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课程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不少启示与素材。
2.初步形成研究性学习实施模式。
在课题实施中,我们本着凸显自主、尊重多元,整合自然、社会、自我三大内容领域,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特征,引领学生与乡土文化亲密接触,与美好自然无限融合,与他人同构共生,与社区发展同步谐振。初步形成以下课程实施模式。
提出问题—策划方案—建立组织—实施方案—交流评估—后续学习 关于方案策划 学习是学生的高度自主行为,教师只是扮演着组织者、指导者、发现者、激励者的角色。对于课题怎么开展,应该是师生民主对话下的学生自主“经营”,而不是教师说了算。我们在主题活动的起始阶段,都安排了“方案策划”环节,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解问题、安排计划的必要活动。
关于课程评价 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时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去采访的人碰了一鼻子灰,去查资料却无果而终;撰写的观察报告很是“四不象”,提出的主张几乎没有落实的可能??这时,我们怎样来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考察他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是形成了什么技能呢?是衡量他有多好发现,还是完成的作品的精致程度呢?这就关系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取向和课程特质。教育评
价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收集及处理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通过评价活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成绩,发现问题。同时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自己,从而激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于研究性教育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甚至是遭遇。形成对社会、自然、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终极关怀。因而,我们从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出发,以鼓励为原则,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学生认知、情感、行为达成指标体系。之后又建立了研究性活动先进集体和优秀成员评比制度。每学年教研组组织各班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小论文评比,并把优秀成果送到区级、市级、省级评比。多年来,通过开展评比活动,研究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活动的质量。在活动中学生所展示出来的感受是深刻的,感情是真切的。被评选出的优秀研究性学习成果、论文也逐年增多。据统计近几年研究性学习和小论文评比获省级二等奖1次,市级4次,区级5次。同时也初步建立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制作评价机制(见附件)。与此同时,教师在研究性活动中的指导作用评价制度也初步形成,见下表:
16
研究性指导计划评价量规
增强学生的学习 40分 优秀 (40 – 30 分) 良好 (29 – 11 分) 中等 (10 – 0 分) 技术使用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联系不明显. 学习目标是模糊的 学习目标与学科框架/课程标准的关联是不清晰的. 课程没有适合不同的学习者 项目不符合时代需要,缺乏创造性. 中等 (7 – 0 分) 对项目来说,计算机的重要性是不清晰的. 项目使用了很少的出版、交流和研究的技能. 中等(7 – 0 分) 项目之限用于实施者的教室. 用于复制项目的模板不清晰. 中等(7 – 0 分) 项目表明与省市课程框架/地区课程标准的联系,但于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没有清晰地定义. 学习目标和评价工具之间的关系是不清晰的. 提供使用技术和学生提供使用技术与学生学习之间清晰的联系. 学习之间的一些联系. 清晰地定义和说明了学定义了学习目标. 习目标 一些学习目标与学科所有的学习目标与学框架/课程标准关联. 科框架/课程标准清晰地课程提供了较少的修关联 改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 课程精心地修改以适提出的技术应用正在应不同的学习者. 实施,符合时代需要,但提出的技术应用正在缺乏创造性. 实施,符合时代需要,并将激励学生 优秀 (20 – 16 分) 良好 (15 – 8 分) 技术是重要的,但对项目来说,不是关键. 项目包含了把计算机当作一个研究的工具、出版的工具和一个交流的工具来使用. 良好 (15 – 8 分) 技术对课程的成功技术至关重要的. 的整合 通过把计算机当作 一个研究的工具、一个出20 分 版的工具和一个交流的工具来使用,这样技术的使用改善了课程. 优秀 (20 – 16 分) 对其项目能够容易地实施项目可以应用到其他教他教师以及/或者项目能够修改室. 的有用以适合各类教室. 提供为复制项目而用性 提供精心开发的模板的模板,但模板需要进一20 分 以方便项目的复制. 步开发. 优秀 (20 – 16 分) 良好 (15 – 8 分) 通过定义的学习成果,项目表明与省市课程框架/地区课程标准的联系, 并建立了目标与评价之间的一些联系. 包括用于大多数学习目标的评价手段. 通过清晰定义的学评价习成果,项目表明了知识和评估 和省市课程框架/地区课20 分 程标准的关联,并建立学习目标与学生学习评价的牢固联系. 项目包括用于真实评价和评估的手段(量规、等级等).
