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已是世界最大债权国和贸易收支盈余国,形势一片大好。但相应的美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期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日美、日欧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加剧。
1977年,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布鲁梅萨(Michael Blumeuthal)以日本和前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为理由,对外汇市场进行口头干预,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措施来刺激美国的出口,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他的讲话导致了投资者疯狂抛售美元,美元兑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急剧贬值。1977年初,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达到41.38%。美国政府震惊了,在1978年秋季,卡特总统发起了一个“拯救美元一揽子计划”,用以支撑美元价格。 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消费物价指数随之高攀,美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Paul A.Volcker)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为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他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结果是美国出现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场利率,短期实际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实际收
益率)从1954年—1978年间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间的3%—5%。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飙升,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超过了布雷顿森体系瓦解前所达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toltenberg)、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Pierre Beregovoy)、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Nigel Lawson?雪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这就是有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
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首的美国政府当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 Bergsten,当时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
为代表的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达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
有专家认为,日本经济进入十多年低迷期的罪魁祸首就是“广场协议”。但也有专家认为,因此,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不应该全部归罪于日元升值。在最近30年,日本先后经历的三次经济震荡可谓影响深远。如果说1973年石油危机,是日本结构性资源缺失导致的必然后果;1985年9月22日的“广场协议”,则是美、英、德、法四国重压之下日元的主动大幅升值;这两次震荡之后,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也就顺理成章。承前启后“广场协议”,因此成为日本战后经济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
按常理,日元升值会削弱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伴随日元大幅升值,日本贸易顺差反而继续增长,1987年贸易顺差突破1000亿美元。原因:
第一,日本当年的产品出口策略。强调其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在日元升值后,日本的汽车、电子、精密仪器等产品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反而可以获得更多外汇收入。
第二,日本开始扩大海外投资,充分利用亚洲丰富而廉价的
劳动力,把制造业转向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新兴经济体;甚至直接在出口对象国生产、销售产品,比如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日本汽公司就开始在美国设厂,以打破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壁垒限制。
“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并未立即损害日本对外贸易和投资,日本商人反而开始利用日元的持续坚挺,不断进行全球扩张,同时在日本国内,政府因担心出现“日元升值萧条”,从1985年起,日本央行两年里连续5次下调利率,利率水平从5%降至2.5%;大量政策性贷款开始出现,公共投资规模持续放大,经济增长景气再度令世界瞩目。
突然增加的货币供应无法被产业领域完全吸收,大量闲置资金开始涌向股市、房地产、收藏等领域,日元虚拟资产越来越多,投机暴利又吸引更多资金涌入,泡沫经济由此迅速放大。到1989年末,日经平均股价已相当于5年前的3.68倍;日本六大城市中心的地价指数,也比1985年上涨了约90%,泡沫越来越大,离破裂就不远了。
日元升值后的有利之处:
第一,升值也提高了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德国马克形成对美元霸主地位的有力挤压。
第二,日本还利用日元升值,在海外大量购置资产和建立生产基地,更使日本海外纯资产迅速增加。
第三,日元大幅升值后,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在
1987年超过了美国,经济总量居美国之后。
1992年英镑危机:
1992年9月中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生的一场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当时德国经济实力因东西德统一而大大增强,尽管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用马克表示的份额不变,但由于马克对美元汇率升高,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也不断提高。因为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共体成员国商品劳务交往和资本流动的记帐单位,马克价值的变化或者说德国货币政策不仅能左右德国的宏观经济,而且对欧共体其它成员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英国和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失业增加,他们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业借款成本,让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并刺激居民消费以振作经济。但当时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财政上出现了巨额赤字,政府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于低通膨胀的德国人不满,爆发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通货膨胀率仅为3.5%的德国非但拒绝上次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这样,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出现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的风潮,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这是92年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 导火索:索罗斯带领的量子基金率先发难,在1992年开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广场协议以及各经济危机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