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峡益显重要。
(1)“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峡
飞狐峡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所谓太行八陉,是指太行山脉在地壳板块间巨大力量的互相推顶挤压下,产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加上水流的冲刷切割,由此横向形成了大大小小被称为“陉”的峡谷,其中最著名有“太行八陉”,从南往北包括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和军都陉。
由于太行山处于我国地形第二级台阶和第三级台阶边缘,又纵贯我国山西、河北及河南北部,因此自古就有“天下之脊”、“东西之巨防”之称。在古代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太行八陉是人们穿越太行山脉的主要通道,而在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发生冲突之时,又将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就认为太行为天下之臂脊,谁控制了太行,谁就可以得天下。从而在这些重要通道处留下了大量的多民族交汇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迹。
(2)飞狐古道的开拓
“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陉,恰位于蔚县正南偏东13公里处。飞狐陉所在的飞狐峡,自古就被认为是恒山向东延伸的山间大裂谷,是由于飞狐水(今北口沙河,源出蔚县南黑石岭的飞狐关水,北流径北口,入壶流河)切穿恒山山谷而形成的谷道。所谓古飞狐道就是指今蔚县南至涞源县间恒山北口沙河河谷道,此道北达蔚县代王城(秦汉代郡的郡治),自涞源县南出倒马关,径唐河河谷,出太行山,可趋河北平原。在这条道路的北口(今“北口”村,关城已无存,道边还
有一古老的敌台耸立)还设有飞狐关,以控制古道的北端出口。在秦汉交通开辟一节,已谈到了东汉时期王霸已开修了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的道路以及通往燕蓟北部的“协阳关道”(注:《后汉书》卷二,《王霸传》) 。北魏时,飞狐道又向西延伸,开修了唐河河谷道,并与倒马关和飞狐道南下的道路相互接通,就使得中山(今定县)至平城、太原和东北至广宁的两条通道连接在了一起,飞狐陉的重要性愈加显现。在古代方志中,多被称之为“襟带桑乾,表里紫荆”、“畿辅肩背云谷襟喉”的“锁钥重地”(注:(清)光绪《蔚州志》) 。
在五代十国时期发生了一桩重大的历史事件,即后唐明宗死后,石敬瑭企图夺取帝位,为了乞求契丹支持,石敬瑭尊比自己小十几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臣,还答应在灭唐之后,把幽云十六州(注:所谓“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幽(今北京)、顺(今北京顺义)、儒(今北京延庆)、檀(今北京密云)、蓟(今河北蓟县)、涿(今河北涿州)、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河北怀来)、武(今河北宜化)、蔚(今河北蔚县)、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州东)、朔(今山西朔州)、云(今山西大同)各州。)割给契丹。936年,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打败后唐,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而石敬瑭则成为臭名昭著的“儿皇帝”,但包括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却割让给了契丹,蔚州即为其一。
这样倒马关西北的唐河河谷由此属契丹境内,飞狐要道交通受阻,因此北宋时期河北与河东之间的交通多由井陉路,宋与契丹之间
往返也多取道于河北中部的雄州(今雄县)、恩州(今清河县西旧城)、大名(今县东)、澶州(今濮阳县)驿路,飞狐道及协阳关路日渐衰落。
所以若从今日冀、晋、京的角度而言,飞狐道从秦汉至北宋一直是河北平原与燕蓟、平城、太原间的交通要道;而从全国的范围来看,蔚县所在的壶流河流域则正好位于我国北方自西向东通往燕山地区以及自南而北从华北平原通往蒙古大漠的两条交通要道的交汇之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2.4 代王城的兴衰
壶流河流域一度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要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正月曾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为诸侯国,立兄宜信侯刘喜为代王,国都就在今代王城(蔚县老城正东20华里)。不过后来代郡(县)治所多次迁徙,代王城亦逐渐废弃。
2.2.5 小结
(1)北方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上重要的结点
如前所述,壶流河流域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地带,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农牧民族互通有无的商业和文化重地,并且在经济文化多个方面显示出农牧交错的特点,从早期人类的文化遗址,到后来城镇聚落的发展,都体现了这一过渡特征。而蔚县恰好是这一地带重要的结点之一,在古代历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
(2)重要的交通、军事战略区位
蔚州恰好位于扼控南北走向的飞狐要道与沿着壶流河形成的东西大道的交汇点上,从而成为联系大同、太原与华北平原(尤其北部燕蓟)之间的重要路径。蔚州前后历经或兼具州、县、卫等不同的政治、军事建制,正所谓“地介云谷,万山环拱,东屏舞台,北枕桑乾,中带壶流,连倒马紫荆之关,县藩其外地,虽弹丸亦锁钥重地”(注:(清)乾隆《蔚州志》李卫序) 。
(3)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遗迹
不同文化的过渡地带,往往是文化景观比较丰富的地方。蔚县境内不但留下了大量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而且有秦汉时期叱咤风云的代郡王城遗址;明代古城屹立至今,境内儒、道、佛宗教建筑遗址以及地方神庙和戏台等民间文化遗址众多,值得保护。
(4)“塞北亦不多见”的优美自然环境
蔚州虽然已属“塞北”之地,但自然环境相对比较优越。(明)崇祯《蔚州志》言蔚州之山“独饶秀峰”,之水“环抱城郭,如襟如带”,为“塞北亦不多见”,并记载了“蔚州十景”,包括台山积雪、宫严夜语、马头山色、孤峰独秀、铁板分流、灵仙晚照、东湖晚照、井亭甘泉、幽亭巢鹤、龟崖横翠(注:(明)崇祯《蔚州志》(抄本)卷一“景物”) ;此外,(清)乾隆《蔚州志》“蔚县疆域城池等图”中另附有“蔚州八景图”,八景具体包括台山晓日、金河晴月、壶流春涨、石门浓岚、池桥烟柳、石岭秋云、凤台新雨、河堤草茵。虽然明
清之际对地方美景的记载有所不同(估计一方面取决于自然景观自身的变迁,同时也与筛选者的审美差异有关),但可以看出来壶流河、小五台、城南隘口为风光秀美之地。
2.3蔚州古城的建立以及历代城池的发展 2.3.1 蔚州城的建立
蔚州城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北周大象二年(即公元580年)设州,成为取代代王城的区域中心,此后历经州、卫、县的治所所在。
蔚州城的选址,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水源充沛,既包括壶流河河水相对稳定和充足,也包括来自南部山地的季节性河流补给,蔚州城就位于南部山地冲积扇上的潜水溢出带,地下水补给比较充足,城壕南部周边曾经泉眼密布。另一方面就是重要的交通区位,历史上这里既是少数民族南下和中原王朝北上的商贸通道,也往往是双方激烈争夺的地方,境内不但防御关卡众多,同时商业也非常的繁荣。蔚州行政建制的设置,无疑与这两条重要的原因相关,尤其元代以后北京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之后,蔚州的战略地位更是有所上升,但由于记载缺如,明代之前的城池情况不甚明了。
2.3.2 明清蔚州城的发展
(1)明朝蔚州重要的军事地位
明王朝建立以后,由于蒙古鞑靼、瓦刺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并对北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非常重视北方边郡的军事建设,在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最终说明书(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