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技部文件《关于善待动物的指导性意见》(2006年)
善待实验动物:在饲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实验动物免遭不必要的伤害、饥饿、不适、惊恐、折磨、疾病和疼痛,保证动物能够实现自然行为,受到良好的管理与照料,为其提供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充足的、保证健康的饮食、饮水,避免或减轻疼痛和痛苦等。 三、实验动物福利的目的
1.维持生命需要:为实验动物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要的营养和生存条件。 2.维持健康需要:为实验动物的健康提供良好的保证设施。 3.维持舒适需要:为实验动物的舒适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动物实验替代方法
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研究是在科学研究领域展开的,在符合科学原则和为实现最终研究目的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兼顾科学目的和动物福利两个方面的科学实践活动。 包括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
1.减少:在科学研究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使用少量动物获取同样多的实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获得更多实验数据的科学方法。
2.替代:使用没有知觉的实验材料(体外方法)替代活体动物(体内方法),或使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进行试验,并获得相同实验效果的科学方法 。
3.优化:在符合科学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实验环境条件,善待动物,提高动物福利;或完善实验程序和改进实验技术,避免或减轻给动物造成的与实验目的无关的疼痛和紧张不安的科学方法。
五、动物实验仁慈终点
仁慈终点是动物遭受疼痛、痛苦或是动物濒临死亡前的最早指征,它是人为确定的、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并在达到试验目的前提下可以终止试验的某一阶段(点)。 第八讲 实验动物营养与饲料
主要内容包括饲料营养成分及作用、影响营养需要的因素、常用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特点 一、营养、食物、饲料、营养素的概念
1.营养:生物从外界摄取维持自身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及其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称为营养; 2.食物:动物自发地从外界寻求到的营养物质称为食物; 3.饲料:人类饲喂给动物的营养物质称为饲料;
4.营养素:食物或饲料中所包含的各种营养物质统称为营养素。 二、动物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达50余种,可以概括为七大类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和水 三、水
1.水的营养作用
(1)动物身体重要组成部分(2)运送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物的载体 (3)参与体温调节 (4)直接参加生化反应,促进各种生理活动 2.动物对水的摄取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动物种类 (2)年龄 (3)生理状态、生长阶段 (4)环境温湿度等 3.动物对水的摄取
(1)饲料中(不推荐用青饲料作为水源,可能会伴随潜在寄生虫感染) (2)饮水
四、蛋白质及其营养功能 1.粗蛋白包括:
(1)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
(2)非蛋白氮:未结合成蛋白质分子的个别氨基酸、植物体中由无机氮合成蛋白质的中间产物和植物蛋白质经酶类和细菌分解后的产物等 2.蛋白质的作用
(1)构造机体组织、细胞 (2)修补机体组织
(3)代替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产热作用 (4)维持机体正常生化反应及新陈代谢 3.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
(1)必须氨基酸: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来提供。其中,赖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在植物性饲料中常不足,缺乏还会影响其它氨基酸利用,又被称为限制性氨基酸。 (2)非必须氨基酸:动物体内能够合成。 4.氨基酸平衡与氨基酸失衡
(1)氨基酸平衡:指日粮氨基酸组分之间的相对含量与动物机体氨基酸需要量之间比值较为一致的相互比例关系。
(2)氨基酸失衡: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过多或过少,相互间比例与动物的需要不一致,从而造成饲料利用率降低,动物生长迟缓、繁殖力下降的现象。 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用多种饲料成分搭配或添加部分必需氨基酸,来提高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即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所谓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实际上是必需氨基酸的互相补充。 6.蛋白质缺乏对动物的影响
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氨基酸比例不当会造成实验动物 (1)生长发育缓慢,体重减轻;
(2)抵抗力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水肿等; (3)影响生殖。
7.蛋白质含量过高对动物的影响
引起代谢紊乱,严重者甚至出现酸中毒 五、脂类 1.基本概念
