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 - 图文(7)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答赏快线网——国内最大的悬赏网站

想法。也就是说,如果遵守规则的结果造成他们能获得积极的东西,他们就推论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

水平二:习俗水平 :

?随着儿童道德的发展,逐渐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道德,而是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

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包括他人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以满足社会期望、遵循社会准则和习俗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处于习俗水平的个体内化了社会规则或习俗。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包括2个阶段:

–⑴寻求认可取向, –⑵遵守法规取向。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在本阶段,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能够取悦他人。个人愿意按照大家

对自己的期望去行动,希望通过?°做一个好人?±来寻求认可。 水平二:习俗水平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在本阶段,社会规范和法律代替了同伴群体的规范。对社会赞许的需求不再是道德判断的根

据,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法规、尊重权威,尽个人责任和本分,维护社会秩序。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

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人,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

–⑴社会契约取向, –⑵普遍伦理取向。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在处于本阶段的个人眼中,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人人都有

遵守法律的义务,但如果法律以牺牲人类权利和尊严为代价,则应该予以修改完善,更多关注个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

?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处于本阶段的个人,能够依据自己选定的基本伦理原则、个人良心办事。这些原则如公正、

平等、人的价值等,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律令。法律条文如果与这些基本原则相冲突,就不应遵守,因为?°公正高于法律?±。 四、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卡.吉利根(C. Gilligan)认为:

–科尔伯格研究主要以男孩为被试,在被试取样上有一定局限性。吉利根认为男性基于个人权

利与规则作出的道德判断,而女性基于对人类关心与关怀作出道德判断。

?首先,存在着两种取向的道德观:一种是公正取向的道德观,另一种是关怀取向的道德观。 ?其次,道德取向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在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证、权利,女性更注

重关怀、同情;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个人的利益,女性更关注对他人所负的责任,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

吉利根确定了关怀道德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一、品德的内化过程

(一)社会规范的依从

26

答赏快线网——国内最大的悬赏网站

?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

抵触情绪。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

?认同比依从深入了一层,简单说,它是对自己所认可、仰慕的榜样的遵从、模仿,个体在思想、

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了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这已不简单是因为外部压力。认同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 (三)社会规范的信奉

?信奉是内化的最高阶段,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积极的情感

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对规范的信奉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成了稳定的品德。

总结: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 二、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 –父母的道德观念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

–家庭人员构成也可能与儿童品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孩子和父母两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被称为核心家庭,孩子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

婆)三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被称为直系家庭。理论界大多认为,核心家庭比直系家庭更有利于对孩子的品德培养。 (二)社会环境

?首先,社会风气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电视、书刊等构成的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成长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良好的班集体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好的班风能够构成一种无形的影响力。 ?另外,随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一些小伙伴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活动而形成相互交

往、彼此接纳的同辈团体,这构成了在父母和老师之后对儿童青少年极具影响力的又一种因素。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智力水平与品德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相对而言,犯罪人群当中智商低的比较多,智商高的较

少。但是一个智力较高的人,并不见得就有积极的道德取向,而且,一旦他们形成了不良的品德,高智力反而会促进其恶性发作。 三、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二)道德情感的培养;(三)道德行为的获得;(四)综合性的培养方法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 1.言语说服

?有效的说服技巧有:(1)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2)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2.小组道德讨论

?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

水平。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移情能力的培养 :

?移情(empathy)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情感

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是一种无意识的、有时又是十分强烈的对他人的情绪状态的体验。

27

答赏快线网——国内最大的悬赏网站

(三)道德行为的获得: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

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四)综合性的培养方法:1.角色扮演 2.群体约定 3.道德自律

第三节 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一)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

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二)学生的过错行为

?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 (一)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1、家庭的不良影响

?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 ?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极影响

2、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

?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 ?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 ?学校的各种压力

?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忽视

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

3、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社会风气 民族文化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 1.中小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1)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2)自我意识能力差 (3)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 (4)重感情,易激动 2、不良行为者的心理特点:

(1)错误的道德观念 (2)异常的情绪表现 (3)明显的意志薄弱 (4)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本章复习思考题:

28

答赏快线网——国内最大的悬赏网站

1.简述品德的涵义。 2.简述品德的内化过程。 3.简述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4.试阐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的主要内容。 5.试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第七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 动作技能概述

一、技能的涵义与类别 (一) 技能的涵义

?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起来的合乎一定法则的活动方式。

? 技能实际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办事的能力。——广义的知识观 ? 技能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现代汉语词典 ? 一、技能的涵义与类别 (二) 技能的分类

1.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 2. 初级技能与高级技能 3. 专门技能与一般技能 1.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

① 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 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动作方式,表现为骨骼肌的活动

? 按广义知识观,动作技能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是按照一套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

任务的能力

? 精细的肌肉控制是动作技能的重要特征。 ② 智力技能(智慧技能、心智技能)

? 智力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形成起来的合乎一定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 按照广义的知识观,智力技能是运用某种习得的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的能力 2.初级技能与高级技能

初级技能 & 高级技能

初级技能是指通过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模仿而形成起来的、尚未巩固的活动的方式; 高级技能是巩固的、自动化了的活动方式 3.专门技能与一般技能

专门技能 ( 例如摔跤) & 一般技能(例如耕地) 二、动作技能 (motor skill) 的概念:

? 是习得的、能相当准确地执行且对其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意识注意的一种操作。——

克伦巴赫(J.Cronbach)

? 是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一系列身体运动的知识和进行那些运动的能力。——沃尔佛克

(A.Woolfolk)

? 是协调运动的能力,或者与动作的选择有关,或者与动作的顺序有关。 ——加涅

? 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我国的来

源于前苏联

三、动作技能的成份:

? 动作技能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认同其构成成分。 ? 动作技能包括:

A动作或动作组:动作并非动作技能,只有当人们用一组动作去完成一项具体任务,如用一组身体运动去表现情感,这时才称为动作技能。 B体能:耐力、力量、韧性、敏捷性。

29

答赏快线网——国内最大的悬赏网站

C认知能力:知觉能力、手脚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 1. 描述如何进行运动的规则

2. 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细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加涅)

A认知成份 B知觉因素 C肌肉协调能力

D各种个性和气质特征(费茨)

四、动作技能的特点:

? 动作技能本质上必须体现为按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成套实际动作,是动作的连锁化,

即动作一旦形成,只要动作刺激出现,就能自动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反应过程,表现出迅速、准确、协调、流畅、娴熟的特点。

A操作对象的客观性:操作的器械还是身体都是客观实体,具有客观性 B动作要求的精确性:必须以精确为前提,不够精确的动作不能看成技能

C动作成分的协调性:各动作之间、认知因素之间和认知与动作之间的配合是协调、流畅的 D动作功能的适应性:能根据不同条件灵活调整,以保持动作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五、动作技能的分类:

1. 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

连续性动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延续时间长,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感知的始点和终点,难以精确计数。

非连续性动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延续时间短,动作和动作之间可以直接感知始点和终点,动作具有突然爆发的特点。

2. 封闭性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

封闭性动作技能的特点是完全依赖肌肉的内部反馈信息指导,不需要外部环境因素做参照,且具有相当固定的动作模式。例如跳水和投掷

开放性技能的特点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刺激的变化来调节动作。

3. 精细动作技能和初大动作技能:

精细动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协调、精致、幅度小,活动空间窄,主要是四肢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活动。例如雕刻和刺绣

初大动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大,活动空间大,需要整个躯体和大块肌肉群的运动才能完成活动。例如打球和游泳

4. 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工具性动作技能的特点是需要操纵工具才能完成。例如扳手

非工具性动作技能的特点是不需要操纵任何工具就能完成活动,即徒手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习惯论

? 行为主义

? 认为机体的某些活动因受到强化而产生了积极的后果,逐渐巩固下来。获得了一定的习

惯强度。以后只要呈现适当的刺激,活动就会重新出现。

? 习惯的作用不仅是将外部的刺激与一定的反应联系起来,而且还将一种动作与另一种动

作联系起来。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认知论

? 认知学派——强调计划、内部程序在动作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 闭环理论 2. 开环理论3. 生态观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育心理学完整版 - 图文(7)在线全文阅读。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 - 图文(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00215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