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最终版-李嘴孜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V1117 - 图文(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层面均较为紧密,多数要经过层位分析来判断,特别是煤层地段,煤层往往被挤压、揉皱,煤层中夹有大量泥块,并可见明显的牵引现象。 8、F7斜切逆断层

位于孔Ⅵ线~构Ⅱ线之间。倾向NE,倾角63~85°,落差0~44m,该断层向西部交于F8断层,深部交于F1断层之上。在浅部及灰岩中落差大,深部及B组煤层中落差较小,在孔Ⅶ线~构Ⅱ线之间,于-400m水平附近切割B9b、B7b、B4b煤层,落差为10~15m;切割A组煤层深度为-250~-500m,落差为20~35m。 9、山王集断层组

F3-4断层:正断层,倾向344°,倾角70°,落差0~50m,浅部小,深部大,延展长度大于500m,错断层位B7b~C15煤层,落差向深部增大。

(1)该断层于李Ⅵ线~李Ⅵ-Ⅶ线间切割C15~B11b煤层,落差为20~50m。 (2)该断层于李Ⅴ线和李Ⅵ线间切割B9b~B7b煤层,落差为20~50m。 F3-5斜切正断层:走向为90°,倾角55°~70°,落差大于50m,向深部增大。 F5断层:为矿井的东部边界正断层,倾向364°~366°,倾角55°~63°,落差35~70m,延展长度大于1500m,错断层位C15~A1煤层。

(1)该断层在李Ⅵ-Ⅶ线~李Ⅶ线间切割C13~B11b煤层,落差为40~70m。 (2)该断层在李Ⅵ-Ⅶ线~李Ⅶ线间切割B9b~B7b煤层,落差为20~50m。 (3)该断层于李Ⅵ线~李Ⅵ-Ⅶ线间切割B4b~A1煤层,落差为10~30m。 井下巷道揭示该断层时,断层面平直,紧密,断层附近煤岩层较破碎,节理发育,但巷道过断层处无无淋水现象。

3.2.2 井田水文地质

井田西北部的阜凤逆断层由于地层断距大,构成了井田西北面的隔水边界。山王集断层为井田南部及东部的主要水文地质边界,从而形成相对封闭、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3.2.2.1 含水层(组)

矿井的主要含水层(组)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砂层孔隙含水层(组)、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组)。

1、第四系砂层孔隙含水层(组)

孔Ⅰ线以西砂层厚0~46.95m,自东向西,自南向北渐厚,沿山前尖灭缺失。岩性由以粉砂、细砂为主,中砂次之,夹粗砂、砂砾及粘性土。含承压孔隙水,单位涌水量q=0.172~3.247L/s·m,富水性中等~强,受降水和淮河水补给,水位随降水和淮河水位而变化,亦受基岩含水层(组)疏水影响。

19

孔Ⅰ线以东至李Ⅵ勘探线砂层厚0~22.15m,走向长3560m左右,均被含水砂层所覆盖,平均覆盖宽度约920m,面积约2.7km2,由细、中粒砂层组成,偶夹有黑色的不稳定的淤泥薄层或透镜体,砂层的孔隙度为32.73~35.16%,给水度26%,结构松散为地下水所饱和,为孔隙承压水,单位涌水量q=0.69~3.42L/s·m,富水性中等~强。在这个范围内含水砂层厚度分布不均匀,在李Ⅳ~李Ⅵ勘探线淮河北岸,大部分地段砂层直接出露地表而形成裸露的砂地(淮河漫滩)据Ⅵ线西钻孔揭露砂层直接分布于含煤地层露头之上,而形成泥灰岩缺失区,其它地区底部均有泥灰岩,在李Ⅳ~李Ⅵ线砂层为河床切割,一般在河床中心尖灭受淮河和大气降水补给,同时亦对下伏含水层(组)补给。

2、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主要分布于C13、B11b、B9b、A3煤层顶板,裂隙发育不均一,单位涌水量q=0.000152~0.105L/s·m,富水性弱~中等,因受采掘揭露出水,现已转为无压状态。浅部受上覆含水层(组)补给影响大,深部受上覆含水层(组)补给影响较小。

① C13煤层直接顶板砂岩

灰白色中细粒砂岩,钙质胶结,厚0~13m,局部构造裂隙较发育。q=0.0602L/s·m,富水性弱,K=0.31286m/d,T=7.499m2/d,水质为HCO3·Cl-Ca·Na或Cl·HCO3-Na·Ca型,矿化度0.5~1g/L,石门揭露该含水层时,涌水量最大为340m3/h。

② B11b煤层老顶砂岩

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矽质胶结,厚20~30m,裂隙较发育。q=0.015~0.02335L/s·m,富水性弱,K=0.0562545~0.06846m/d,T=1.521~2.953m2/d,水质为HCO3·Cl-Ca·Na或Cl·HCO3-Na·Ca型,矿化度0.554g/L,石门揭露该含水层(组)时,涌水量最大为124.2m3/h。

