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城市生态环境课件 - 图文(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3城市生态系统

3.1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网络, 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集中的较大场所, 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特殊空间地域综合体 该空间地域综合体是自然实体和社会,、经济和 科学文化实体的有机统一:

– 占有一定空间, 有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 物组成等要素 – 要素间存在物质—能量代谢、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以及物质供应(输入)和废物处理(输出) – 要素间相互作用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因而可将城市看成是一个(马世俊等, 1984): 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SENCE , i.e.,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 在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

– 各种自然及物理组分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 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和代谢过程是城市生存 发展的活力和命脉 – 每个人的社会行为及文化观念是城市演替与 进化的动力泵

严格地讲, 城市只是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 是当 地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并非一个完整的、自我 稳定的、典型的生态系统: 1) 城市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大都来自周围其它生 态系统, 城市之状况如何往往取决于外部条件 2) 城市同时也具有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 如组 成城市的生物成分, 除人类外, 还有植物, 动物 和微生物; 能够进行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具有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功能

上述类似或不似典型生态系统的方面, 因人类 的参与而发生大小不等的变化。然而不管怎样, 城市与其周围的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间存在着 各种联系, 彼此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因此将 城市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研究其物质和能量的 高效利用, 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系统内部的 动态调控, 不仅有益于城市本身的规划与管理, 也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城市与其周围地区的关系, 从而达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 自然系统: 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 如阳光、空气、雨露、植被、土壤、动物等 自然景观要素

– 经济系统: 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的各个 环节,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贸易、 金融、建筑、通讯、科技等

– 社会系统: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诸方面,如 衣、食、住、旅、医等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以及文化、艺术、宗教、法律等上层建筑

?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 空间结构: 土地利用的空间排布形式

? 社会结构: 包括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 智力结构

? 劳动力~ —劳动人口中不同职业劳动力所占比 例,反映城市的经济特点和主要职能

? 智力~ —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部 分,能反映城市的文化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并往往 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前景

– 营养结构: 为一特殊的倒三角形(见下页图)

3.2 城市社会经济系统 ? 系统基本结构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的 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其中城市社会经济子系统 涉及到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诸方面, 主要由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系统构成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具有城市 社会、城市经济和城市自然地理 的三种范畴。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一般是先物质后精神:

? 物质生产部门的结构和布局与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环境质量以及居民生活等关系密切 ? 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和消费系统的完善, 随 现代化工业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从而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服务的追求多样化 而发展

城市社会结构 ? 1.1 组成 – 个人 – 群体

社会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的个人组成的, 而这些个人又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群体。 其实,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群体。

社会结构的形成

各式各样的群体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社 会网络,其中的各种活动共同建立了社会 的有序发展状态。

– 一方面 ,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相包含关系,使 社会发生各种横向或纵向的联系; – 另一方面,社会组分的多样化,为人类提供 了 多种意义上的活动范围。

社会结构的特征

? 1. 紧密结合性 – 各构成要素紧密结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 一定形态的社会。

? 2. 相对稳定性 – 各构成要素的关系不是暂时的、易逝的,而 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以使一 定形态的社会能够保持质的稳定。

城市经济结构

我 国 的 三大 产 业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

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等) 建筑业

第三产业

(1)物流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 (2)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咨询、 信息、娱乐场所等) (3)基础设施产业(交通设施;能源设施 ;电信;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等) (4)公共管理部门(机关、政党、事业 单位、军队、警察等)

? 城市的基础设施

城市水源、自来水厂与输配水管网、排水系统 及污水处理 道路、桥梁、隧道、公共交通

城市煤气热力厂及输配管网、电力输配网 邮电通讯

园林绿化、环境卫生

安全防御:防洪、消防、抗震、控制地面沉降

城市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 部分,为城市的生产、流通、消费和国民经济 服务,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效益, 是城市生产与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基本保证

城市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的重要标志

我国的城市化往往发展不平衡, 城市人口增长 速度远快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水 平与西方国家相比, 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 如:

– 城市供水紧张: 北方城市几乎全部缺水, 日缺 水达15?106t以上; 排水设施落后, 97%的污 水未经处理排入江河, 造成水体污染

– 城市道路短缺, 交通拥挤: 地铁线路尤其匮乏

– 城市居民住房紧张: 人均不足10m2 – 城市绿化覆盖率低: 许多城市未达国家标准

3.3 城市人口

?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

城市人口类型

增加型: 人口向该城市集中, 城市规模在扩大 减少型: 人口向其他地区迁移,城市吸引力下降 静止型: 人口相对保持稳定,城市活力后劲不足

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一切从 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 着城市公共设施的一切人口.