(1)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 (2)脂肪:即甘油三脂
(3)类脂:与脂肪化学结构不同,但理化性质相似。比较重要的有磷脂,糖脂,胆固醇,脂蛋白等
(4)脂类中大部为脂肪,类脂只占5%且常与脂肪同时存在,故常把脂类通称脂肪 2.脂肪的来源包括动物性脂肪和植物性脂肪 3.脂肪的营养功能 (1)热能的主要来源
(2)构成动物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神经、肌肉及血液等 (3)保证动物对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4.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称为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对维持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的功能和完整性很重要,还参与类脂代谢,在调节胆固醇代谢,特别是输送、分解和排泄方面有重要意义。亚油酸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 六、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功能
1.分为粗纤维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两大类
2.粗纤维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所组成
草食性动物,粗纤维是必不可少的,如不足可造成消化机能紊乱,消化道疾病等。反刍动物和马属动物,粗纤维在瘤胃及盲肠中经发酵形成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过三羧酸循环,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产生热能。
3.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二糖、多糖和淀粉等,是动物机体能量物质的主要来源,多余部分可转化为体脂和糖原,贮存在机体中。 七、矿物质及其营养功能
1.常量元素(占动物体重的0.01%以上)包括钙、磷、钠、氯、硫、镁、钾等 2.微量元素(不足体重的0.01%)包括铁、铜、锌、锰、碘等元素 3.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钙、磷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 4.在各种生理过程起重要作用(如铁参与血液对氧的运送过程),供给不足会出现一系列缺乏症,过量则会出现中毒症。 5.矿物质中常量元素的营养 (1)钙和磷
a.含量最多,占机体矿物质总量的70%以上
b.是骨骼的主要组分.钙还对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正常凝血过程有重要作用;磷是某些酶的重要组分,在脂类代谢和运输、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c.钙、磷缺乏时,生长期动物可形成软骨病,成年动物则造成骨质疏松。血钙过低,会引起钙痉挛,缺磷时动物食欲不良,有异食癖
d.钙过多可引起骨硬化症、软组织钙化并影响其他矿物元素的吸收。磷过多可使钙不足,引起严重骨重吸收,发生肋骨软化,影响正常呼吸。既要保证适量的钙磷数量又要保持两者适宜的比例
(2)电解质钾、钠、氯
维持渗透压以及机体酸碱平衡
a.钾促进细胞对中性氨基酸的吸收及蛋白质的合成,维持心、肾、肌肉正常活动。还参与丙酮酸激酶的活化、肌酸磷酸化作用,影响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 b.钠大量存在于肌肉中,使肌肉兴奋性加强,对心肌活动起调节作用
c.氯是胃液中的主要阴离子,形成盐酸使胃蛋白酶活化,并保持胃内酸性,有杀菌作用 动物可以通过肾脏调节钾、钠、氯的排出量。食盐过多,饮水受限或肾功能异常时,也会出现中毒症状 (3)镁和硫
a.镁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还分布于软组织细胞中,是焦磷酸酶、胆碱脂酶、三磷酸腺苷等多种酶的活化剂,在糖与蛋白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b.硫分布于全身每个细胞中,是蛋氨酸、胱氨酸、生物素的重要成分 6.矿物质中微量元素的营养
微量元素参与动物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等主要机能和维持机体的健康。缺乏或过剩时,会引起动物疾病的发生。
(1)铁 大部存在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铁蛋白存在于肝、脾和骨髓之中,少量存在于色素和多种氧化酶中。保证机体组织内氧的输送并与细胞内生物氧化过程密切相关。
(2)铜 主要分布于肝、脑、肾、心的色素部分以及毛发之中,是多种酶的成分和激活剂,红细胞的生成、骨骼的构成,被毛色素的沉着等均需要适当的铜。
(3)硒 分布于全身所有细胞,以肝脏、肾脏、肌肉中含量最高。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
主要成分,对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并为保护胰腺细胞的正常功能所需,还有助于维生素E的吸收和存留。
(4)其他微量元素 锰、锌、碘、钴、铬等同样为动物所必需,缺乏上述元素能引起某些组织的及机能异常。
八、维生素及其营养功能
大多数维生素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或肠道寄生的细菌合成后提供。正常情况下,水溶性维生素和维生素K不会缺乏,但在高温灭菌时应当给予补充。豚鼠和灵长类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在饲料中供给。 1.脂溶性维生素
包括维生素A、D、E、K,可溶于脂肪和脂肪溶剂中,不溶于水。吸收后可在体内贮存,短期供给不足不会对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由于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后可在体内贮存,所以在饲料中不能添加过多,否则会引起实验动物中毒。 (1)维生素A
a.主要存于肝脏,其余存于脂肪中,需要时释放入血液
