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2专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word导学案(8)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1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答: (3联系“自闻颖师弹”后的有关诗句,揣摩一下诗人此刻的心情。

答: 合作探究答案:

1.一是运用比喻。在第二节中找出描写音乐的比喻句,共有8句;

比喻分为两类:一是以声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进”(银瓶爆破,激越雄壮)。二是以形摹声。通过一连串精巧的比喻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把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了。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 二是侧面烘托。文中有三处。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忘归”和“客不发”烘托琵琶声的迷人)。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秋月静烘托人物的全神贯注,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之中)。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诗人泪湿衣衫,烘托琵琶女音乐的哀怨感人)。 2. (1)都来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多从去年辞帝京”。

(2)才能超众。琵琶女是才女。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可以看出来。琵琶女有年轻时的辉煌!白居易也有出色的才能,29岁中进士,32岁以“拔萃”登科,35岁复应制举,“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人众耳”。 (3)落泊失意。诗中有具体描写。第三段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梦啼妆泪红阑干”;第四段中“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3.(1)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

悯。

(2)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3)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抒发了自己被贬谪的悲苦心情,同时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总结提升答案:

1.作为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琵琶行》并没有孤立地叙述事物,而在叙述中包含着浓厚的抒情成分。诗人善于把对现实的感触和炽热的情怀倾注于景色与环境、人物和音乐中。抒情与写景,作者与歌女的感慨,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由于感情充沛其间,动荡其间,显得生意盎然,气韵生动,形象鲜活,意蕴有味,构成诗歌强烈动人的情境,创造出叙事兼抒情的完整艺术形象。 课后作业答案:

1 .A点拨:B 思忖cǔn C拈niǎn轻怕重 D粳jīng米 掎jǐ角之势 2 .A点拨:B撕-厮:C合-和;D证-征 3.(1)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古义:因此写(作) 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3)古义:先前(刚才) 今义:向前迈进 (4)古义:年龄大 今义:兄弟排行第一 (5)古义:突然出发(击) 今义:超出一般 (6)古义:整理 今义:变乱为治

点拨:古今异义应结合一定的语境辨别,古文中单音节的词语多,因而特别要它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一个词的区别。 4.默写:

(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上联写琵琶女弹出的琴声。如流水悠悠,似明月皎皎;下联写优美的旋律,随江风远播,入云天飘渺。上联两个“一弹”,刻画曲调优美多变;下联两个“半入”则淋漓尽致地表达

了琴声的效果。

6.(1)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2)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2)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同时又将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结合起来进行描摹,化无形为有形,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3)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湿衣”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

《登高》《锦瑟》

预习目标

1.了解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会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其跳跃的隐性的含义。 4.学习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结合课本P61和P64注释了解杜甫、李商隐以及有关背景。 2.内容理解,填空:

(1)《登高》整体理解: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 ,倾诉了诗人 的复杂感情。诗中意境阔大的写景名句是 。

(2)《锦瑟》整体理解:第一联采用了 的手法,其中 三字为全篇主旨,

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第二联,诗人借用 ,表达迷惘之情;借 表达凄凉悲慨的情调;第三联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 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尾联行文上有一个 的技法,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3.结合课后注释互相交流,解释每句诗的意思。

预习反馈 质疑探究 1.《登高》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找出这两句的“诗眼”,说说有怎样的内涵?古人评价此诗说颈联十四个字,却包含了多种情味,你能加以赏析吗?

答: (2)全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答: 2.《锦瑟》

(1)诗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哪几句?这些句子由哪一句诗中的哪一词概括? 答: (2)中间两联除了对偶,具体说说还用了什么写法?

答: (3)谈谈你对李商隐诗中用典的看法。

答: (4)对《锦瑟》一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常见的几种理解:(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2)亡妻的深情悼念;(3)作者的自伤。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说法予以阐述。

答: 当堂检测

1.默写两首诗。

(1)《登高》

答: (2)《锦瑟》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这首诗首尾两联是怎样呼应的?

答: (2)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据此说说“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②高。 画 菊③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初九重阳节。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形似松。③这首《画菊》是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之后所写。 (1)两首咏菊诗分别以菊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2专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word导学案(8)在线全文阅读。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2专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word导学案(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5722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