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结题)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与德育功效的研究报告1(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任,更是对社会作出的积极有益的贡献,。而学生尤其是新世纪的学生不能成为一个囿于学校及家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他同时还应该成为社会良知的发现者,面对社会丑恶现象要敢于发出社会公正和正义的声音。

引导学生开展乡土历史探究活动,让学生多触摸家乡历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了解、认识社会历史与现状,让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一种对于人类发展前景的真诚和关怀,一种作为社会一员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永强抗倭斗争古迹现状调查与建议》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问、调查等手段对永强抗倭遗迹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学生在考察的同时也注重当地的民俗风情,注意收集与课题相关的实物,发现永强抗倭古迹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肩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课题组走访了有关的管理单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活动中,他们也学会珍惜民族传承,增强学生的文化、文物的保护意识,并通过宣传文物保护唤醒当地群众的文物意识。

(二)挖掘乡土历史资源,开拓德育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1、课堂教学为基点,渗透乡土历史,编织乡土情结,弘扬民族精神,拓宽德育平台。

“中小学要将民族精神教育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使之作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历史,尤其乡土历史的民族精神内涵,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历史的过去性、时空性的特点使部分学生对历史很难产生共鸣,在教学中很难落实历史德育功效,然而乡土历史却以贴近学生生活、所喜闻乐见的身边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历史教学自身的特点,融乡土历史于课堂,把培育民族精神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1)深入研究教材和挖掘乡土历史,把握丰富的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学历史教学中没有设置乡土历史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温州乡土文化,寻找切合的乡土历史与课堂教学整合,充分发挥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1

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优势,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教育比重,内容力求体现时代性、鲜活性,构建具有时代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验家乡历史文化的隽永魅力。时刻把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已任,深入研究教材,挖掘乡土历史资源,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乡土史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任务。

(2)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形象教育。现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形象范例,主要是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和优秀人物等。他们是大家公认的榜样,在人们的心目中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离学生比较远,可信度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应立足于本地的乡土资源,用形象教育法将抽象的民族精神教育具体化。由于是真人真事,说服力极强,不仅增强了榜样的感染力,而且更增强了榜样的可信度。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榜样是活生生的,他们就在我们的中间,我们每一个人通过学习,都可以成为榜样那样的人物。

情感陶冶。人们对种种乡土历史现象、乡土人物的认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怀着不同的情感,而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乡土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师要有充沛的、真挚的情感,就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通过自己的情感渲染去激励,鞭策学生。

2、校本课程为基础,开辟乡土历史学习的主渠道。

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历史学科德育工作之本。而乡土历史资源是学生最有亲和力的德育教材,然而在目前我国初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教学基本是缺失的。如何让学生了解、接触更丰富的乡土历史?怎样进一步开发乡土历史?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型活动???成为我们教研组课题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抓乡土历史的开发,并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温州乃至永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课本上的不少知识与家乡史有关,根据本校、本地区特点和优势,在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广度、宽度上求发展,开出校本课程,让学生选择,拓宽乡土历史普及的渠道。

我们一方面在教学中经常穿插一些乡土史,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初步建立了系

12

列的乡土历史课题,已经开出了两门校本课程《话说永强》、《欧越文化》。

目前已初步形成有关乡土资源的五大系列课题:以《温州抗倭斗争史迹探寻》为代表的史迹文化系列;以《本村姓氏的变迁及文化的碰撞》为代表的文化融合探究系列;以《温州鼓词的兴衰史》为代表的民间文艺系列;以《永兴堡保护现状》为代表的文物保护系列;以《温州米塑》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系列;以《追寻温州历史文化名人》为代表的文化名人系列。这些系列课题的形成将极大丰富学生探究的内容,也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不少启示与素材。

同时我们也已经相应地开设两门校本课程《话说永强》、《欧越文化》,并两个学期的每个周五的第三节课分别在高一、高二年级段开课, 这两门课程的开设吸引了部分学学生的参与,学生开始积极深入探索身边的人、事、物,关心家乡的历史、关注社会。正如《永强抗倭历史古迹现状调查与建议》课题组成员“经过一学期,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研究终于有了成果。在现在看来,又好象什么也没发生,只留下了一段刻骨的合作经历及油然而生的对于永强历史的亲切感。”

