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地层,直至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开始有残坡积、冲洪积、海积等堆积层,它们分布与厚度明显受古地理条件的控制。
图5-1 区域地质图
图5-2 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
5.1.2.3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区域上广泛分布晚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和中生代块状构造的花岗岩,局部发育中生代碎屑岩,仅滨海及山间谷地分布着一般小于20m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断裂构造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南北向和北西向,各地发育程度不一,大都是晚第三纪以来未见活动的断裂,但也有部分断裂在第四纪期间有活动。从测年资料看,其主活动期大都在10~30万年,10万年以来无明显活动。因此总的看来,本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一、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一)坚硬块状侵入岩
中生代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等。块状构造,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大,致密,抗水性强,透水性弱,裂隙不发育。工程地质条件良好。风化带厚度在山区一般小于3m,丘陵及准平原区一般20~30m。fc=130~170MPa,fr=90~130MPa。
(二)坚硬片麻状变质岩
晚元古代经受区域变质的花岗岩,早元古代荆山群变粒岩、石英岩等。片麻 岩和变粒岩具叶理构造,岩性不均匀,力学性质不均一,岩石致密坚硬,抗水性 强,透水性弱。石英岩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大。风化带厚30~40m。片麻岩fc=160~180MPa,fr=120~140MPa。
(三)坚硬较坚硬片状层状变质岩
早元古代荆山群片岩夹大理岩。大理岩未发育岩溶孔隙的,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比较大,但抗水性差;发育岩溶孔隙的,透水性强。片岩力
学强度低,稳定性差。风化带一般厚30~40m,在片岩和发育岩溶的大理岩区,不利于水工建筑。大理岩fc=50~130MPa,fr<90MPa。
(四)较坚硬层状碎屑岩
中生代莱阳群砂岩、砾岩夹泥岩。岩性多为钙质胶结,结构疏松,裂隙发育,岩性不均一,力学性质不均一,力学强度较低。砂岩、砾岩fc=30~80MPa,fr=20~50MPa。
(五)坚硬似层状喷出岩
中生代青山群中的安山岩、玄武岩。岩石气孔杏仁状构造,裂隙发育,透水性强,岩石力学性质强度高。安山岩fc=100~140MPa;玄武岩fc=140~160MPa,fr=100~130MPa。
二、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一)冲积层
第四纪全新世堆积物,多沿山间谷地分布。双层结构,上层粘性土,下层砂性土。粘性土为粉质粘土、粘土,结构紧密,中等压缩性,厚2~5m。砂性土为中粗砂、砾石,中密状态。抗压、抗剪强度较高,厚3~6m,工程地质性质良好。粘性土fk=120~180kPa,砂性土fk=140~200kPa。
(二)海积层
第四纪全新世堆积物,沿海岸带展布,土体以上层砂性土双层或多层结构为主,部分地区为上层粘性土双层或多层结构。砂性上岩性以粉砂、细砂为主。粘性土岩性上部为淤泥类土,其下为粉质粘土、粘土、粉土,总厚度一般为5~10m。粘性土fk=80~130kPa,砂性土fk=80~140kPa。
(三)特殊类土工程地质特征
第四纪淤泥类上。岩性为淤泥、淤泥质粉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粘土。灰黑色,埋深一般小于2m,夹于粘性土中,灰黑色,含有机质和贝壳碎片。软塑~可塑,淤泥流塑。高压缩性。为工程地质软弱层。fk=50~100kPa。区域工程地质简图见图5-3。
图5-3 区域工程地质简图 5.1.2.4 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本区自太古一元古代以来,地壳以较稳定的上升运动为主,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地壳处在间歇性的上升运动中,致使本区第四系沉积面积小、厚度簿、结构简单,基岩风化带及裂隙发育深度均较浅,因而工作区内各类型地下水径流条件 较好,但蓄存条件差,调蓄能力低,可供开采的资源贫乏,富水性弱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特征。本区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规律,主要受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水文气象等因素所控制。
区内陆地广泛分布着新太古代、新元古代变质岩类和中生代花岗岩类。它们组成了高低起伏的低山丘陵地形,基岩裸露,岩石一般结构致密坚硬,风化裂隙及成岩裂隙较发育,赋存基岩裂隙水,并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后,少部分沿风化裂隙下渗形成浅潜水外,绝大部分沿地形坡度呈地表径流流失。赋存于裂隙中的地下水的富水性,严格受地形、地貌及裂隙发育程度所控制。当地形起伏变化大,高程在80m以上,基岩裸露,风化带的发育深度不大时,地下水相互连通较差,地下水呈一断续的、不统一的自由水面,其富水性较弱;当地形起伏不大,高程在80m以下,地形平坦、冲沟及基岩裂隙发育,且地表有较薄的第四系松散岩类覆盖时,赋存条件相对较好,地下水多呈连续的自由水面,富水性较好。
