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张国英毕业论文修改稿(1)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2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目 录

摘要???????????????????????????????2 ABSTRACT?????????????????????????????2 一、“小学”、“大学”的起源及含义????????????????????3 二、“小学”、“大学”之差异?????????????4 三、对当下教育现实的借鉴意义??????????????7

致谢???????????????????????????????9

《礼记·学记》之“小学”,“大学”考述

张国英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2级6班 指导教师:罗建新

摘要:古之“小学”,“大学”与当下小学,大学含义不同,本文结合古籍数据,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述。第一,“小学”,“大学”的起源以及受教育对象,从汉代郑玄,伏胜,宋代陈祥道等人的著作,以及《礼记·王制》等文献中,考述出古之教育机构起源于古代养老机构,后来发展成为具有学校性质的机构,养“国老”之地乃古“大学”,“庶老”之地乃古“小学”;第二,从三个方面探讨“小学”,“大学”的区别:教育者入学年龄,受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并对各个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总结。第三,浅析“小学”,“大学”之道,深入探讨对当下教育现实的借鉴意义。

1

关键词:“小学”,“大学”,教育,课程,培养目标

The book of Rites –“ learning primary school”,“ test the University”

Zhang Guoying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ormal) professional class 6, grade 2012 Instructor: Luo Jianxin

Abstract: Ancient \school\\and the meaning of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is different,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ncient book data, from three aspects of reference. First, \Fu, the works of the Song Dynasty Chen Xiangdao et al. And < book of Rites - King of > and other literature, the the origin of ancie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in ancient pension institutions, which later developed into the institutions with the nature of the school, \\\of the distinction: the age of education,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views of the various scholars were summarized. Third, the analysis of \school\\road,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current reality of education for reference.

key word: \

《学记》虽然篇章短小但精悍,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汉民族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剖析整篇,其闪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教育事业在一国所处的地位;如何发展教育;基本教育规律;教师;学生,许多当代教育先进理论在《学记》中都有所体现,先秦教育经验的总结,先民教育智慧的重要体现。对于这些内容,前人多有涉猎,如高时良在《学记评注》文中指出:《学记》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教育思想范畴,就教育目的任务乃“化民成俗”,“化民易俗”;就地方组织和教育结构,其目的在于说明诸侯割据一旦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制所取代,教育方面也要相应作出统一部署;就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而言,战国后期,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分化,人民在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显示了力量,在政治上便显示了某种意义的民主精神,“教学相长”,“相观而善”等体现出崭新的人际关系和内容;就要求人的能力发展,因材施教,包括智力的发展等[1]p127-128。冯克诚在《(战国)孔伋思孟学派教学思想与《学记》解读》书中认为:《学记》与《雄辩术原理》相比较而言,中

2

西方从古代开始,在源头上对于教育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就存在着某种分野,但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普遍把德育置于教育内容的首位,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完善教育,教育制度以及管理,狠抓教学工作等,是中外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对当今教育,教学改革最有意义的启示[2]p21-22。高奇在《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 中强调:《学记》闪耀着高等教育思想的光芒:大学社会职能,“建国君民”,“化民成俗”;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修道”;大学的培养目标“明德”,“至善”;大学的修业年限以及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大学的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等[3]p46-50。刘科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中提到:《学记》最突出的贡献是它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实践经验,揭示了教育学的辩证关系,从教的角度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核心内容,是其精华所在[4]p100。

这些已有之研究成果看到《学记》的教育思想产生社会背景,时代特点,阶级属性,思想内涵;《学记》的教育价值,教育规律,成绩着重对对《学记》的产生过程,时代背景和内容的深刻挖掘,对待《学记》的研究态度以及结合当下现代教育理论,教学现实,课堂教学对其进行新视角的解读。然而他们的研究在学制方面缺乏足够之讨论,往往一笔带过或是模糊不清,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学记》为基点,结合古籍资料探讨古代学制之“小学”,“大学”的起源,内涵,区别,价值目标等方面,对古“小学”,“大学”做出一个清晰的探究,从而解决何为古之“小学”,“大学”。

一、“小学”、“大学”的起源及含义

古之教育机构一开始并非专职于教育,而是由特殊机构养老机构起源而来。宋代陈祥道在《礼书》中说到:“王制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商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又曰:‘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太学在郊,天子曰辟廱,诸侯曰頖宫,又曰耆老皆朝于庠。’”[5],即《礼记·王制》提到虞夏商周的养老机构的名称,所谓“国老”乃高老退职的高官,国之卿大夫之致仕者也;“庶老”乃而古代士之告老退休者。《尚书大传》卷五:“大夫﹑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上老平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余子毕出,然后皆归”[6]。孔颖达注:“庶老,谓士者也”,君主将致仕之老人供养于这些养老机构,以显示君主为上,爱护臣民有加,同时也能给天下臣民作为表率,统一天下人心,然而能在“庠,序,学,东胶,虞庠”这些养老机构养老的并非普通山野村夫,而是具有文化和学识修养的官员士大夫,所谓“三老五更”,他们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高级知识分子,先秦时代祭祀乃国之大事,《左传》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之礼和军礼乃关乎国家安危。而这些养于养老机构的老臣们,多是负责祭祀之事,后来演变为教育机构,由于时代久远,资料已不可考,只有些零星数据可以显示。汉 郑玄《礼记注疏》中曰:“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

3

学以三老之威仪也。养老乞言,养老人之贤者,因从乞善言可行者也”[7]。由此看见,这些机构兼具了祭司和教育之功能。

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机构具有了早期学校的性质,郑玄在《礼记注疏》中说:“今案下养老于东序是周之大学夏之东序也,又王制云:‘养老于虞庠是周之小学为虞庠也’ ”

[8]