在中国特定为居住在城市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 的人口.

? 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反映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的分布情况.

? 城市人口性别比 人口总数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男性 对女

性的比例. 城市人口性别构成(sex structure of urban population)是城市人口自然结构的 基本要素之一.

城市流动人口和人口迁居

? 1. 流动人口(urban migration)

– ①在城市中从事短期,季节性工作的外地人口; – ②到城市旅游,出差,探亲,借读,就学人口。

暂住人口大多从事建筑施工、集贸商贩、保姆、修理工 等经济活动,填补了一些城市人不愿问津的脏、苦、累、差 的就业岗位,构成了城市运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 反过来农村到城市的暂住人口都需要城市提供衣食住行,城 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必须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中国城市人口迁居基本原因 ? 迁居者本身内部因素

迁居者的需求,包括住宅需求和住宅区需求(上下 班、环境等)两方面。 ? 外界的影响

– 1.社区环境的影响

– 2.城市规划与建设(深圳没有好大学,如何安心 工作) – 3.经济发展与住宅建设

– 4.人口政策(生育政策、劳动政策、户籍政策) – 5.土地制度(地价的变化) – 6. 住房政策(租,补贴,买卖)

? 人口的自然结构 ? 性别结构: 是否均衡, 决定着城市内部人口再生 产过程的变动方向 ? 年龄结构: 部分地决定着城市人口群体再生产 的速度, 决定着能够提供给社会的劳动力数量, 影响着对社会生活消费物品的需求量 ? 质量结构: 主要是指人口的先天素质情况, 如发 育属于正常还是畸形, 有否残疾, 比例多少等?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结构,与该地区人口负荷 量的变化、劳动力资源余缺程度、被抚养人口 的增减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一项非常重要 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指标,也是在城市规划与 建设中,规划各类(针对不同年龄人口的)服务 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医院、养 老院等)的重要依据

? 人口的社会构成

包括人口的社会分布、职业构成、民族组成等。 可被分为三大类:

基本人口: 工矿交通企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 高等院校在册人员, 对城市规模起决定性作用

服务人口: 指为本地区服务的企业单位、文教、 医疗和商业单位的在册人员 被抚养人口: 未成年、未参加工作和丧失劳动能 力的人 城市规划部门一般将人口比例控制在 – 基本人口: 30%~40% – 服务人口: 12%~20% – 被抚养人口: 45%~50%

根据劳动职工按国民经济部门统计的九大部类, 又可将城市人口分为:

生产性劳动人口: 工业职工、基本建设职工、农 林水职工、交通邮电职工

非生产性劳动人口: 商业服务系统职工、城市公 用事业职工、科教、文化、卫生部门职工、金 融部门职工、国家机关与人民团体的职工

非劳动人口: 除上述两类外不从事社会劳动人口 城市劳动人口比例一般应占在45%~60%左右

人口密度—单位面积空间内生存容纳的居民人口 数, 是区分城市大、中、小等级的主要依据 城市人口密度也说明区域的拥挤程度, 间接地 反映着城市的环境质量

人口密度大是我国城市人口的一大特点: 如北 京市1995年底已达1 251.1万人, 平均745人/km2, 其中城区人口密度超过15 000人/km2

与人口密度相关的问题是城市人均用地状况: 英国每人大于100m2 美国每人大于150m2 俄罗斯每人大于200m2

我国1985年全国城市用地为每人73m2, 上海每 人仅为26m2 我国城市在用地的比例上, 工业用地偏大, 生活 用地偏紧

针对人口密度的高低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利弊, 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1 一派认为: 传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学观点表 明: 人口密度增加将加重人的生理和精神压力, 降低生活水平, 恶化环境质量, 使犯罪率上升等

2 另一派提出: 适当增加人口密度, 将有助于降低 按人口平均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减少运输 量, 节约能源, 充分发挥城市功能, 提高经济效 益

事实上, 这里牵涉到一个适度人口密度的问题: 固然人口密度增加, 有利于降低按人口平均的 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提高经济效益; 然而过高 的人口密度, 必然造成人的生理和精神负担加 重, 从而使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 甚至 罹患疾病, 到头来仍然会使城市背上沉重的经 济包袱 有关城市合理人口密度问题, 将在后面章节— 城市规模与城市资源和环境容量关系继续讨论

在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研究中, 最能反映系统 内部运动规律的关键因素有: 城市人口变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城市生态环境课件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城市生态环境课件 - 图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99481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