(三)社会实践引路,直面乡土历史,激发民族精神。

《中学德育大纲》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学生在亲身考察实践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法。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本地或外地参观考察,教研组借助于社会实践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深入社会实践,拓宽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实效,多侧面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2003年学校组织学生赴泰顺夏令营活动,作为随队教师,我利用这次机会带领学生参观调查泰顺的廊桥、瞻仰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并重走了红军开辟根据地的山路,让学生深刻地感受革命的艰辛、革命斗争精神的伟大。一位学生在考察日记中写道:“终身难忘的考察,将给我的一生打上不可磨灭的烙印。”这位学生前不久提出了入党申请。通过考察,同学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让学生立民族气节、为祖国献身。2004教研组又借学校赴永嘉红十三军革命根据地参观机会,设计学生参观时的任务,并向学生介绍红十三军的英雄事迹,让学生在实地考察时更深切感受。教研组还带领学生参观张骢祠堂、永昌堡、永昌堡

13

博物馆等,在实践中触摸历史、感悟历史。

通过社会实践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我们高兴地看到广大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动上都有提高,能把振兴中华看成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把个人成长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找到了精神支柱,从而激发了勤奋学习的热情,树立了爱国的自豪感、报国的使命感、兴国的责任感、强国的紧迫感。使我们认识到,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社会实践中,德育才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为突破,在探究中了解乡土历史,深化民族精神,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杜威提倡“新教育”以来,美国中小学始终比较强调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的学习活动。而从1997年中国开始的教改工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落实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措施,确立了“使学生形成由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构成的基础性总学习”的教改指导思想,构建了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的课程结构,将研究型课程正式列入了课程方案中,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提供了时空。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要求在历史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以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从事学习的一种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使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认识真正历史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知识获得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逐步构建起已有的知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通过与周围环境,特别是所生活社区的互动,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试行)》也强调指出,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

14

活,关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存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乡土历史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其内容对学生来讲更加有亲切感,更容易激发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提高学习历史的自觉性。所以乡土历史研究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生对家乡的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资料搜索等体验性学习,接触、了解社会,获得对本土历史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加强了教育与发展的联系,从现状中学习历史,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又使他们认识了家乡,产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达到认识国情,热爱祖国的目的。

基于对乡土历史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我教研组对如何挖掘乡土历史研究性活动的课题,怎样指导学生开展乡土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增强科学理念,校本课程开发为基础,形成了系列的课题资源。 课题组本着科学、求实精神,全盘规划乡土历史研究性的教育内容,收集、筛选、考察乡土历史方面的史料和遗迹,确立了以“激发爱国情,弘扬民族精神,培养责任心,增强自信心”的主题,并围绕这四大主题落实了乡土历史教育的八大内容:①牢记血泪历史,毋忘国耻。②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前辈遗志。③寻访英雄模范,学习英雄精神。④参观重点工程,讴歌祖国伟大。⑤考察家乡企业,赞美家乡发展。⑥欣赏自然美景,增强环保意识。⑦观察社会现象,熟悉社会风貌。⑧调查教育发展,肩负时代重任。

在“四大主题八大内容”基础上,结合我校及周围的资源与条件,初步形成有关乡土资源的五大系列课题:以《温州抗倭斗争史迹探寻》为代表的史迹文化系列;以《本村姓氏的变迁及文化的碰撞》为代表的文化融合探究系列;以《温州鼓词的兴衰史》为代表的民间文艺系列;以《永兴堡保护现状》为代表的文物保护系列;以《温州米塑》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系列;以《追寻温州历史文化名人》为代表的文化名人系列。并对《怀念永兴堡》、《永强抗倭历史古迹现状调查与建议》、《汤和和汤和文化》、《探寻温州历史文化名人》、《温州抗日斗争》等课题展开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怀念永兴堡》祸浙江省研究性学习二等奖、《永强抗倭历史古迹现状调查与建议》《汤和和汤和文化》分获温州市第三届研究性学习一、二等奖。这些系列课题的形成将极大丰富学生探究的内容,也为学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结题)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与德育功效的研究报告1(3)在线全文阅读。

(结题)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与德育功效的研究报告1(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5405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