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怀疑,体验意志的实现。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学前期或游戏期。任务是使儿童获得主动感与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学龄期。使儿童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青春期。使青少年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成人早期。使青年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7.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成年中期。使成年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8.完善感对绝望感(50-死亡)。老年期(成年后期)。使老年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强调了自我在发展中的成熟和作用,并且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P61
1、道德的实质: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2、方法:临床法;对偶故事法 3、阶段:
1.前道德阶段(2-5岁)。学前儿童很少关注规则,也意识不到规则的存在。
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儿童有了遵守规则的意识。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
3.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10岁以上)。(1)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是可以通过协商改变的,而且在一些情况下,规则也是可以违反的。(2)主张依据行为者的意图而不是行为的客观后果来判断行为。(3)主张回报式的惩罚,即只要使犯错者感受到其不端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就足够了,而不需要通过痛苦的惩罚。(4)判断不再绝对化,能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较客观、现实地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观点。(5)不再相信内在公正。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P63
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道德观念发展阶段,强调道德发展与年龄及认知结构变化之间的联系。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规则是存在于自身以外的东西而不是内化的、儿童遵守权威人物制定的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或赢得奖励。他们主要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该水平的道德是自私的。
2.习俗水平(9-20岁)。
个体已内化了社会规则,儿童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是为了赢得他人支持和维持社会秩序。他们主要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这时候儿童已经能够明确地意识并认真考虑他人的观点。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
要依据广泛的公正原则或内心的一套标准来判断是非,这种公正原则可能会与制定的法律或权威发生冲突,因为道德与法律并不总是一致的。大多数行为是以社会规则为基准,但当社会规则与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人们内心的准贼往往占优势。个体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第五章 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重点)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学习就是S-R的联结,学习的过程就是获得这些联结的、或建立联系,学习的条件是不断得到强化
一、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P169 ·制造条件反射的过程。(狗和铃声实验) 泛化: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回应 分化: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
消退:已经形成条件反射后,如果呈现条件刺激而不给食物强化,狗分泌唾液就会减少。 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P171(尝试—错误理论)
·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境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联结指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的联结(S-R)。
·学习律:1.效果率:如果学习者对某一情境做出特定反映之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 反应与这一特定刺激情境之间的联结就会加强;反之,联结便会减弱。 2.练习率:刺激情境与特定反映的联结强度取决于使用该联结的频次,即练习或 使用的频次越多,联结越强。
3.准备率:在学习者准备好时给予相应的活动,会感到满意,如果有准备而不给 予相应活动或无准备而强制给予活动,都会感到烦恼。 三、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172
·华生,行为主义的创始人,《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婴儿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实质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建立,即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R);学习的过程就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 学习规律:
1、频因律(某种动作经多次重复练习后容易形成连续的动作习惯,同时重复其他的动作次数减少,从而使要学习的动作不断得到巩固)
2、近因律(学习者往往容易学会一个动作序列中的最后学习的动作,而在下次练习时,又倾向于提早出现)。
四、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174 ·斯金纳为新行为主义代表。
·应答性行为:由已知刺激引发;→反应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行为:不需要刺激引发,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依赖于两个因素:操作及强化。
正强化:通过呈现行为者想要的、愉快的刺激以增加反应发生的频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连续强化:每次反应后都给予强化;
断续强化:对有些反应而不是所有反应都给予强化。
(1)间隔强化:借助于时间进行强化,两次强化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固定间隔强化 可变间隔强化);
(2)比例强化:被试作过一定次数的反应之后才能得到强化。(固定比例强化 可变比例强化)
·惩罚和负强化的比较:负强化是通过排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可分为呈现性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和移去性惩罚(取消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 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P176
·行为塑造与矫正(理解)
行为塑造:通过小步强化最终达成目标,即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个小步子就给予强化,直到最终达到目标。也叫连续接近法。 第二节 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由班杜拉提出。P179
·参与性学习:通过直接动手体验行动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也叫直接经验的学习; 替代学习(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是受奖励还是惩罚所获得的行为反应模式,而不必亲自动手做和体验行动结果,也叫间接经验的学习。
·观察学习四个子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运动再生过程;4.动机过程。 ·三种强化模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影响学习的三个因素:
环境(资源、行动结果、他人与物理条件)、 个体(信念、期望、态度与知识)、 行为(个体行动、选择和言语表述)。 ·观察学习和示范教学
1.在教学情境中确认适当的榜样; 2.确立示范行为的机能价值;
3.引导学习者对观察到的对象进行表征; 4.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和动作再造过程; 5.给予即使反馈与强化以增强行为动机。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 一、格式塔的顿悟-完形学习理论P184
格式塔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代表人物为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该学派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注重知觉的整体性,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注重对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的研究。
·苛勒(顿悟—完形说) “叠箱实验”和“接竿实验”
学习是对知觉情境的重新组织,即通过对学习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构成一种完形而实现的。重视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的豁然
改组和新结构的顿悟。结果,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过程,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及彼的神经通路的联结,而是在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刺激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
·强调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内部进行复杂的认知活动(组织活动)而形成顿悟的过程;强调学习是从问题的整体出发去知觉、学习、记忆,而不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P185
·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他们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而知识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的知识结构,它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各学科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学习所要掌握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也是知识教学的主要目的。
·学习过程(并行):1.新知识的获得;
2.知识的转化,即运用适当的方法,将新知识转化为适合新任务的形式,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
3.评价,即对知识转化的检查,可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符合新的任务,或运用得是否正确。
·发现学习的优点: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3.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式。
·教学理论:1.结构课程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教材的编写方式为“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呈现学科的基本结构。
2.发现式教学模式。指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和规律,获得相应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
基本步骤: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体验到问题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结论的材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到应有的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解决问题。
特征:1.强调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 2.强调知觉思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发教复习资料(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