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三 庄3510.0-220.0
火车站 东河庄 汽修厂 农 场 西三庄 石板坡 中医院 龙王庙 清风峡
密级
220 221 3511 0.2 0.4 0.6 0.8 3511 93 0.8 0.8 内图廓 分度带 92 0.2 0.2 外图廓
91 3510 3510
220 0.2 0.4 0.6 0.8 221 纬 90 测量员: 测图日期: 1 ∶2000 差 坐标系: 绘图员: 1′高程基准: 检查员: 5189 图 9 · 5 46° 图名、图号、接图表 50′ 128°45′ 82 83 经差1′
图号,即图的分幅编号,注在图名下方。如图9·5所示,图号为3510.0-220.0,它由左下角纵、 横坐标组成。
图9·6 图廓与坐标格网 2) 接图表与图外文字说明 为便于查找、使用地形图,在每幅地形图的左上角都附有相应的图幅接图表,用于说明本图幅与相邻八个方向图幅位置的相邻关系。如图9·5,中央为本图幅的位置。
文字说明是了解图件来源和成图方法的重要的资料。如图9·5,通常在图的下方或左、右两侧注有文字说明,内容包括测图日期、坐标系、高程基准、测量员、绘图员和检查员等。在图的右上角标注图纸的密级。
3) 图廓与坐标格网 图廓是地形图的边界,正方形图廓只有内、外图廓之分。内图廓为直角坐标格网线,外图廓用较粗的实线描绘。外图廓与内图廓之间的短线用来标记坐标值。如图9·6,左下角的纵坐标为3510.0km,横坐标220.0km。
由经纬线分幅的地形图,内图廓呈梯形,如图9·6。西图廓经线为东经128°45′,南图廓纬线为北纬46°50′,两线的交点为图廓点。内图廓与外图廓之间绘有黑白相间的分度带,每段黑白线长表示经纬差1′。连接东西、南北相对应的分度带值便得到大地坐标格网,可供图解点位的地理坐标用。分度带与内图廓之间注记了以km为单位的高斯直角坐标值。图中左下角从赤道起算的5189km为纵坐标,其余的90、91等为省去了前面、百两位51的公里数。横坐标为22482km,其中22为该图所在的投影带号,482km为该纵线的横坐标值。纵横线构成了公里格网。在四边的外图廓与分度带之间注有相邻接图号,供接边查用。
4) 直线比例尺与坡度尺 直线比例尺也称图示比例尺,它是将图上的线段用实际的长度来表示,如图9·7 a)。因此,可以用分规或直尺在地形图上量出两点之间的长度,然后与直线比例尺进行比
较,就能直接得出该两点间的实际长度值。三棱比例尺也属于直线比例尺。
首曲线的平距
137m 计曲线的平距 b 100 50 0 50 100 150 200
30′1° a 2° 3° 4° 5° 10°
a) b)
图9·7 直线比例尺与坡度
为了便于在地形图上量测两条等高线(首曲线或计曲线)间两点直线的坡度,通常在中、小比例尺地形图的南图廓外绘有图解坡度尺,如图9·7 b)。坡度尺是按等高距与平距的关系d=h·tanα制成的。如图示,在底线上以适当比例定出0°、1°、2°、?等各点,并在点上绘垂线。将相邻等高线平距d与各点角值αi按关系式求出相应平距di。然后,在相应点垂线上按地形图比例尺截取di值定出垂线顶点,再用光滑曲线连接各顶点而成。应用时,用卡规在地形图上量取量等高线a、b点平距ab,在坡度尺上比较,即可查得ab的角值约为1°45′。
5) 三北方向 中、小比例尺地形图的南图廓线右下方,通常绘有真北、磁北和轴北之间的角度关系,如图9·8。利用三北方向图,可对图上任一方向的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和坐标方位角进行相互换算。
真子午线
磁子午线 ★ 坐标纵线
4′24″ 2°12′
图9·8 三北方向
二、地形图的识读
1) 地物地貌的识别 地形图反映了地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地物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以及地貌的起伏形态。为了能够正确地应用地形图,必须要读懂地形图(即识图),并能根据地形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立体模型。地形图识读包括如下内容。
(1) 图廓外要素的阅读 图廓外要素是指地形图内图廓之外的要素。通过图廓外要素的阅读,可以了解测图时间,从而判断地形图的新旧和适用程度,以及地形图的比例尺、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基本等高距,以及图幅范围和接图表等内容。
