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
原文
5吾剑○6之所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其舟,曰:“是○7。8,而剑不行,求剑若○9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⑸之?。舟已行?矣○此⑩,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急忙,快。 4、契:用刀刻(记号) 5、是:这是。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 15、求:找。
文学常识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拔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⑤其人⑥曰:“今日病⑦矣!予⑧助苗长矣!”其子趋⑨而往⑩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⑸,而又害之。
译文
宋国有个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的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①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 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 揠(yà):拔。
④茫茫然:疲倦的样子或疲劳的样子。 ⑤ 谓:对……说 ⑥其人:他家里的人。 ⑦ 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⑧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⑨ 趋:快走。 ⑩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枯干。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⑸益:好处。
文学常识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⑦以⑧数百人。宣王死,湣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注释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使:派,让,指使。
? 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 这里是戏 称。请:请求。 ?说:通“悦”,喜欢。
?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廪:粮仓。食:给东西吃。以:同“与”。 ?以:给。
?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 ?好∶喜欢,爱好。
文学常识
先秦·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其作者是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画蛇添足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祖宗的人,赏给他的部下一壶酒。部属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允许我们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喝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画脚啊。”还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就画成了,那个人便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就把那个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自己的部下。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5.引:拿起。 17.成:完成。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相谓:这里是商量的意思。相,互相。谓,告诉。
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北人啖菱
原文
北人①生而不识②菱③者,仕④于南方,席⑤上啖(dàn)⑥菱,并壳⑦入口。或⑧曰⑨:“食⑩菱须去(11)壳。”其人自护(12)所短(13),曰:“我非不知,并(14)壳者,欲(15)以(16)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17)曰:“前山后山,何(18)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20)强(21)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注释
1.北人:北方人。 2.识:知道。
3.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 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4.仕于:(仕途)在……做官。于, 在。 5.席:酒席。 6.啖:吃。 7.并壳:连同皮壳。 8.或:有人。 9曰:说。
10.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 11.去:去除,去掉。 12.护:掩饰。
13.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14.并:一起。 15.欲:想要。 16.以:用来。 17.答:回答。 18.何:哪里。
19.而:表示转折,此指却 20.坐:因为,由于。
2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文学常识
雪涛小说:《雪涛小说》为江盈科著。江盈科为明代文学家,小品文造诣极深。《雪涛小说》、《谈丛》、《谈言》、《闻纪》、《谐史》五种,传奇诙谐,信手而至,独抒性灵,横生妙趣;晚明末世,危机四伏,忧国忧民之情,亦明时形诸笔端。
作者:江盈科(1553—1605),字进之,号渌萝。桃源人。其祖父伯玉、父亲风翎均“课于农”。江盈科从小聪慧,明万历五年(1577)入县学为生员。十三年(1585)乡试中举,“自为诸生,名已隆隆起”。但是,此后于万历十四年、十七年两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皆不第而归。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简短文言文52篇精选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