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危机频繁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仍然是长期的赤字财政所导致的巨额负债。
(1).“赤字财政”战略的背景。拉丁美洲国家实施“赤字财政”战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明显供给过剩,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衰退对资金需求减少。1973年“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解体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防止竞争地位恶化,普遍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同时,由于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原油价格暴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高通货膨胀。1974年和197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分别上涨13.4%和11.3%。其中美国1974到1975年的通货膨胀率也分别达到13.2%和11.2%。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来自成本上升,西方各国当时采取的以控制内需为主的对策不但未能有效抑制通胀,反而却引起了衰退和失业,形成“滞涨”局面。由于控制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发达国家对国际资本市场上资金的需求减少。但是与此同时,世界石油输出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回流国际资本市场,扩大了国际商业银行的资金供应。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明显供给过剩。
第二,国际资本市场看好拉丁美洲国家。上世纪70年代初,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程度都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国际资本市场特别看好这些半工业化国家,尤其是国际私人银行资本。拉丁美洲国家的领导人也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形势,大量对外举债。
国外大量低息贷款的流入,纷纷采取扩大公共开支(包括日常开支和公共投资)的政策,尤其是墨西哥等石油输出国更是如此,扩大公共开支刺激了国内总需求的上升,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二是引起进口急剧扩张,贸易赤字连年加大,靠外债来填补,从而对外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在流入拉美地区的资金中,私人银行资金占的比例急剧上升,这就更决定了资金输入的不稳定性。
第三,国际放款机构的干预。拉美主要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占本地区石油出口量的50%以上,虽然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而受到限产约束,但其石油出口收入从1972年的31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193亿美元。墨西哥、厄瓜多尔等国则不受限产约束,其中墨西哥石油产量由1973年占拉美总产量的9%增至1982年的44%。这些国家石油收入大量增加,外债也迅速增长。原因是国际放款机构向这些国家施加强大压力,要求它们放松信贷限制多贷款。
第四,石油进口国为了平衡贸易逆差。大多数拉美国家是石油进口国,且在长期得到廉价石油供应的环境下形成严重依赖石油的能源结构。这些国家的石油及其副产品进口从1973年的10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150亿美元。面对严重的外贸失衡,这些国家不是调整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转向负债发展。
(2)“赤字财政”战略效果分析。一方面它确保了1970年代拉丁美洲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使拉丁美洲国家成功地避开了
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衰退,使该地区在1974年之后仍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1974~1980年,拉丁美洲整体的经济增长率高达5%以上。另一方面它也是这一地区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拉美危机的频繁爆发及其原因:
(1)80年代债务危机。1981年,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国际私人银行对这些国家的态度立即发生变化。国内许多人也看到形势不妙而纷纷将资本向国外转移,立即引起外汇储备迅速下降。这是1980年代拉丁美洲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1982年8月,墨西哥因无力偿还到期外债本息而诱发了一场席卷整个拉丁美洲的严重的债务危机。这场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拉美地区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经历的漫长的增长期的结束,并引起持续的衰退,以致整80年代,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被看成为拉美地区“失去的十年”。
(2)1990年代的经济增长先后两次被危机打破。上世纪90年代,拉美大部分国家继续深化经济改革,拉丁美洲经济终于从1980年代的持续衰退中走出来,进入一个恢复增长的阶段。但经济增长仍然未摆脱过分依赖外资的状况,外债总额持续增长。并且由此导致了90年代的经济增长先后两次被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所打破。
1994年底,墨酉哥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从12月下旬到1995年1月中旬,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本国货币对美元贬值
60%,股市跌幅达42%,外流资金达10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从170亿美元急剧减少到55亿美元,最少时一度只剩35亿美元。这场危机的爆发除了1994年的总统换届和恰帕斯州农民发动武装暴动等政治因素外,其经济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国内市场开放速度过快。为了尽快加入关贸总协定和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过快地实行了贸易自由化,特别是主动放弃了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利,一步到位地把进口关税降至10%以下。第二,本国货币币值持续高估。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货币市场放开,比索与美元挂钩,随美元上下浮动。政府对比索汇率采取每天微贬值的半管制的作法,其目的之一是稳定汇率,保持一定的出口竞争能力,目的之二是抑制通货膨胀。但是这种作法显然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瞬息万变,而且由于外资流入过多,对比索需求压力过大,逐步使得比索汇率高估,从而使外贸赤字居高不下和资金外逃。第三,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外资,外债余额居高不下。在墨西哥引进的外资中,投机性强的短期外资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而且真正投向生产部门的外资不多。这就使得墨西哥的国家财政和经济建设建立在不稳定的外部资金上,经济十分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就不堪一击。
1999年1月,巴西发生了货币危机。造成巴西金融市场动荡的直接原因便是今年10月大选前景不明。经济界人士都认为,执政党推举的总统候选人塞拉如果当选,有利于保持巴西经济政策的连贯性及国内经济的稳定。但塞拉在民意调查中的支持率一
直很低,两位反对党候选人的支持率却一路攀升。如果最终反对党执政,势必要调整巴西经济和金融政策,并有可能中止偿还2500亿美元的外债。因此,投资者对大选前景和经济的发展趋势感到担心,纷纷购买美元保值。
1999年1月13日,巴西政府宣布更换中央银行行长并实行货币贬值。美元对雷亚尔的汇价上、下限分别调整为1:1.20和1.32,贬值幅度为8.27%。这一举措立即引起汇市剧烈动荡,股市下泄,当天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两大股市分别比上一个交易日下跌10.23%和10.59%;外资纷纷抽逃,20天内流出资金50亿美元。面对市场做出的这种强烈反应,巴西政府一改过去死守汇率防线的作法,于1月15日宣布放弃雷亚尔对美元的爬行盯住汇率制,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以缓解汇市动荡给中央银行储备造成的巨大压力。但汇率放开后,美元对雷亚尔比价一路下跌,到2月底达到1:2.06,与1月13日的比价1:1.32相比,贬值幅度达56%。
巴西货币危机有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的多重因素。经济方面的因素可以概括为:
(1)连年贸易逆差和巨额外债所导致的经常项目逆差 (2)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3)汇率制度的僵死导致本币升值
(4)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经常项目赤字和高额公共财政赤字并存。1997年,巴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广场协议以及各经济危机(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