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专题: 应用题;压轴题. 分析: (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解答: 解: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塑料尺子在梳子齿上快慢不同的滑动时,梳子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1)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2)掌握声的发生、传播. 33.(2011?宜昌)声波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和能量,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播放歌曲 B. 教师讲课 超声波洁牙 C.D. 敲打西瓜鉴别生熟 考点: 声与能量;超声波与次声波.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是指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传递了信息,如教师讲课,告诉我们知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是指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传递了能量,如超声波洁牙,使我们的牙齿上的牙垢去掉,使我们的牙齿更洁净. 解答: 解:A、播放歌曲,是告诉我们播放的是哪一首歌,是声音传递信息. B、教师讲课,是告诉我们知识,是声音传递信息. C、超声波洁牙,是去掉牙齿上的牙垢,改变了牙齿,是声音传递能量. D、敲打西瓜鉴别生熟,是通过敲打,让声音告诉我们西瓜生熟,是声音传递信息.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的区别,重在把握它们的区别. 34.(2011?盐城)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 决定音调的因素 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C.D.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它的传播需要考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解答: 解:当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时,可以感觉到有震动,所以此实验是想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所以选项A正确; 故选A. 点评: 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35.(2011?孝感)下列对声的应用实例中,主要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有经验的瓜农根据拍击西瓜发出的声音就能判断西瓜的生熟
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脏跳动的情况 B. 利用声纳测海深 C. D.利用超声波来清洗精细的机械 考点: 声与能量;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解答: 解:有经验的瓜农根据拍击西瓜发出的声音就能判断西瓜的生熟,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脏跳动的情况,利用声纳测海深都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BC不合题意. 利用超声波来清洗精细的机械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和日常生活中. 36.(2012?荆门)我们到学校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人类接受信息的一个最重要来源是声音.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我们不能直接听到超声波 B. 物体振动得越快,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C. D.中考期间考场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考点: 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2)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 解:A、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次声波都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物体振动得越快,产生声音的音调越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中考期间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37.(2012?济南)小军是位音乐爱好者,他能从音乐会的乐器合奏中,分辨出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他分辨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时,依据的是这些声音的( ) A.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节奏 考点: 音色.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 解: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演奏同一首乐曲能分辨出声音的不同,即音色不同.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声音中概念的全面掌握情况,包括音色的定义要熟练掌握. 38.(2012?衡阳)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 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慢 C.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考点: 声与能量;声速;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声音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解答: 解: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A正确; 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快;故C错误; D、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声音能传递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知识,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39.(2012?岳阳)“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征来判断( ) A.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声速 考点: 音色.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 解答: 解:自己很熟悉的人,即使没有看到他,只听他的声音也可以辨别出来,依据就是不同人的发声部位特征不同,发出的音色不同.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音色定义的理解程度,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40.(2012?遵义)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是传播速度大于340m/s的声波 “闻其声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 深夜,优美的歌声不是噪声 C. D.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考点: 声速;声音的产生;音色;噪声及来源. 专题: 顺推法. 分析: 本题考查声现象的一些基础知识,回顾如下: (1)振动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波叫超声波; (2)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响度是人耳处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3)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休息,产生反感的声音都是噪音; (4)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但由于频率或距离的原因,人们不一定能听见;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没有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物体. 解答: 解: A、超声波、次声波是根据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划分的,不是根据声速区分.此选项错误; B、不同的人说话,音调和响度都差不多的情况下“闻其声知其人”也能区分开,是音色不同.此选项正确; C、优美的歌声从音乐角度分类属于乐音,但影响人的休息,所以也是一种噪声.此选项错误; D、只要振动就能发声,但发声不一定都听见.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我们对于物理现象的分析能力,看到一个物理现象,我们要能够从中找出相关的物理知识,并能
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相关现象得到新的知识. 41.(2012?福州)福州地铁正在建设中,为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地铁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 A.声源处 B. 传播过程中 C. 人耳处 D. 声源和人耳处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别针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接收三个方面;根据选项中减弱噪声的位置,可选出答案. 解答: 解:地铁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42.(2011?防城港)如图所示中,主要体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A.B. 超声波探查胎儿 C. 回声定位 敲击橡皮膜,火焰摇动 D. 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考点: 声与能量.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解答: 解:探测海深、回声定位、超声波探查都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敲瓶底时火焰摇动利用声波来传递能量. 故选B. 点评: 此次考查的是声的利用,是一道基础题. 43.(2012?贵阳)当我们在山谷中大声呼喊时,往往会重复听到自己的呼喊声,这是由于( ) A.山谷中有磁场,能将呼喊声录制再播放 有很多人在模仿我们呼喊 B. 喊声在山谷中不断反射,经不同时间回到我们耳中 C. D.山谷中有不同的声音传播介质,使喊声以不同的速度传到我们耳中 考点: 回声.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从声音的反射,即回声的角度分析答题. 解答: 解:人的呼喊声碰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反射的声音再传回到呼喊者处所需要的时间不同, 所以往往会重复听到自己的呼喊声.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反射与传播,是一道基础题.
44.(2012?内江)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轻轻敲击杯子时,两个杯子就会发出相同的声音.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不能发出声音 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能发出声音,产生了共鸣 B. 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甲的音调较低 C. D.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乙的音调较低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 应用题;压轴题.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当两个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彼此相隔不远时,如果其中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振动,这种现象,就叫做“共鸣”. 解答: 解:A、B、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甲杯停止振动,发声停止,此时乙杯由于“共鸣”,其振动不能立即停止,故乙杯可以发声,故A错误,B正确; C、D、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发声的物体是瓶子和瓶内的水.水一样高.所以频率一样,音调一样,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并知道“共鸣”现象其实就是声音在传递能量. 45.(2012?厦门)如图是童谣“小蜂蜜”的一段歌词与乐谱,当小玲唱到“大家一起”这四个字期间,音调逐渐升高.关于这期间小玲声音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声带振动一次的时间逐渐增加 B. 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逐渐增加 声波的传播速度逐渐增大 C.D. 声波的振动幅度逐渐增大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 应用题;图析法. 分析: (1)根据五线谱标识可知,“大家一齐”的简谱应为“1、2、3、4”,即音调逐渐在升高. (2)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是指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 解答: 解:通过五线谱判断出音调在逐渐升高,音调由频率决定,所以其频率在逐渐升高,频率的定义是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所以判断出1s内的振动次数变多.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需要知道音调和频率之间的关系以及频率的定义,同时要了解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 46.(2012?东营)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军方将配备一种远程声波安保设备,该设备工作时可以产生高达150分贝的声音,尖锐的声响会让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驱散人群.关于该设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设备产生的是超声波 B. 该设备产生的是次声波 “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响度 C.D. “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声现象综合练习 - 图文(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