。《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太学在郊,天子曰辟廱

诸侯曰頖宫”[9]。天子命令诸侯兴办学校,诸侯才能兴办学校,小学在宫之东南角,大学在郊外,天子和诸侯的大学名称各不相同,小学主要为历代养庶老之地,而大学则主要为君主养国老之地。因此从一开始,小学和大学就具有不同的等级,这种等级的划分则是由社会阶级分化和等级制度所决定的,就这样小学,大学则具有了比较完整的规模。

关于古之“小学”,“大学”源于养老机构的看法,有其合理之处:首先“三更五老”具有文化修养,能担任教育者的角色,有能力完成教育后辈的任务;其次,有国家财政专门负担经费,提供专门的地点;再加上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这些要素都是学校起源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社会历史发展到了虞夏商周四代,为何在更早之前没有出现如此规模的教育事业呢?这与此时先民已具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引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理论来说明,即此时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然而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侧重于解释官方教育的起源,而更多的民间教育缘来则无法解释。

二、“小学”、“大学”之差异 (一)学生入学年龄差别和受教育对象

关于入学年龄问题,不同时代,不同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如下2种观点;汉代伏胜《尚书大传》中说到:“礼志曰:‘小学在公官之左,大学在郊,使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十有三年始入小学见小节焉践小义焉,年二十入大学见大节焉践大义焉’ ”。又说到:“案曰:‘礼记王制正义引尙书周传云:‘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十五入小学二十入大学是周传有此文也’。大戴礼保传注引白虎通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太子之礼’。尙书大传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适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履小义,年二十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也’,又曰:‘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谓诸子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10]。由此可见到了汉代伏胜考证时,关于入学年龄问题已有不同的说法,但多为两种看法,适龄儿童十三岁或者八岁就要进入小学接受教育;而年二十或年十五进入大学,这是到了汉代比教通用的说法。

而郑玄,孔颖达对于这个问题则少有说明,之后元代许衡《鲁斋遗书》中认为:“圣人立教,使民生八歳皆入小学,及十有五歳学有长进,始与王公卿士之子同入大学” [11],到了元代则以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始入大学。清 李塨在《大学辨业》说到:“大戴礼保傅篇曰:‘古者年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注曰束发谓成童’。而贾谊新书容经篇,亦有古者年九岁入小学蹍小节蹍小节业小道,束发就大学蹍大节业大道之文。尚书大传曰:‘公卿之世子元士之嫡子年十三入小学见小节而践小义,二十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白虎通曰:‘八岁毁齿入学,十五入大学’,诸书入学之年互有不同或

4

古人通用或朝代各异,朱晦庵据白虎通为断,亦可谓酌其中矣,至学之之事则大戴礼与新书大传之言,为得其正,而班氏食货志亦曰:‘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周礼乐师教国子小舞’”[12]。清代学者考证时,总结历代各种说法,仍然说法众多,但主流说法仍然以汉代为基准,这主要原因是因为郑玄的缘故,郑玄被认为“去古不远”之人。

无论是十三岁入小学,二十岁入大学还是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两张主流说法均由于其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地区不同可能而有所差别,但都是在受教育者处于认知发展和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重要时期与之进行教育,体现了早期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和顺应,因此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接受教育的对象的范围,这与教育发展规律是同步的,在《礼记·王制》中提到:“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13]。由此可见,在先秦时期,能接受教育的主要是贵族阶层,多集中在皇族,而到了元朝,许衡《鲁斋遗书》中认为:“圣人立教,使民生八歳皆入小学,及十有五歳学有长进,始与王公卿士之子同入大学”

[14]

,这个时期能接受教育的人群已经从贵族阶层逐渐扩大到平民阶层,接受教育的对象范围(二)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差异

关于教育内容的不同,是古之“小学”,“大学”最显著的差异,随之教育目标及培

有所扩大,这与传统中国社会阶层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

养目标也有重大的不同,主要差别有如下几种看法:

第一,“小学“,”大学”从宏观而言,顺应时代主流价值观,均是学习儒家伦理纲常,维护封建正统,但“小学”主要学习最基本的个人修养和家庭内部为人处事;而“大学”则侧重于君臣之道,由家庭个人生活层面上升到社会国家层面,汉代伏胜《尚书大传》:“始入小学见小节焉践小义焉,年二十入大学见大节焉践大义焉。故入小学知父子之道长幼之序,入大学知君臣之义上下之位。小师取小学之贤者登之大学,大师贤者登之天子天子以为左右”

[15]

。小节即是家庭个人日常生活礼仪,小义乃最基本的个人修养,懂的如何在家为人处世,

学习兄长之礼仪,这和当今的小学教育有相似之处,年幼受教育者应更多学习最基本的文化素养;而完成了“小学”学业的受教育者则有基础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就是与“小学”相对应的大学阶段,知晓君臣之义,社会相处之道,古之读书人从小接受家国一体的思想,渊博的学识是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有用之才,为君王所重用,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理想与古代学制的特点息息相关。

元朝许衡《鲁斋遗书》中云:“小学教人,自下事上之道,如子孝于父,臣忠于君等之类。大学教人,自上临下之道,如敬天修德,节用爱民之类,上知所以临下,则下顺,下知所以事上,则上安,上安下顺,此古昔治平之兴,必本于小学大学之教也”[16]。许衡认为教育乃天下大治,普天安定的重要方法,侧重于教育的“化民成俗”功能,即社会功能,“小学”乃多是学习自下事上之道,这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大学”多乃学习为官,为君之道。同时为维护封建统治,只是各自侧重点不同。

第二,微观上理论性和技艺性的结合,实用性和长远性并进。 汉 郑玄《礼记注疏》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张国英毕业论文修改稿(1)在线全文阅读。

张国英毕业论文修改稿(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1489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