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心论点是:“今”是可宝贵的。这一段着重论述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历史联系和辩证关系。从“今”的客观存在意义层面上进一步深入论证,使读者从哲学的高度把握这一论点。
38.(1)这里的“忧”,表层是时间流逝、生命短促之忧;深层是贤才未集之忧,功业未就、时不我待之忧。
(2)不能。因为慨叹生命短促,可以导向消极人生,也可以催人奋进,导向奋起直追,从速建功立业。曹操这里慨叹“人生几何”,显然心情是趋向后者,其中既有对已流逝时光的叹惋,也有加速建功立业的决心。
(3)一个比喻:“朝露”,喻指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易于流逝。 39.(1)南霁云的性格特征:疾恶如仇,忠贞刚烈。
(2)除慷慨陈词外,作者主要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刻画南霁云的形象。主要细节有二:一是抽刀断指,二是射矢明志。
(3)除正面描写外,作者还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南霁云的形象。这具体体现在三个地方:一是用节度使贺兰进明的嫉贤妒能、狭隘自私来对比衬托;二是用南霁云抽刀断指后“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来烘染;三是用汴、徐二府的人长期流传南霁云的英雄事迹来渲染。
七、作文题 40.(略)
考前密押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C 5.C 6.C 7.A 8.C 9.C 10.C 11.C 12.C 13.D 14.B 15.D 16.A 17.B 18.B 19.D 20.B 二、词语解释题 21.固:本来。
22.道:取道、来往。 23.仇:仇敌。 24.辟易:倒退。 25.逸豫:安逸享乐。 三、填空题
26.沙头空照征人骨 27.杨柳岸、晓风残月 28.尽西风、季鹰归未 29.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0.羡长江之无穷 四、翻译题
31.我心旷神怡地与大自然同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
32.有时遇到山水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手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
五、简答题
33.驳论着眼点放在了对事情是非的评判标准上。为了避免见智见仁,各执一端,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
34.作者使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在这里,作者
11
反用其意,表达了自己眷恋山林、乐于归隐的决心,同时反映出作者逃避现实、洁身自好和不同流俗的生活态度。
35.本文充分运用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比喻论据等多种论据。论证时,哲理与知识相结合,深入浅出,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具体可感。全文处处充满辩证法,说理透彻,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36.七斤是一个愚昧无知、麻木迷信、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他的所谓见识只是比别人多听说一些乡间奇闻怪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个夜叉等。他思想狭隘,胆怯愚昧,对革命及“辫子”的意义没有任何理解和触动,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代表。
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善于韬晦、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是一个迂腐而又浅薄的顽固的封建守旧派。他时刻梦想回到“天下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当“皇帝坐了龙庭了”,他表现出凶险、嚣张的嘴脸,可以看出他是革命者最凶恶的敌人;当“皇帝不坐龙庭了”,他又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古书,把辫子盘上头顶,也不穿长衫了,可以看出他又是极其善于隐藏、善于韬晦的反动封建帮凶。他之所以在当地被人尊重,这充分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农村封建势力没有从根本上受到摧毁和动摇。
六、阅读分析题
37.(1)新时期的中国像旭日东升喷薄而起。 (2)象征手法。
(3)寓指中国正从被神化了的极“左”思潮和动乱中解放出来。 38.(1)描写战斗进程和战斗结果,极言战斗的残酷和激烈。 (2)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
39.(1)时代的改变,让沙子龙无可奈何。
(2)说明沙子龙在内心深处和感情上,仍然对往昔的拳师生活、旧日的声名和武艺十分留恋,也表现出他无奈情感掩盖着的顽强的抗衡力量。
(3)肖像描写中采用了对比。 七、作文题 40.(略)。
2011年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B 5.C 6.C 7.C 8.C 11.A 12.B 13.B 14.D 15.D 16.A 17.D 18.B 二、词语解释题
21.域:地域,此处为名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定居。 22.怵然:警惕的样子。 23.服:佩带。
24.区区:拳拳,表示衷心。
25.介胄:披甲戴头盔,这里的“介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三、填空题
26.松柏冢累累 雉从梁上飞 27.欲辩已忘言 28.散入珠帘湿罗幕
9.A 10.D 19.D 20.A
12
29.暮霭沉沉楚天阔 30.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四、翻译题
31.如今我快要老了,面对山河大地,风云人物,依恋不舍,如有所失。
32.然而后世的人没有能赶得上他的,想必是因为不如他那样勤奋学习的缘故吧? 五、简答题
33.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从意义上“始得”二字表达了作者是第一次游西山,并且因西山景物特异而生精神感悟;二是“始得”二字在结构上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它在文中或明或暗、时正时反地点题,使得行文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
34.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35.所有的“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的;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都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36.音乐美(或“音韵和谐”)、绘画美(或“色彩艳丽”)、建筑美(或“形式整齐”)。 六、阅读分析题 37.(1)“太史公”是司马迁。这段对项羽作盖棺定论的话说得非常中肯,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恃武力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2)项羽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这表现了他“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心态。
(3)作者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8.(1)桥总是在动的平衡状态中。 (2)逻辑顺序。
(3)共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由开头至“这是总平衡”,第二层由“拆开来看”至“基础是处于桥墩和土地之间的平衡状态的”,第三层由“再进一步来分析”至结尾。
(4)排比。
39.(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心志的,这个“志”就是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在文章里没有直说,而是借“陋室”这个“物”表达出来的,即通过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人群的描写,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显得含蓄、隽永。
七、作文题 40.(略)
1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考前密押试卷(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