(2) 图廓内要素的判读 图廓内要素是指地物、地貌符号及相关注记等。在判读地物时,首先了解主要地物的分布情况,例如,居民点、交通线路及水系等。要注意地物符号的主次让位问题,例如,铁路和公路并行,图上是以铁路中心位置绘制铁路符号,而公路符号让位,地物符号不准重叠。在地貌判读时,先看计曲线再看首曲线的分布情况,了解等高线所表示出的地性线及典型地貌,进而了解该图幅范围总体地貌及某地区的特殊地貌。同时,通过对居民地、交通网、电力线、输油管线等重要地物的判读,可以了解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 野外使用地形图 在野外使用地形图时,经常要进行地形图的定向、在图上确定站立点位置、地形图与实地对照,以及野外填图等项工作。当使用的地形图图幅数较多时,为了使用方便则须进行地形图的拼接和粘贴,方法是根据接图表所表示的相邻图幅的图名和图号,将各幅图按其关系位置排列好,按左压右、上压下的顺序进行拼贴,构成一张范围更大的地形图。
(1) 地形图的野外定向 地形图的野外定向就是使图上表示的地形与实地地形一致。常用的方
法有以下二种:
罗盘定向:根据地形图上的三北关系图,将罗盘刻度盘的北字指向北图廓,并使刻度盘上的南北线与地形图上的真子午线(或坐标纵线)方向重合,然后转动地形图,使磁针北端指到磁偏角(或磁坐偏角)值,完成地形图的定向。
地物定向:首先,在地形图上和实地分别找出相对应的两个位置点,例如,本人站立点、房角点、道路或河流转弯点、山顶、独立树等,然后转动地形图,使图上位置与实地位置一致。
(2) 在地形图上确定站立点位置 当站立点附近有明显地貌和地物时,可利用它们确定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例如,站立点的位置是在图上道路或河流的转弯点、房屋角点、桥梁一端,以及在山脊的一个平台上等。
当站立点附近没有明显地物或地貌特征时,可以采用交会方法来确定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 (3) 地图与实地对照 当进行了地形图定向和确定了站立点的位置后,就可以根据图上站立点周围的地物和地貌的符号,找出与实地相对应的地物和地貌,或者观察了实地地物和地貌来识别其在地图上所表示的位置。地图和实地通常是先识别主要和明显的地物、地貌,再按关系位置识别其他地物、地貌。通过地形图和实地对照,了解和熟悉周围地形情况,比较出地形图上内容与实地相应地形是否发生了变化。
(4) 野外填图 野外填图,是指把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分布等情况填绘于地形图上。野外填图时,应注意沿途具有方位意义的地物,随时确定本人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同时,站立点要选择视线良好的地点,便于观察较大范围的填图对象,确定其边界并填绘在地形图上。通常用罗盘或目估方法确定填图对象的方向,用目估、步测或皮尺确定距离。
§9-3 用图的基本知识
地形图是国家各个部门、各项工程建设中必需的基础资料,在地形图上可以获取多种、大量的所需信息。并且,从地形图上确定地物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及地貌的起伏形态等情况,比实地更准确、更全面、更方便、更迅速。
一、确定图上点位的坐标
1) 求点的直角坐标 欲求图9·9 a)中P点的直角坐标,可以通过从P点作平行于直角坐标格网的直线,交格网线于e、f、g、h点。用比例尺(或直尺)量出 ae和ag两段距离,则P点的坐标为:
xp?xa?ae?21100?27?21127myp?ya?ag?32100?29?32129m
为了防止图纸伸缩变形带来的误差,可以采用下列计算公式消除:
xp?xa?ae27?l?21100??100?21127.03mab99.9
ag29yp?ya??l?32100??100?32129.03mad99.9式中,l为相邻格网线间距。
32000 32500 21500 21500
25 Q αQP n q b h αPQ c a b m P e f a g d p 20
21000 21000 32000 32500
a) b)
图9·9 确定点的坐标、高程、直线段的距离、坐标方位角和坡度