③ B9b煤层老顶砂岩

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矽质胶结,厚15~25m,裂隙较发育。q=0.0021~0.105L/s·m,富水性弱~中等,K=0.0054882~0.331m/d,T=0.305~10.78m2/d,水质为HCO3·Cl-Ca·Na或Cl·HCO3-Na·Ca型,矿化度0.41g/L,石门揭露该含水层时,涌水量最大为235.5m3/h。

④ A3煤层老顶砂岩

灰白色中粒砂岩,泥钙质胶结,厚20~30m,富水性微弱。q=0.000152~0.00407L/s·m,富水性弱,K=0.003525~0.00474m/d,T=0.152~0.513m2/d,水质类型为HCO3·Cl-Ca·Na或Cl·HCO3-Na·Ca型,矿化度0.5~1g/L。石门揭露该含水层(组)时,涌水量最大为90m3/h。

3、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20

太原组地层厚101.43~127.01m,平均108.08m,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由石灰岩及含白云质灰岩组成,各层灰岩中和薄层灰岩间分布有泥岩、粉砂岩、砂岩、互层及薄煤层。含薄层灰岩12层,灰岩总厚43.67~63.78m,平均51.86m,占地层总厚47.66%。自上而下为C31、C32、C33、C34、C35、C36、C37、C38、C39、C310、C311、C312灰岩,其中C311、C33层灰岩厚度最大,富水性相对也较强,C32层灰岩最不稳定。岩溶发育主要为溶隙,其次为溶孔和溶洞,钻孔可见溶洞高度0.1~3.43m,平均岩溶率为0.897%,岩溶发育不均一,C3-Ⅱ、C3-Ⅲ组较C3-Ⅰ组发育,C3-Ⅲ、C3-Ⅰ组中以C311、C33层灰岩发育为特征;垂直方向,浅部、尤其是±0~-60m标高段发育,向下减弱但并非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450~-850m标高段不发育。按其层间距、富水性将之分为C3-Ⅰ、C3-Ⅱ、C3-Ⅲ三个含水组,C3-Ⅱ、C3-Ⅲ组灰岩对C3-Ⅰ组灰岩均有补给关系。

① C3-Ⅰ组灰岩

C3-Ⅰ组是为浅部A组煤层开采主要疏水降压层,地层平均厚41.53m,含C31~C33三层灰岩,灰岩平均总厚度15.63m。岩溶现象发育不均一,钻孔可见溶洞高度0.1~2.46m,平均岩溶率为0.216%。

原始水位标高+16~+19m,水位变化主要受疏放水影响,亦与砂层水位有相关性,q=0.0157~0.1337L/s·m,富水性弱~中等,K=0.076377~1.3606m/d,T=1.323~22.426m2/d,水质为HCO3·Cl-Ca·Na或Cl·HCO3-Na·Ca型,矿化度0.5~1g/L。三层灰岩中厚度、涌水量和富水性均以C33层灰岩最大,C31层灰岩次之,C32层灰岩最小或无水。富水性弱且非均一,沿走向亦可划分为三个块段:孔Ⅰ线以东为贫水块段;孔Ⅰ线至孔Ⅲ线之间为相对富水块段;孔Ⅲ线以西为相对富水,但不均一块段。垂直方向上具有-250m水平较强,-140m水平次之,-400m、-530m水平弱的特征,与泥灰岩水力联系密切,与其他含水层(组)有水力联系,孔Ⅲ线以西块段与C3-Ⅱ组灰岩水力联系密切。

② C3-Ⅱ组灰岩

C3-Ⅱ组地层平均厚38.66m。含C34~C39六层灰层,灰层总厚平均17.11m。岩溶较发育,钻孔可见溶洞高度0.1~3.43m,平均岩溶率为2.95%。原始水位标高+16~+19m,水位变化主要受疏放水影响,亦与砂层水位有相关性,q=0.8818L/s·m,富水性中等,水质为HCO3-Ca或Cl·HCO3-K+Na·Ca型,矿化度0.5~1g/L,富水性较强,与其他含水层(组)有水力联系。

③ C3-Ⅲ组灰岩

C3-Ⅲ组地层平均厚31.24m,含C310~C312三层灰岩,灰岩总厚14.79m。岩溶较发育,钻孔可见溶洞高度0.1~2.21m,平均岩溶率为0.746%。原始水位标高+16~

21

+19m,水位变化主要受疏放水影响,亦与砂层水位有相关性,q=1.82L/s·m,富水性强,水质为HCO3-Ca·Mg型,矿化度0.4~0.6g/L,与其他含水层(组)有水力联系。 4、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组)

