,而且常常教给幼儿新的活动方法。
四、区域环境建设中材料支持策略
(一)适时替换与更新材料
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材料会使幼儿失去兴趣。教师可有意识地先投放一部分材料,在观察到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减弱时,再投入一些新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推动主题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二)提供有层次性或递进性的材料
材料的提供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根据主题开展的情况和幼儿能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提供相应的层次性或递进性的材料。
(三)提供可以与幼儿互动的材料
材料一般蕴涵着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与物体相互作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有助于幼儿获得有益的讲演。
三、区域活动中幼儿本位体现 (一)幼儿的作品展示。
幼儿在区域中的作品一定要在环境中展示出来,平面的可以张贴,立体的可以陈列在桌柜上,摆放的、建构的可以拍摄图象。一方面是对幼儿劳动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让幼儿体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以激发幼儿持续参与活动的愿望。
(二)暗示引导幼儿的图文。
图文图示可以是老师精选的,也可以是幼儿和家长收集的后老师筛选的,内容与幼儿的区域活动息息相关,同样也是属于幼儿自己的环境元素。
(三)幼儿的设计图纸或规则标志。
区域的规则是小朋友自己商定不断变化的,为了提醒大家遵守规则,幼儿自己画了标志放在了区域里。
第二节 幼儿园区域环境中的标志和规则的建设
一、创设和遵守标志、规则的意义
1、学会自制和合作
区域活动的标志、规则大都是老师和幼儿共同商量指定和设置出来的,而且是符合幼儿的游戏和活动需要的,因为幼儿在活动中能够不断感受到这些规则所带来的公正和便利,幼儿的规则意识明显增强,逐步地从原来老师强制下的“要我做”,变为“我应该做”,不仅在情感上接受规则,而且在行动中学会了自制、合作,能够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自觉付出。
2、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社会规范意识
(1)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在区域活动中,标志和规则是从幼儿自身活动方便的角度,从公众的利益出发而制定的,排除了个人化倾向,而且对规则的遵守将打破幼儿思维的自我化定势,使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其他幼儿和睦相处,使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提高幼儿自身的社会化发展水平。
(2)理解标志和规则的意义。在社会区域活动中,我们经常观察到,大班幼儿比较关注角色行为的“规则性”,他们开始感知生活中角色的活动。一旦某个幼儿活动中违反了规则,就会受到同伴们的纠正和指责。通过活动,幼儿开始认识人们的活动与其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地理解、把握各种职业社会成员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规范”。 (3)从体验到内化。良好有序的活动环境需要各项规则的制约,更需要幼儿自觉遵守和维护这些规则。幼儿对规则的遵守有一个从体验到内化,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教师要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和提高,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修正规则、执行规则的能力。
(4)学会合作与竞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和分歧的行为,便是幼儿学会协调、适应、合作的过程。一些合作活动、竞赛性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最好方式。
3、解决交往中的实际问题
许多幼儿在区域活动的交往中缺乏技巧,其中之一就是不能以合适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要求和进行批评,而标志的灵活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当幼儿发现客人老师穿着皮鞋走进阅读区的时候,幼儿就能敏锐地发现,他们会立即指着区域入口处的小脚印婉转而礼貌地提醒客人们爱护班级设施。
4、发挥创造性和表现力
当幼儿在为活动区域、班级及幼儿园设置标志、制定规则的时候,是基于自身的内在要求,处于自发的行为倾向,是个体自主创新的一种有益活动,因此,充满了童趣,展示出极强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5、促进道德观的形成
标志和规则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行为冲突的社会性标准。对于规则本身的遵守,是一个人道德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活动
和游戏形成“礼貌、守纪、公平、平等”等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行为价值观,发展幼儿的道德行为。同时,标志和规范是社会意识的反映,区域活动中的标志和规则反映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渗透着某一特定的价值观。通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对标志的理解和执行,将幼儿的视线引向了家庭、幼儿园之外的更广阔的社会,将幼儿对自身的关注引向了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幼儿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积极情感。
二、区域中的标志及活动规则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阶段其基本的规则意识是他律,但自律的规则意识开始萌芽。我们分析幼儿活动中的规则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规则:其标准由成人把握,告诉幼儿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被禁止的。
2、自发活动产生的活动规则:就是大多发生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规则,它的产生往往建立在幼儿自觉的意志之上,是幼儿活动之间的一种“契约”,这是一种自律的规则。 【案例】 幼儿园的阅读区是一个温馨、安静的区域,不少阅读区域里铺着地毯,还投放了各种可爱、柔软的靠垫,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但有时候介入活动的幼儿人数多了,有的幼儿就会在阅读区里蹦跳,或大声喊叫,或乱扔靠垫,原来安静的区域变得很混乱。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曾多次组织幼儿讨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加强了纪律检查,但效果并不明显。有一次,教师偶然发现了一个教学上使用过的“静”字标志,就随手放在了阅读区的书架上,谁知幼儿很快发现了,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了起来。有的说:“我认识这个字,它叫静。”有的说:“这是告诉我们,在阅读区看书要保持安静。”有的说:“我在医院里也见过这个字。”更有意思的是,当再有人大吵大闹时,他们就会指责说:“你没有看到这个‘静’字吗?”
【分析】 该例说明幼儿对“标志”非常感兴趣,而且他们敏感地捕捉到了标志与规则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标志是规则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一种简约化的线条、直观的形象来提示人们这是什么地方、应当注意些什么。因此,幼儿园的区域中可以以标志作为特定环境中认识工具和表现手段,引导幼儿走入规则的意识,让规则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做到知行合一。
三、让幼儿学做规则的主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六章+幼儿园区域环境的规划及建设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