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即本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有三部分组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学,其中的代表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直接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三是科学社会主义:其来源是19实际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代表人是西门,傅立叶,欧文。 二、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和理论品质?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革命性即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以及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
2、科学性指它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并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它的深刻性,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实践性即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征。 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6、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也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
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问题和当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而提出来的,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这种社会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内在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尤其是与资本主义制度有本质区别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在当代条件下相结合的产物,是创造性地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具体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对事物运动一般规律即矛盾普遍性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揭示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一般规定,这些理论是一定要坚持的,否则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中国又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和特殊矛盾,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这些特殊实际出发,而不能照抄理论或照搬别的国
家的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不是要把它们当作是谁也不能怀疑和反对的神圣的教条,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共性,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即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形式上有中国的特点.而是要把它们与中国的特殊实际结合起来,运用它们分析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解决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过程,既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一个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创造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的过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并不是某个人事先设计和规定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这种创造实践的理论结晶,是我们进行这种创造性实践的指导思想.即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处在辩证联系之中.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相联系,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孤立地强调中国特色,脱离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从而失去社会主义性质;同时,社会主义的共性也只能在有各国特色的个性中并通过这些特殊性而存在,没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不同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
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如不顾规律,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如违背规律,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就越严重.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规律不会自动反映到人脑中来,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才能实现,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本作业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