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2、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 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 (内心)不独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感情朗读课文;熟练有感情的背诵课文;注意分号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脑中想象这种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感情朗读课文。2、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漓江水
的静、清、绿。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作业布置
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