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曰:“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弦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若学舞之时,春夏学干戈而用动,秋冬学羽钥而用静,皆据年二十升于大学者。若其未升大学之时,则春诵夏弦,在殷之瞽宗也。云‘阳用事则学之以声’,春夏是阳,阳主清轻,故学声,声亦清轻。云‘阴用事则学之以事’秋冬属阴,阴主体质,故学事事亦体质。因四时所宜,顺动静之气,于学功业易成也”。又说到:“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学以三老之威仪也。养老乞言,养老人之贤者,因从乞善言可行者也。合语,谓乡射,乡饮酒,大射,燕射之属也”[17]。郑玄认为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诗经》等儒家经典,同时注重音乐的培养;而干戈,羽钥,动态舞蹈和静态舞蹈则是“大学”必须学习的课程,祭祀之礼,向年高德劭者者求教,乡饮酒,射礼等须在“大学”学习,不仅侧重书本典籍学习,更多社会现实,实际需要出发教育受教育者,使其能学有所用。书本典籍更多在“小学”阶段,而社会技艺,礼仪更多在“大学”阶段学习。
第三,宋代“大学”,“小学”学习内容有何差别,在宋 卫湜《礼记集说》说:“盖古之学者有小学有大学,小学之敎艺也行也,大学之教道也德也,礼乐射御书数艺也行也。自致知至于修身德也,以治天下国家道也,古之教者学不躐等,必由小学然后进于大学”[18]。卫湜认为小学主要学习“六艺”和 “行”,即礼乐射御书数,儒家六艺,内容丰富不仅有为人处事之礼仪,更有学数,锻炼逻辑,射箭和驾车,文武结合,可见在宋代对较小的受教育者要求全面发展。“孝友睦姻任恤”儒家对行的要求,这与宋代儒学的极度发展有关,乃儒家最基本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要求。“大学之教德也”所谓德“致知至于修身”,学习了众多知识之后达到了求真,求实的境界,才能治国平天下,将自己所学贡献于社会。宋代“小学”,“大学”有着浓厚的儒家色彩,“小学”,“大学”区分也在于个人和国家两个方面。
第四,宋代另一种标新立异的观点,较为完备的观点:宋代赵汝愚《诸臣奏议》:“凡学之制皆立大学小学,小学课读诵训诂习少仪十年以上至于十九皆入小学,二十以上择业成者,旬一试之,十试中格者始得入大学,方许应举,未中格者且居小学未得应举。大学分四科:一曰徳行,二曰学术,三曰文辞,四曰政事”[19],可知此处的“小学”多学习读,训诂,《礼记·少仪》等儒家典籍,这接近传统意义上的小学,因而“小学”成了文字学的统称,多是学习最基础的语言知识。但是由“小学”升入“大学”是经过严格的考核的才能进入“大学”。此时的“大学”有明确的课程内容:“一曰徳行,二曰学术,三曰文辞,四曰政事”,毫无疑问这是历代“大学”学习内容比较完整的记载,内容全面,不仅对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还有学术,知识方面,文章辞赋,还有贴近时代,直面现实的政事。
关于以上主要四种观点,虽然各个观点之间略有不同,只是由每个观点产生的特殊历史社会条件所决定的,每个时代又赋予了其教育体制独特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即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小学,大学”教育内容之中渗透了儒家观点,随之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也是完全的“儒家型”人才,契合封建统治者的价值期盼,教育也是封建君主维护专制利益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之上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是否切中时代之分,均有其产生土壤和条件。
再者,已经有很多学者认识到:古代学制错杂不清,观点纷呈。高时良在其《学记评注》
6
中曾谈到:“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是历代注家最伤脑经的一节。因为“古之教者”,他们就往“古”里,即夏商周三代钻,引经据典,煞费苦心。郑玄是东汉时人,郑玄被认为“去古不远”,可资依据,但其全部答案不到百五十字,难以说明问题。唐以后各注家各抒己见,亦也莫衷一是。可不知道《学记》这一节不是写史,它讲西周学制,又不完全是西周学制,而是描绘儒家的乌托邦,想通过三代尤其是西周学制的美化,在政治上搞托古改制[20]。
古“小学”,“大学”虽然历朝历代对人才的要求有所不同,体现在“小学”,“大学”的教学内容上有差别,但都是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小学”侧重于个人基本素养,包括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为人处事之道,停留在“修身齐家”标准层面;而“大学”是在“小学”认知层面的基础之上,探求更高层次的道德,格物致知,为君之道,为臣之道,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接近儒家终极目标“圣人”。儒家思想自其发展以来,逐步成为官方主导思想,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格局。因此,古之学制“小学”,“大学”,更多体现为儒家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和要求。
