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5、SS和氨氮等,污染类型为1,预测的水质指标为CODCr及NH3-N共2种,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
(6)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5-6。
表5-6 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建设项目场地评价等级 包气带防污性能 弱-强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性 易-不易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敏感 敏感 易 不敏感 中 小 大-中 弱 中 大 不敏感 一级 不易 较敏感 中 中 较敏感 易 中 中 强 二级 弱 三级 中 易 不敏感 易 不敏感 较敏感 中 较敏感 大 复杂 复杂 小 大 大 复杂 复杂 复杂-中等 复杂 复杂-中等 中 大 复杂 复杂-中等 大 较敏感 小 复杂-中等 复杂-中等 复杂 复杂-简单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 大-小 大-小 大 建设项目水质复杂程度 复杂-简单 复杂-简单 复杂-简单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它组合 中 不易 不敏感 小 小 中等-简单 简单 简单 中 中 不敏感 小 中 较敏感 小 不易 大 不敏感 中-小 较敏感 易 不敏感 中 小 中 较敏感 强 中 大 不敏感 中-小 大 不易 较敏感 中-小 大-小 小 小 大 简单 中等-简单 简单 中等-简单 中等-简单 复杂-简单 简单 简单 中等-简单 复杂-简单 简单 中等-简单 中等-简单 复杂-简单 中等-简单 复杂-简单 复杂-简单 综上分析,拟建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污水排放量级别为小,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二、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建设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址问题的大小等条件确定。
(1)建设项目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
建设项目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按水量的多少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7。
表5-7 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分级
分级 大 中 小 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分级(万m3/d) ≥1.0 0.2~1.0 ≤0.2 拟建项目年均消耗新鲜水用量约为9531t,平均31.77t/d,主要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绿化用水等,全部由自备井供给,供水规模属于小级。
(2)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可用影响半径来表示,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8。
表5-8 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分级
分级 大 中 小 地下水水位变化影响半径(km) ≥1.5 0.5~1.5 ≤0.5 根据拟建项目区的包气带岩性或涌水量等参数进行判定,水位变化区域范围为小级。
(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3。拟建项目区为不敏感区。 (4)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的土地此生荒漠化、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湿地退化等,以及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产生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等,按其影响程度分为强、中等、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9。
表5-9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级
分级 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产生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湿地退强 化、土壤荒漠化等环境水文地址问题,含水层疏干现象明显,产生土壤盐渍化、沼泽化 中等 弱 出现土壤盐渍化、沼泽化迹象 无上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拟建项目厂区环境水文地质情况良好,无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5)I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5-10。
表5-10 I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建设项目供水评价等级 (或排水、注水)规模 小-大 中等 大 一级 大 不敏感 大 中 小 二级 三级 小-中 较敏感 较敏感 中等-强 强 强 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小-大 中等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敏感 较敏感 较敏感 较敏感 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 弱-强 强 中等-强 弱-强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它组合 小-中 较敏感-不敏感 弱-中 综上分析,拟建项目场地的供水规模为小,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为小,为不易,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为弱,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三、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分别按I类和I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之后,发现都未三级评价,因此确定拟建项目的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三级。
5.1.1.5 评价范围
由于拟建项目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一般,含水层渗透性能较弱,调查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评价范围确定为项目场地外扩半径1.5km范围的圆形区域。 5.1.2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2.1 地形、地貌
本区属于低缓丘陵区,属胶辽隆起断陷地块,地形、地貌复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25m。山脉大都呈东西走向,主要有伟德山、槎山、龙庙山,呈南北走向的山脉有斥山和朝阳洞山。伟德山主峰老闫坟海拔553.5m,为境内最高峰。 5.1.2.2 地层、构造
**市位于**省胶北断块隆起的东端,其南侧与胶莱坳陷的东部边缘接壤。境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胶东群、中生界上侏罗系莱阳组和白坐系下统青山组及新生界第四系。早元古代地层在不同时代的侵入岩中呈大小不等的包体出现,据其岩性特征归属荆山群。中生代地层主要为莱阳群和青山群,分别发育于胶莱盆地(三级构造单元)和埋岛盆地(四级构造单元),受断裂控制比较明显。新生代地层主要沿现代河床及一级阶地和沿海一带发育,主要为松散堆积物(区域地质图见图5-1)。
**地处**半岛地区东北部,属胶东古陆的组成部分,基底岩石为下元古代胶东群变质岩石,后期有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侵入,自上元古代到新生代晚第三纪地壳一直处于隆起上升状态,长期遭受风化剥蚀,没有接受沉积,缺失古、中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环评爱好者论坛_地下水Ⅲ类项目三级评价(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