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错误; D、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正确.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有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音调的影响因素、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等知识点,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基础. 6.(2012?十堰)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 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 D.“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音色.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2)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 解:A、只有振动在20Hz﹣﹣﹣20000Hz之内的才能够听到,故A错误;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 D、“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属于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7.(2012?咸宁)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如:①隔墙有耳、②掩耳盗铃、③低声细语、④悦耳动听、⑤震耳欲聋.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声音特征的是( ) ①② ②⑤ ③④ A.B. C. D.③ ⑤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 压轴题;归纳法. 分析: 对每个成语从声学角度分别分析,明确各自包含的声学规律,然后确定相同的一组. 解答: 解: ①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②掩耳盗铃指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③低声细语指声音的响度小; ④悦耳动听指声音的音色好; ⑤震耳欲聋指声音的响度大. 故选D. 点评: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点,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8.(2012?北海)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节奏 考点: 音色. 分析: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 解:不同的乐器即便演奏相同的乐曲,发出的音色也不相同,故可用音色来辨别.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音色的特点,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9.(2012?怀化)如图所示的编钟是我国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发出的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它发出的声音是由它的振动产生的 B. 它发声的音色与其他乐器的音色是一样的 C. D.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相同的音调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响度;音色.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传播必须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 解:A、声音传播时必须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 B、它发出的乐声是编钟在敲打后,由于它的振动而产生的;故B正确. C、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编钟和其它乐器是不同的物体,所以音色是不一样的;故C错误. D、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即音调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通过“编钟”考查乐音的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区别;一定注意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10.(2012?泰州)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频率越大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l08m/s B. 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C. D.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考点: 超声波与次声波;声速.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频率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振幅大小影响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8(2)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l0m/s.真空不能传声. (3)控制噪声要从三方面着手: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4)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 解答: 解:A、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频率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慢称为频率,频率越快,音调越高.不合题意. 8B、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l0m/s,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不合题意. C、噪声监测装置是噪声监测器上可以直接读出噪声大小,它不能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 D、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这两种声音人耳都无法听到.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特性、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不能传声、噪声监测仪作用、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是一道
基础题. 11.(2012?宁夏)声波既传递“信息”也传递“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波传递的“能量”的是( ) A.用超声波碎石 B. 用声纳探海深 C. 利用B超做体检 D. 利用回声定位 考点: 声与能量.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是指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传递了信息,如教师讲课,告诉我们知识; 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是指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传递了能量,如超声波洁牙,使我们的牙齿上的牙垢去掉,使我们的牙齿更洁净. 解答: 解:用声呐探海深、利用B超做体检、利用回声定位都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而用超声波碎石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在传递过程中,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 12.(2011?株洲)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哪个方法有效合理( ) A.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控器装置 B. 在教室周围植树 每个学生都戴个防噪声耳罩 C.D. 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各个选项是否可以有效合理的减弱噪声. 解答: 解:A、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学生戴耳机虽然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不符合题意; D、将窗户打开只会增大噪声,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噪声的特点和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 13.(2012?天津)下列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 纺织工人戴防噪声耳罩 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C.D. 放鞭炮时捂耳朵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措施,与以上三种方法相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 解: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纺织工人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放鞭炮时捂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噪声的减弱办法是针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这三个过程来采取措施的.两者对应起来,可以简化对噪声减弱办法的记忆. 14.(2012?山西)有关课堂上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老师的讲课声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B.
听录音时,调节音量按钮实质是在改变声音的音调 C. D.关闭门窗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产生;响度;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 解:A、老师的讲课声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故B正确; C、听录音时,调节音量按钮实质是在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声现象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15.(2013?茂名)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频率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解答此题要知道: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 音量的调节,就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解答: 解:调节音量时,喇叭的振幅发生改变,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响度在生活中具体应用的了解情况. 16.(2012?衡阳)当喇叭里响起“你和我,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歌声时,小红大声说:“是刘欢在演唱!”她做出判断的原因是:不同演员的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速不同 D. 音色不同 考点: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 解: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分辨不同人的声音的. 故选D.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17.(2012?安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 D.公路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解决此题需要掌握: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 解:A、发声的物体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可以在声音的传播途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分析解答. 18.(2012?日照)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B. 速度超过346m/s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C. D.声音唯有在空气中才能传播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响度;音色.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 (3)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 解:A、和物体振动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符合题意. B、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不同的人音色不同,所以能“闻其声而知其人”.不合题意. C、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不合题意. D、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了有关声现象的一些知识,是基础知识的考查. 19.(2012?遂宁)下列关于声现象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一般在室内讲话声音相对室外洪亮,是因为回声加强了原声 B. “高声喧哗”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 D.中考期间,优美动听的音乐声,对需要休息的考生来说也是噪声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噪声及来源.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解答此题要明确以下知识点: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有一部分声被反射回来,这种反射回来的声叫“回声”;如果听者听到由声源直接发来的声音和由反射回来的声音的时间间隔超过0.1秒,它就能分辨出两个声音;如果听者听到由声源直接发来的声音和由反射回来的声音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那么反射的声音就会加强原声. (3)噪声是发生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的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解答: 解: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一般在室内讲话声音相对室外洪亮,是因为回声加强了原声,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高声喧哗”是指声音的响度大,不是音调高,故本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的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所以悦耳的乐声也会成为噪声,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声现象综合练习 - 图文(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