三、对当下教育现实的借鉴意义
古代之“小学”不仅以识字,阅读文化典籍,还注重对于道德的教化,“六艺”“扫洒”“孝友睦姻任恤”,理论教育和技艺性教育并重,学习可以坚持一生、用之一生、传之子孙的修身课。这些学问真学好了,是可以贯穿于人的一生的行宜的,因为,道德的学问是实践的学问,不是知识的解说,而是生命的证验。
古之“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1]”大学之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明理,明白最高的道德的修为之道;第二,是治国经世的事功之道,就是“亲民”;第三,是达到道德、事功的最完美的境界即至善,也是人生的终极归宿。可见,大学之道包含了修身、事功、归宿这三个方面。两头都是修身,而中间是事功。古人把修身的教化贯穿于始终,由明德而达到至善,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至于后面的止、定、静、安、虑、得,都是修身的境界了。
而当下教育很少注重修身养性,培养人的心性,虽有思想品德,政治课,但过于政治说教,对于道德培养意义不大。注重功利是当下教育的一大特性,似乎已经脱离了教育“长善救失”的本质,忽视了德和善的教化,这是否是当下国民道德素质下滑的原因,这是有关系的。因此,“修身养性”课,能让人持久一生,受益一生的明德,至善,是时候重视和关注了,因为我们的老祖先,古代学者已经发现并提出的东西,为何当下“智慧”的我们却视而不见,嗤之以鼻。
7
四,参考文献
[1]高时良.礼记评注[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06
[2]冯克诚.《(战国)孔伋思孟学派教学思想与《学记》解读》[M].中国环境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05
[3] 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刘科新《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1 [5]宋 陈祥道《礼书》卷四十八 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明修本 [6]汉 伏胜《尚书大传》卷四 四部丛刊景清刻左海文集本
[7]汉 郑玄《礼记注疏》附释音礼记注疏卷第二十 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8]汉 郑玄《礼记注疏》附释音礼记注疏卷第二十 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9]陈浩注.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 [10]汉 伏胜《尚书大传》卷四 四部丛刊景清刻左海文集本 [11]元 许衡《鲁斋遗书》卷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清 李塨《大学辨业》卷一
清光緖五年刻畿辅丛书李恕谷遗书本
[13]陈浩注.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 [14]元 许衡《鲁斋遗书》卷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汉 伏胜《尚书大传》卷四 四部丛刊景清刻左海文集本 [16]元 许衡《鲁斋遗书》卷三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汉 郑玄《礼记注疏》附释音礼记注疏卷第二十 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18]宋 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四十九 清通志堂经解本
[19]宋 赵汝愚《诸臣奏议》卷八十儒学门 宋淳佑刻元明递修本
[20]高时良.学记评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06 [21]曾子.大学[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01.
8
致谢
毕业设计,是我大学生涯交上的最后一个作业,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作业。想借此机会感谢四年以来给我帮助的所有老师、同学,你们的友谊,你们的帮助都会变成我大学期间最美好的回忆和收获。特别是我的毕业指导老师罗老师,在我毕业论文选题、调查、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予我很大帮助,使我受益匪浅,在这即将离别之际,在此,特向他道声谢谢。
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张国英毕业论文修改稿(1)(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