2) 求点的大地坐标 在求某点的大地坐标时,首先根据地形图内外图廓中的分度带,绘出大地坐标格网。接着,作平行于大地坐标格网的纵横直线,交于大地坐标格网。然后,按照上面求点直角坐标的方法计算出点的大地坐标。
二、确定图上直线段的距离
若求PQ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如图9·9 a),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比例尺或直尺直接从地形图上量取。
为了消除图纸的伸缩变形给量取距离带来的误差,可以用两脚规量取PQ间的长度,然后与图上的直线比例尺进行比较,得出两点间的距离。更精确的方法是利用前述方法求得P、Q两点的直角坐标,再用坐标反算出两点间距离。
三、图上确定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如图9·9 a),若求直线PQ的坐标方位角?PQ,可以先过P点作一条平行于坐标纵线的直线,然后,用量角器直接量取坐标方位角?PQ。要求精度较高时,可以利用前述方法先求得P、Q两点的直角坐标,再利用坐标反算公式计算出?PQ。
四、确定图上点的高程
根据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可确定任一地面点的高程。如果地面点恰好位于某一等高线上,则根据等高线的高程注记或基本等高距,便可直接确定该点高程。如图9·9 b),p点的高程为20米。当确定位于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的地面点q的高程时,可以采用目估的方法确定。更精确的方法是,先过q点作垂直于相邻两等高线的线段mn,再依高差和平距成比例的关系求解。例如,图中等高线的基本等高距为1米,则q点高程为:
Hq?Hn?mq14?h?23??1?23.7m mn20 如果要确定两点间的高差,则可采用上述方法确定两点的高程后,相减即得两点间高差。
五、确定图上地面坡度
由等高线的特性可知,地形图上某处等高线之间的平距愈小,则地面坡度愈大。反之,等高线间平距愈大,坡度愈小。当等高线为一组等间距平行直线时,则该地区地貌为斜平面。
如图9·9 b),欲求p、q两点之间的地面坡度,可先求出两点高程Hp、Hq,然后求出高差
hpq?Hq?Hp,以及两点水平距离dpq,再按下式计算:
p、q两点之间的地面坡度:i?hpqdpq
p、q两点之间的地面倾角:?pq?arctghpqdpq
当地面两点间穿过的等高线平距不等时,计算的坡度则为地面两点平均坡度。
两条相邻等高线间的坡度,是指垂直于两条等高线两个交点间的坡度。如图9·9 b),垂直于等高线方向的直线ab具有最大的倾斜角,该直线称为最大倾斜线(或坡度线),通常以最大倾斜线的方向代表该地面的倾斜方向。最大倾斜线的倾斜角,也代表该地面的倾斜角。
此外,也可以利用地形图上的坡度尺求取坡度。
六、在图上设计规定坡度的线路
对管线、渠道、交通线路等工程进行初步设计时,通常先在地形图上选线。按照技术要求,选定的线路坡度不能超过规定的限制坡度,并且线路最短。
如图9·10,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2000,等高距为2m。设需在该地形图上选出一条由车站A至某工地B的最短线路,并且在该线路任何处的坡度都不超4%。
常见的作法是将两脚规在坡度尺上截取坡度为4%时相邻两等高线间的平距;也可以按下式计算相邻等高线间的最小平距(地形图上距离):
B 130 2′ 2″ 1′ 1″ 120 A h2d???25mm
M?i2000?4% 图9·10 按设计坡度定线
然后,将两脚规的脚尖设置为25mm,把一脚尖立在以点A为圆心上作弧,交另一等高线1’点,再以1’点为圆心,另一脚尖交相邻等高线2’点。如此继续直到B点。这样,由A、1′、2′、3′至B连接的AB线路,就是所选定的坡度不超过4%的最短线路。
从图9·10中看出,如果平距d小于图上等高线间的平距,则说明该处地面最大坡度小于设计坡度,这时可以在两等高线间用垂线连接。此外,从A到B的线路可采用上述方法选择多条,例如,由A、1″、2″、3″至B 所确定的线路。最后选用哪条,则主要根据占用耕地、撤迁民房、施工难度及工程费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九章 地形图应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