b.细胞和亚细胞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有促进生长发育,维护骨骼正常生长、修补,维护上皮组织完整,促进结缔组织中粘多糖合成、增强疾病抵抗力,维持正常视觉等作用。还与繁殖机能和免疫机能有关
c.缺乏将对机体产生广泛影响:不能合成视紫红质,产生夜盲症;上皮组织增生、角质化、易被细菌感染。尤其对眼、呼吸道和消化道、泌尿及生殖器官的影响最明显;影响幼龄动物生长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 (2)维生素D
a.主要调节钙和磷的代谢,维持骨骼牙齿正常发育,还参与柠檬酸代谢等
b.缺乏严重影响钙磷代谢,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幼龄动物出现佝偻病, 成年动物出现骨质疏松,特别是妊娠、哺乳和老年期的动物易出现骨质疏松。此外,血中钙、磷含量降低还影响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3)维生素E
a.保持细胞和细胞内结构的完整, 防止某些酶和细胞内成分遭到破坏
b.抗氧化作用 可抵制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稳定细胞脂类,保证红细胞完整 c.是细胞呼吸的必需因子,参与体内DNA、维生素C和辅酶Q的合成 d.与动物的生殖机能、免疫机能密切相关
e.缺乏可发生肌营养不良,急性表现为心肌变性, 亚急性表现为骨骼肌变性。长期缺乏可使红细胞膜溶解,出现溶血性贫血;严重影响动物的繁殖机能,雄性动物精细胞形成受阻,精液品质不佳,精子数减少。雌性动物受胎率下降,产生死胎或胎儿被吸收。 (4)维生素K
a.是一组化合物的总称,最重要的是K1、K2、K3三种。维生素K1存在于绿色植物中,K2由微生物合成。
b.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元
c.增强胃肠道蠕动和分泌机能,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
d.一般不会缺乏,因广泛存在于饲料中,且大肠内的细菌也能合成,但无菌动物可发生维生素K 缺乏。 2.水溶性维生素
主要有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由于很少或几乎不在体内贮存,水溶性维生素短时间缺乏或不足均会引起体内某些酶活性的改变,阻抑相应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动物生长发育和抗病力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可合成足够需要的B族维生素。 单胃动物虽肠道微生物也可合成,但可以利用的较少,多数随粪排出体外
具有食粪癖的动物如兔,可从粪中得到维生素B族的补充 (1)维生素B1(硫胺素)
a.动物机体内贮存量在所有维生素中最少,应经常供应
b.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在能量代谢和葡萄糖转变成脂肪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辅酶。另外,对维持神经组织及心肌的正常功能、维持正常的肠蠕动及脂肪在消化道的吸收均起一定作用 c.缺乏将影响生长,可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部松弛等消化障碍,还会影响神经活性,继而造成神经炎,使神经系统功能退化,导致瘫痪和肌萎缩 (2)维生素B2(核黄素)
a.肝和肾含量较多,但机体的贮存能力有限
b.参与能量代谢,是生物氧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对促进生长,维护皮肤和粘膜的完整性,对眼睛感光过程、晶体的角膜呼吸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c.缺乏通常无明显的和特异的病变,甚至在严重缺乏时也只表现若干非特异性症状,如幼龄动物表现为生长停滞,食欲减退,被毛粗乱,眼角分泌物增多等 (3)维生素B3(泛酸) a.存在于一切组织之中
b.是辅酶A的成分,还是形成乙酰胆碱所必需的物质
c.参与碳水化合物、 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特别是对脂肪的合成与代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d.缺乏可使动物生长速度下降,皮肤受损,神经系统紊乱,抗体形成受阻 (4)维生素B4(胆碱)
a.是卵磷脂结构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在体内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b.作为某些磷脂类物质的一种成分,通过脂肪代谢防止脂肪肝 c.作为乙酰胆碱的成分,在神经传导方面起作用
d.作为不稳定甲基来源,用于肌酸的生成及几种激素的合成 e.缺乏可引起动物生长缓慢,脂肪代谢障碍 (5)维生素B5(烟酸)
a.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维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的正常功能,扩张末梢血管和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也有作用
b.缺乏可使动物生长减缓、食欲丧失、鳞状皮炎、神经反射紊乱、运动失调、骨骼发育异常 (6)维生素B6(吡哆醇)
a.在蛋白质代谢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b.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中也起作用
c.也是能量产生、中枢神经活动、血红蛋白合成及糖原代谢所必需的
d.缺乏症最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动物产生惊厥,外周神经发生进行性病变,导致运动失调,最后死亡。 (7)维生素B11(叶酸)
a.与核酸的合成有关,参与细胞的形成,一般动物体内微生物可以合成
b.缺乏时,动物生长受阻,食欲减退,脱毛,巨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球减少、血小板减少 (8)维生素B12
a.在自然界中的唯一来源是微生物合成 b.造血器官的正常作用所必需 c.维护神经系统正常功能
d.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实验动物学课件总结(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