17
成果交流、汇报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的评价方式,具有充分的展示性和良好的协商性。它为学生展示实践成果、分享学习经验创设一个多维、开放的对话平台。
教师 学生 交流成果 展现过程 引导对话 引发问题
学生 校外人士 ①乡土历史小论文为主要形式,多媒体演示文稿、学生网站为辅,呈现学生探究成果。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写历史小论文,是历史教学进行德育的高层次操作。学生对乡土历史的认识、探究中主要是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给予体现,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重组和交流中,改造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同时还借助于多媒体演示文稿、学生网站的形式让学生展现研究成果,《探寻温州历史文化名人》、《永强抗倭历史古迹调查与建议》也都采用了网站的形式展现
②借助校本课程,让学生自己“现身说法”,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们还借助了校本课程给学生展现自己成果的机会,在我的校本课程《话说永强》中就让“永强抗倭历史古迹调查与建议”课题组成员介绍永强抗倭历史古迹及古迹现状,并呼吁其他同学加强保护文物意识和加入文物保护的行列。这不仅让参与课题研究的同学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成果,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也更激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也能从学生视觉看问题,更引起其余听课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也参与课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于后续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的高度开放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随着活动的深入,经常会产生新的课题,这是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体验不断丰富的过程,是活动的自我延伸。因而,后续学习也是综合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乡土历史资源与德育功效整合的基本原则
18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师挖掘乡土历史资源,拓宽德育创新时,还应该注意几点:
(1)实效性原则。教师要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变静态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形象化,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从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2)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结合课程标准,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思潮的冲击和碰撞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情况,青少年的思想亦呈现多元化现象。如果我们仍旧采用老一套教育方法,千篇一律,学生就会感到索然寡味,教育效果就难以“起泡”。因此我们要“看菜吃饭”,采用灵活多样的办法,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确实感到教育的力量。
(3)实践性原则。社会实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场所,为此,倡导学生收集家乡史料、印证家乡史实,这一过程把德育教育熔入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情感体验,以达到精神的升华。
(4)时代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将教材的教育因素和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以及学生家乡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机的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贴近学生生活,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使学生拓宽视野,树立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合力。如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永昌博物馆,缅怀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利用娱乐媒体(《温州日报》池上楼、《温州都市报》历史地理篇)、民间活动(汤和文化节、舞龙等)以及其他社会资源(政府部门主持修编地方历史),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民族精神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传统,深入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
19
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充分说明了利用乡土德育基地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为此,在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基地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我们还可以通过发挥家长学校、家长会和家访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引导和促使家长以其正确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总之,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为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创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新思路。
十、反思与展望
此项研究历时2年,给我们的启示是:
1、体现了一种校本研究的思路:发现问题—自主探索——案例积累—专家引领—提升理念—建构模式
在对传统教学的困惑中发现问题,进行“情境活动”的教学探索。在课题发展到一定水平、积累了一定案例的基础上,借助于专家的支持、引领,进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阶段。使研究活动能瞄准教育科研的前沿领域,突破学校的地理局限。结合系统反思,提升理念,建构模式。在课题研究的成熟阶段,根据需要,发挥理念的统摄作用,适当向其他课程领域渗透,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课程实施范式。
2、探索一种德育创新的实施范例:基于乡土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当同时又是介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之间的课程形态。它的实施必须是校本化的,必须因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指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我们深入挖掘温州悠久厚重的乡土文化,在这片沃土上培植这颗鲜艳的实践之花。今后,将进一步挖掘水乡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课程内容体系。逐步揭示乡土文化、乡土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探索相应的课程实施方式。
3、研究的定位准确:立足乡土资源,弘扬民族精神
针对我们这样一所的学校,在乡土历史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既要紧密联系现实,又不能局限于现实。要从学生未来的发展,确定以“全面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为办学宗旨, “蕴地方人文之华,育笃学厚德之材”的实施思路,进而指导课程目标构建、资源开发、过程实施、成果评价。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结题)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与德育功效的研究报告1(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