奥陶系灰岩隐伏于厚19.25~55.30m第四系之下,由白云质灰岩、石灰岩、角砾状灰岩和白云岩等组成,夹硅质灰岩和泥质灰岩,总厚225~270m。岩溶发育,主要为溶隙,次为溶孔和溶洞,钻孔可见溶洞高度0.23~9.15m,平均岩溶率为2.51%,岩溶现象发育但不均一,浅部尤其是±0~-60m标高段发育,向下减弱但并非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地表以下,仍可见高的溶洞,-450~-850m标高段不发育。

原始水平标高+16~+19m,水平变化主要受太灰疏放水所影响,亦与砂层水位有相关性,单位涌水量q=0.001183~4.009L/s·m,富水性弱~强,K=0.016~9.233m/d,T=0.767~591.46m2/d,水质为HCO3-Ca·Na或Cl·HCO3-K+Na·Ca型,矿化度0.4~1.04g/L。富水性自东向西逐渐增强,以孔Ⅳ线以西富水性明显增强,孔Ⅳ线与各含水层(组)之间水力联系极为密切,具有统一含水体的水位动态特征。 3.2.2.2 隔水层(组)

矿井的主要隔水层(组)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泥灰岩组隔水层(组)、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之间的隔水层(组)及A1煤层底板隔水层(组)。 1、第四系泥灰岩组隔水层(组)

不整合覆盖于含煤地层之上。厚0~80.08m,自东向西,自南向北渐厚,沿山前尖灭,煤系上方厚度为0~40m,该组局部可见溶洞、溶孔或溶隙等岩溶现象,如孔Ⅳ线以西A、B组煤层露头上方,施工地面钻孔时,在固结泥灰岩及灰砾岩中多漏水,砾石层及钙核粘土中偶有漏水。局部沉积较薄或缺失,如李Ⅴ~李Ⅵ线间,孔Ⅱ~Ⅲ线附近,形成砂层水直接补给煤系和灰岩含水层(组)的“天窗”。李井“天窗”:东自李Ⅵ线东21m,西至李Ⅵ线西265m,南自六方堤南140m,北至六方堤北105m;呈英文“Y”形,面积约0.03km2,C13煤露头上方基本上均为“天窗”。孔井“天窗”:以孔Ⅱ~Ⅲ线为中心,煤系上方走向长0.50km,宽0.34km,面积0.17km2;太原组上方走向长0.45km,宽0.15km,面积0.06km2;奥陶系上方基本上均为“天窗”。

第四系泥灰岩组其富水性受岩性的控制各有差异,钙核粘土,钙核粘土夹砾石q=0.00026~0.00032L/s·m,富水性弱,K=0.002~0.0067m/d;砾石夹粘土q=0.0017~0.0034L/s·m,富水性弱,K=0.044~0.045m/d;结晶泥灰岩q=0.024~0.029L/s·m,富水性弱,K=0.18~0.20m/d。前三种为相对具有含水岩性,后一种为相对具有隔水岩性。水位无统一的界面,但均属弱透水层或不透水层,该泥灰岩组是下伏煤系地层的主要隔水层(组)。

2、煤系砂岩含水层(组)之间的隔水层(组)

22

在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之间均有一层或数层泥质岩类隔水层(组)存在,因此,彼此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水力联系,开采条件下,煤系水可以通过采动裂隙等通道进入采掘工作面。

(1)C13煤层顶板隔水层(组)

厚4~21.3m,平均12.76m,主要由灰色、深灰色粘土岩、粉砂岩等组成。 (2)B11b煤层顶板隔水层(组)

厚0.2~19.1m,平均7.99m,主要由灰色、深灰色粘土岩、粉砂岩等组成。 (3)B9b煤层顶板隔水层(组)

厚3.8~10.5m,平均9.6m,上部主要为灰色粉砂岩、中细砂岩,中部为薄层粘土岩、粉砂岩,下部为灰白色厚层中粒石英砂岩。

(4)B4b煤层顶板隔水层(组)

厚2.4~20.8m,平均9.01m,上部主要为灰色粘土岩夹粉砂岩,中部为灰色砂泥岩互层、粉砂岩,下部为灰色粉细砂岩、粘土岩、含鲕粒。

(5)A3煤层顶板隔水层(组)

厚6.7~8.1m,主要由灰色、深灰色粘土岩、粉砂岩等组成。 3、A1煤层底板隔水层(组)

A1煤层底面至C31层灰岩顶界面间距为14.94~23.51m,平均19.78m,由厚层状粉砂与细砂岩薄层或条带组成的互层,夹砂岩、粘土岩、菱铁矿薄层或透镜体组成。在正常地质条件下具有较好隔水性能,开采A组煤只要通过疏水降压,限压开采,使灰岩水水压值降至底板隔水层(组)可承受的压力范围之内即可。

2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最终版-李嘴孜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V1117 - 图文(5)在线全文阅读。

最终版-李嘴孜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V1117 - 图文(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0842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