在山间河谷及滨海地带,分布着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由于本区地壳处于上升阶段,第四系呈狭窄带状分布,且厚度较薄,在河谷地带主要为冲积层,而在滨海一带则发育宽窄不一的海积层。岩性结构松散,孔隙发育,给地下水创造了良好的赋存条件,蓄存着较丰富的孔隙水。由于松散岩类成因的不同,组成颗粒的大小及所处地形、地貌的差异,导致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也有所不同。河流冲积层孔隙水,主要靠大气降水的补给,枯水期接受基岩裂隙水的侧渗补给。
堆积于滨海地带的松散岩类,主要为海积层,岩性以粉细砂为主夹有一层或
数层淤泥,主要靠大气降水的补给。在河流入海口处,海积层多与冲积迭置,尚有一定的冲积层径流补给,但因其面积分布较小,赋存地下水的条件较差,富水性弱。局部地段受海水的影响,而赋存有咸水,无供水意义。
二、地下水类型划分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坡积、洪积、冲积、海积层中,分布于山间、山前、河谷及滨海堆积区。坡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分布于低山丘陵坡麓及沟谷边缘,岩性以粉上、粉质粘土为主,含水层厚度1~7m。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Cl·HCO3~Ca·Na;冲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现代河床两侧及山前冲洪积扇中,岩性以砾砂、中粗砂、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2~13m,含水层结构较松散,赋存有较丰富的孔隙潜水或微承压水,单井涌水量可分为大于1000、500~1000、100~500m3/d三级,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Cl·HCO3~Ca·Na型;海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沿海各河流入海口处,海积层多被冲积层所覆盖,含水层厚度10~20m,水位埋深浅,水质差,无较大供水意义。
(二)基岩裂隙水 1、层状岩类裂隙水
区内大面积出露,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风化层深度一般在10~30m之间,一般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在汇水面积较大或受断裂构造影响处,局部富水性较强,单井涌水量100~500m3/d,水质良好,水化学类型多为HCO3~Ca·Mg或HCO3·Cl~ Ca·Na型。
2、块状岩类裂隙水
在本区出露面积不大,岩性以安山岩、玄武凝灰岩为主,岩石原生孔洞、裂隙不甚发育,仅有1~10m深的风化裂隙,且裂隙多被泥砂充填,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水化学类型以HCO3·Cl~ Ca·Na和Cl·HCO3~Ca·Na为主(区域水文地质图见图5-4)。
三、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区内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受地形地貌及岩性构造因素控制明显,表现为典型山地丘陵及滨海平原区的特点。
(一)山地丘陵区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的特点
区内广布花岗岩、变质岩及火山岩,主要组成了中低山丘陵其中低山丘陵区及准平原区。大面积赋存基岩裂隙水,松散层分布零星、狭窄且薄层,故本区地下水主要表现为基岩裂隙水的特点。
基岩出露处地势较高,基岩裂隙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大面积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其次,在低处受松散层孔隙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其补给程度主要与地形地貌、裂隙发育程度关系密切。上述基岩裂隙一般发育细微,地形坡度较大,大部分降水以片流形式流失,仅部分大气降水直接沿裂隙发育方向渗入地下形成径流。在准平原区沟谷处,同时接受高处基岩裂隙水径流补给,随地形多呈散状径流。受沟谷切割,在沟底及构造破碎带发育处,常呈泉水方式排泄,至沟底下游多以潜流排泄于松散层,但排泄量一般较小。本区地下水一般表现当地补给,径流较快,当地排泄。地下水位埋深随地形由高到底呈起伏不平的统一地下水自由水面。地下水径流方向与本区地形趋势基本一致,地下水多以泉水排泄于地表水流。
(二)谷地平原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特点
在本区山间河谷、山间盆地及山前等冲洪积平原区和滨海海积平原区,主要分布为松散孔隙水,基岩多被覆盖,而且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和松散层孔隙水富水性相比较弱,故在平原地区地下水主要表现为松散孔隙水之特点。
孔隙水以大气降水为主,同时受地表水及基岩裂隙水的补给。此外,地表蓄水工程及农灌水的渗漏也是孔隙水补给来源之一。再者,近海岸、河口地带,海潮上涨时,海咸水沿河口向陆地海积粉细砂层侧向补给地下水,在近海岸地带,局部由于超采地下水,使其附近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负值区,由此引起的海咸水入侵,进而促进海咸水补给地下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环评爱好者论坛_地下水Ⅲ类项目三级评价(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