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驴技穷
原文
黔无驴(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2),以为神。蔽(3)林间窥(4)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5)。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6),远遁(7);以为且(8)噬(9)己也,甚恐。然往来(10)视之,觉无异能者(11);益习其声(12),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3)。稍近益狎(14),荡倚冲冒(15),驴不胜怒(16),蹄之。虎因喜,计之曰(17):“技止(18)此耳(19)!”因跳踉(20)大(21)?,断其喉,尽其肉,乃(22)去(23)。 译文
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一只)老虎看见它,(觉得它)是(一个)巨大的家伙,把(它)当做神物,(便)隐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过了一会儿)(老虎才)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翼翼的(观察它),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便)逃到远处,认为(它)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可是(老虎又)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老虎)逐渐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走近(了一些),出现(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终不敢进攻(它),(老虎又)渐渐靠近(驴),态度亲近而不庄重,(不断)碰撞、挨近、冲撞、冒犯驴,驴非常愤怒,(就)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管,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注释
(1)黔(qián):黔中道的简称,今属于贵州地区。
(2)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庞然:巨大的样子。 (3)蔽:隐蔽,躲藏。 (4)窥:偷看。
(5)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莫相知:不了解它。 莫:不。 (6)骇(hài):害怕。 (7)远遁(dùn):逃到远处。 (8)且:将要 (9)噬(shì):咬。
(10)往来:来来回回地。 (11)异能:特殊的本领。
(12)益习其声:逐渐习惯它的叫声。 益,逐渐。 习,熟悉,习惯。 (13)搏:击,扑。 (14)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15)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冒:冒犯。
(16)不胜(shēng)怒:禁不住愤怒。 不胜,不堪,禁不住。 胜,禁得住。 (17)计:心里盘算。 (18)此:只,仅。 文学常识 (19)耳:罢了。 柳宗元,字子厚,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世称(20)跳踉(liáng):跳跃。 “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21)?:虎怒吼。 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22) 乃:才。 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23)去:离开。 大于诗。唐代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解州镇)人, 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 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 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杯弓蛇影
原文
乐广字修辅,迁河南伊,尝(2)有亲客(3),久阔(4)不复来,广(5)问其故(22),答曰:“前在坐,蒙(6)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7),既饮而疾(8)。”于时(9)河南(10)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16)告其所以(17),客豁然(18)意解(19),沉疴(20)顿(21)愈(23)。 译文
乐广字修辅,在河南做官,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害怕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注释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4)久阔:久别不见。阔,阔别,离别,疏远。 (5)广:即乐(yua)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6)蒙:受,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甚恶(wù)之:心里十分厌恶它。恶,讨厌,憎恨;之,代词,指蛇。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病,身体不舒适。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两岸一带。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12)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fǒu):同“否”。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
(16)乃:便 (17)所以:因由,原因。 (18)豁(hu?)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19)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20)沉疴(ch?n kē):久治不愈的病。疴,重病。
(21)顿:顿时,马上。 (22)故:原因。 (23)愈:恢复。 文学常识
应劭(shào)(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按《刘宽碑阴故吏名》作仲援、仲远者皆误)。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年)被举为孝廉。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6.而:顺承连词 意为然后 7.置: 放,搁在。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前往。 13.操:拿、携带。14.已:已经。(时间副词)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革履。17.乃:于是(就)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 19.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于是。 26.曰:说。 27.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28.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相信自己。30.以:用。31.吾:我。 32.市罢:集市散了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文学常识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1)有鬻(2)盾与矛者,誉(3)之①曰:“吾(4)盾之②坚(5),物莫能陷(6)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③利(7),于物无不(8)陷也。”或(9)曰:\以(10)子(14)之④矛,陷子(14)之⑤盾,何如?”其人弗(11)能应(12)也。夫(13)不可陷之⑥盾与无不陷之⑦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它都能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之:夸耀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 (12)应:回答。
(13)夫(fú):句首发语词,那 (14)子:你的
文学常识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0年),卒于秦王嬴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是战国七雄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市)人。韩非子原为韩国贵族,后为秦始皇赏识,遭到李斯等嫉妒,最终下狱而死。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是韩非子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
凿壁借光
原文
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邑人大④姓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14)其佣⑥作而不求偿13。主人怪⑦问衡,衡曰:“ 愿⑧得⑨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⑩以书,遂⑴成大学⑵。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匡鼎来了,没有人敢讲《诗经》。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什么也讲不出来了。”就不顾匡衡而去。
注释
①逮:到;及。②穿壁:在墙上打洞。③映:照耀。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⑥佣:雇佣。⑦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 ⑧愿: 希望。⑨得:得到。⑩资给:资助、供给。?遂:终于。 ?大学:大学问家。?偿:报酬。(14)与:帮助。
文学常识
《西京杂记》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其中有人们喜闻乐道、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即宫女王嫱不肯贿赂画工致远嫁匈奴;\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皆首出此书,且为后人为典故。还有一句成语“凿壁借光”,也是从该书的匡衡的故事中流传出来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简短文言文52篇精选(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