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
5.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5.1.1 总论 5.1.1.1 评价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是应充分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区在地质、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程度较高,前人做过多次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提交过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报告,积累了丰富资料和研究成果,主要有:
1、1982年,**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幅,**、**幅,1 /20万);
2、1988年,**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报告》;
3、1989年,**省地质矿产局及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提交的《**省胶东地区l:20万水工环综合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1994年12月,**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省文(登)荣(成)环(翠)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5、1999年7月,**市地质矿产处及**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提交的《** 市地质矿产概论》;
6、2000年,**市人民政府提交的《**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 2010)》; 7、2001年,**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省**市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1996年~2000年)》;
8、2002年,**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的《**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
9、2002年9月,**市地质矿产处及**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提交的《**市矿产资源规划研究(2001~2010)》;
10、2003年3月,**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市地热资源调查报
告》;
11、2004年,**市各级政府提交的《**市、环翠区、**市、文登市、乳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
上述资料为本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充分的基础资料和技术依据。 5.1.1.2 评价执行标准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标准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及国家环保部2011年6月1日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5.1.1.3 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II类:指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III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拟建项目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都会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产生,如果防渗不及时、不到位,地表垃圾经过雨水淋滤及污水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具备I类建设项目特征。
拟建项目运营期,项目区供水方式全部采用自备井,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因此也会导致因水位的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因此具备II类建设项目特征。
综上,本项目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特征,因此确定为III类建设项目。 5.1.1.4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III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I类和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办法,进行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一、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主要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五项指标确定。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1。
表5-1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
分级 强 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 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中 稳定;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 目前,拟建工程还没开展针对性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本区地层为花岗岩,全分化裂隙发育带厚约0.66m,强风化带厚2~4m。强分化花岗岩渗透系数一般在8.10×10-5~4.5×10-4cm/s,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为中级。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2。 表5-2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 分级 易 中 不易 项目场地所处位置与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潜水含水层埋深浅的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地区;不利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稀释、自净的地区;现有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 多含水层系统且层间水力联系较密切的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地区 以上情形之外的其他地区 本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形,基岩裸露,岩石一般结构致密坚硬,风化裂隙及成岩裂隙较发育,赋存基岩裂隙水。本区地下水相互连通较差,地下水呈一断续的、不统一的自由水面,其富水性较弱;地下水埋藏较深,无多层含水层,项目区地下水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为不易级。 (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3。 表5-3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分级 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己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敏感 准保护区;除生活供水水源地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较敏感 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以及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 不敏感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注:表中“环境敏感区”系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经现场调查,拟建工程大部分厂区不属于水库汇水区域;只有东北角约占厂区总面积1/8的部分位于二级保护区,距离水库水面最近距离约为1km。拟建项目废水能够实现全部回用,污水不外排,旱厕位于厂区西南角,并且将位于保护区之内的东北部厂区进行防渗加高工作,使厂区的雨水等流向场址南部,不进入水库汇水区域。厂区所有排水都不进入水库汇水区,对后龙河水库的水质影响很 小。为了将项目所排废水对地下水及水库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必须对厂区和管道进行防渗处理。 (4)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5-4。 表5-4 污水排放量分级 分级 大 中 小 污水排放总量(m3/d) ≥10000 1000~10000 ≤1000 拟建项目废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卫生保洁废水。所有生活污水均倒入旱厕,定期由附近农民清掏用于制作农肥。生活污水产生量为684t/a,不外排。卫生保洁废水产生量为240t/a,全部收集回用于堆场洒水,不外排。因此污水排放量分级确定为小级。 (5)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5。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表5-5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分级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复杂 中等 污染物类型数=1 简单 污染物类型数=1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污染物类型 污染物类型数≥2 污染物类型数≥2 污水水质指标(个)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拟建项目废水主要为生活废水,产生量为684t/a,主要污染物包括了COD、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环评爱好者论坛_地下水Ⅲ类项目三级评价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