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问君西游何时还, 。 (4) ,不如早还家。
合作探究答案: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才思放肆,全诗兴发无端,主观抒情。所写景色,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意象。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诗中的感叹既有山川雄险之叹,又有功业难成之悲。如“难于上青天”、“地崩山摧”、“扪参历井”、“磨牙吮血”诸句皆是。全诗大胆夸张,气势磅礴。诗人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感受到诗人的才思和浪漫主义激情。
2.用语崛而奇,全诗采用歌行体,句式变化错落,笔法多变。如一开头,就是三个语气词感叹:“噫吁嚱”,后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叹又有三种句式;又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之类句式,皆回旋振荡,节奏铿锵,没有完全遵守古体诗字数基本相等的规则,而是只服从于情感畅快淋漓的表达。
3.诗人在唐王朝强盛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某种危机;诗人在 “蜀道之难”的感叹里也寄寓人生道路的艰难。
当堂检测答案:
1.D A.“峨嵋颠”,应为“峨眉颠”;B.“勾连”应为“钩连”;C.“雕朱颜”应为“凋朱颜”,“联峰”应为“连峰”,“依绝壁”应为“倚绝壁”。
2.D意为“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而造反。” 3.A“蜀地”应为“长安”,结合自己所见”错误。
4. ⑴ 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角度,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
⑵ 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灯,暗含诗人内心的孤苦和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思欲绝”的人眼中“孤灯”总是不明 5.(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4)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琵琶行》
第一课时
预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以及诗歌创作有关背景。
2.把握故事情节,初步感知琵琶女以及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作者参看课本P62。 (2)文体知识:
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
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后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2.准确认读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湓浦口pén 六幺然zhēng 贾人gǔ 荻花dí ..yāo 铮铮...云篦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 江浸月jīn .bì 虾....呕哑ōuyā 嘲哳....zhāozhā
3.温馨提示:请你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书写2-3遍。
转轴拨弦 轻拢慢捻 嘈嘈如急雨 切切如私语 幽咽泉流 ............钿头云篦 幽愁暗恨 阑干 谪居 呕哑嘲哳 司马青衫 ..........
4.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尝试用7字句给诗的各节拟一个小标题。
答: 预习反馈 质疑探究
1.理解小序与全诗的关系。诗前面的小序与全诗有怎样的联系?
答: 2.分析第一段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3.赏析第二段:
(1)琵琶女初次亮相,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答: (2)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描写出了乐曲旋律怎样的变化?
答: (3)能否逐一解释一下这些音乐声是什么状态?
答: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4.赏析第三段:
(1)琵琶女有什么不幸遭遇?
答: (2)分析一下作者这里欣赏琵琶女的演奏和京城年少的欣赏有什么不同? 答: 5.赏析第四段: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千百年来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答: (2)分析几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
(3)听众听完琵琶女第二次演奏,感受有什么不同?这又给我们读书或赏析以什么启发? 答: 当堂检测
1.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后面题目。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2)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有人评论这首诗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关联,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预习作业
1.朗读并翻译小序。
2.书后练习P65“文本研习”第3题。
课前预习答案: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2专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word导学案(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