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511个单元,省资金投入5110万元;2014—2016年,辽西北的锦州市、阜新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五市实施畜禽标准化生态场建设工程,三年建设生态猪场20个,省资金投入1000万元。在政策带动下,全省生猪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大幅提升,规模养殖比重由2007年的37%提高到目前的65%,处于全国前列。
2010年,中国最大的养猪企业温氏集团进驻朝阳市,在北票市建设了原种猪场、扩繁场,在朝阳市所属的五个县(市)均建有二元母猪场、饲料场。2016年温氏集团又向锦州市发展。近两年,大北农、扬翔、正邦、牧原等大型养猪企业纷纷来我省投资建场,各家企业计划在辽宁新增出栏能力均在50万头以上。有的采用“公司+现代化育肥猪场”模式,有的自繁自养,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建设屠宰场。此外,扬翔、伟嘉等企业还计划在我省建设大型种公猪站。辽宁(阜新)建成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生猪大市场,以“猪交所”为线上平台,以生猪调入、调出为线下平台,实现了生猪活体“线上交易+线下交割”,有效解决生猪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中间环节过多、融资难等难题;大连市拟开通生猪期货交易试点。此外,引进的一批大型生猪企业及本地的大连生态猪场、昌图国美、朝阳德凤等,发展品牌绿色猪肉生产,是三产融合的优秀代表,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展望未来,这些大型养猪企业在辽宁发展目标实现后,辽宁省种猪选育和规模,商
- 4 -
品猪质量和生产能力,猪产品加工和产业链经营水平,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将再上一个新台阶,辽宁省将会成为名副
其实的生猪产业强省。
当前,制约我省生猪产业发展问题主要有六个。第一,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仍有待提升。据省预警中心2016年对240个生猪监测村统计结果,11003户养猪户中:空舍的61户,占0.55%;存栏1~50头的9918户,占90.14%;存栏51~500头的967户,占8.79%;存栏501头以上的57户,占0.52%。存栏猪304340头,其中:存栏 1~50头的养猪户共存栏猪71858头,占23.61%;存栏51~500养猪户共存栏猪112840头,占37.07% ;存栏501头以上以上的养猪户共存栏猪119642头,占39.31%。第二,生猪粪污治理任重道远。我省从2014年开始实施生猪规模养殖场生态化改造建设,当年省财政投入8190万元,对全省131个大型养猪场进行了生态化改造。2015—2016年,省共进行生态化改造养殖场400个,其中养猪场164个,共投入资金8200万元。尽管如此,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投入大、运行费用高、散养户粪污治理工作无法可依等原因,生猪粪污治理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第三,建设大型养猪场用地问题非常突出。建设大型养猪场需要大量的集中连片土地,地类重叠问题致使解决大型养猪场用地问题举步维艰,实际问题是集中连片的养殖用地很少,利于解决畜禽养殖用地的政策落地难,《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
- 5 -
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存在着许多需要明确、细化的问题。第四,适度规模猪场和家庭猪场急需发展资金,而贷款门槛高,程序多,抵押物少。建设存栏1000头猪的家庭猪场需要投资100多万元,设施农业用地、畜禽舍和畜禽都不能作为抵押物,导致贷款难、融资贵,阻碍了产业发展。第五,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在生猪产业链上,养猪场(户)、龙头企业、购销生猪经纪人、屠宰厂(点)、猪肉经销商等各经营主体众多,生猪产业的三次产业融合程度远不如肉鸡、奶牛,由于产业链条长、主体多,各主体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没有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尤其屠宰加工企业在生猪收购中有较强话语权。生猪养殖者组织程度低,在销售中缺少议价权,养殖利润被挤占,产销中处于弱势地位,承担了市场波动的风险。2016年全省出栏生猪2608.8万头,而570家定点屠宰企业仅屠宰949.5万头,占全省总出栏量的36.4%,至少有440万头是通过活猪的形式销售到省外,其余的大部分由中小型屠宰企业屠宰。多数小型屠宰企业卫生条件差、屠宰水平低,执行待宰时间不严格,猪肉质量安全隐患较大。第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业态还有很大空间。家庭猪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带动家庭猪场模式还需不断推广,同时生猪专业合作社建设中还存在管理不规范、利益返还机制不健全、社员与合作社之间联接不紧密等问题。生猪拍卖、期货等新业态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6 -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国家生猪产能区域调整为契机,以实现生猪产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产品安全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标准化、规模化、环境友好型为建设方向,以培育新动能为突破口,优化区域布局,加强良种选育和地方品种资源开发,科学承载产业转移,推进种养结合,大力发展生猪屠宰加工业,推动养猪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业态形成新动能,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到2020年把辽宁建设成猪业大省乃至猪业强省。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种养结合。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等,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生猪产业向盛产玉米、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区转移,引导为养而种,实现粮食就地转化。发展养猪业必须配套一定数量的可消纳粪便污水的土地,实现生猪粪便和污水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在此基础上,利用有机肥生产有机饲料,推动有机猪肉产品生产,实现生态循环良性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树立环保风险意识,设立生态红线,设置土地承载能力峰值,建立承载风险预防、预报制度,一旦临近峰值,发出预警信息,提请采取控制措施。按标准对现有生猪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对新建生猪企业,必须做到“三同时”,实现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还田利用。对病死猪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 7 -
严防病死猪进入人的食物链。
坚持三产融合发展。推广“公司+现代化育肥猪场”模式,实现了种猪场、饲料场、育肥猪场和技术服务的无缝对接。推进订单、期货和网上交易的扩大,推广“公司+现代化育肥场”模式、订单模式、网上交易和期货等,加强品牌建设。
坚持现代化发展方向。加强政策引导,推广标准化、规范化饲养,鼓励和支持养殖企业建设高标准智能化畜禽舍。加强规模养殖场精细化管理,提升母猪的繁殖性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将先进的工业化成果用于养猪业,建设智能化标准环境控制系统,提升生猪产业的装备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猪肉产量 237万吨,比2016年增长18万吨,年均增加2.0%。推进生猪大项目开工建设,新增生猪出栏能力2000万头。引导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设,全省家庭猪场数量超过5000个。生猪年出栏20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比“十二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比例比“十二五”末提升4个百分点。全省生猪粪污处理与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现有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稳步提高生产水平,规模养殖场平均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由“十二五”末的15个提升到20头以上,生猪出栏率达到160%以上。省级测定站年测定种猪数达到480头以上,引导企
- 8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辽宁十大畜禽产业发展(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